材料一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规定,缴纳10美元登记费即可领有西部160英亩的土地作为“份地”,耕种5年后即归其所有。法案大大激发了东部贫民、南部“解放黑奴”、欧洲新移民西进的热情。截止1875年,西部各州共吸纳人口400多万人,其中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的移民高达100多万。为开垦土地、开发矿山、修筑铁路,许多当地印第安人遭到驱逐、屠杀,被迫迁至荒凉偏僻的“保留地”。
——摘编自田雨《近代美国西进拓荒运动的遗产》
材料三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央提出“西进新疆、安边固疆”的号召,要求驻疆部队积极拓荒生产。1950年,进疆部队垦荒5万多公顷,实现粮食大部分自给、食油蔬菜全部自给。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此后,全国各地大批复转军人和科技人员“西进新疆”,加入兵团行列。兵团遵循“不与民争利”的原则,保护维吾尔族同胞利益,他们向沙漠要良田,在戈壁建新城。1962年,初步建成2000多公里长的边境沿线林业带。1966年,兵团总人口达到148.54万,拥有农牧团场158个。
——摘编自兰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
——据何传芳《中外文化交流史》整理
解读材料,围绕“文明的交流与传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于连年战乱,以致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土地抛荒的现象十分严重。北魏进入中原后,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孝文帝即位后,希望农业不景气的状况有所改善,他一再号召:“务尽地利,使农夫外布,桑妇内勤”,然而天灾几乎连年发生,粮食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北魏统治中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鲜卑贵族对土地的兴趣也愈来愈强烈,他们纷纷“就耕良田,广为产业”,民无田业的现象十分突出,农民失去土地,四处飘流,或转投豪族,成为荫护人口,或聚集山泽,成为绿林好汉。公元485年,孝文帝开始实行均田制。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
1945年4月,铃木内阁上台时,日本的国力已到了难以维持的最后关头。在日本法西斯濒临崩溃之际,美国在7月16日试验原子弹成功。8月6日和9日立即把仅有的两颗分别投在广岛和长崎,炸死 295956人。8月8日,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对日宣战。9日零时,苏联远东军在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指挥下,以西路为主攻方向,分三路对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攻。为了准备这次战役,苏联自5月起就开始向远东秘密增兵56万,使远东总兵力达到约175万,并配备坦克5250辆,飞机5170架,各类火炮近30000门,主要舰艇93艘。
材料
清末状元张謇的大事年表
时间 |
主要经历 |
1894年 |
恩科会试,中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 |
1896年 |
任安庆经古书院院长;创办通州纱厂 |
1902年 |
筹建通州师范学院;作《中国师范学校平议》 |
1906年 |
创建吴淞商船学校;创设通 |
1913年 |
营筑军山气象台;任农商部总长;任全国水利局总载 |
1916年 |
创盲哑学校;气象台开幕 |
1919年 |
创建更俗剧场;创大生三厂;建伶工学校 |
1924年 |
参加全县高小联合运动会;教济江南灾民 |
1926年 |
二月,购沙田作为男女师范基产;五月,视察规划南通保坍工程;七月,病逝 |
——摘编自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