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正泰博文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摸...

更新时间:2022-08-20 浏览次数:44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1高一上·顺德期中) 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卫国的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的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和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
    A . 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 . 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 C . 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 D . 反映君主专制体制弊端严重
  • 2. 研读以下史料,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晋国内乱,有人建议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趁机回国继承君位,重耳将消息告诉舅舅子犯,舅犯曰:“不可!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

    ——出自《国语·晋语》

    (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30年):臼季……言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出自《左传》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出自《论语》

    A . 各国贵族将仁德修养作为任官标准 B . 诸侯国普遍推行了仁政的治国思想 C . 孔子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了仁的学说 D . 战国时期各国普遍采用了孔子学说
  • 3. 长沙马王堆汉墓(约为文帝时期)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年表,采用“秦——张楚”的纪年顺序,而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采用“秦楚之际”的纪年表述,但只把项羽列入帝王本纪,而把陈胜列入世家。东汉班固的《汉书》则将陈胜和项羽都统一编入列传之中。对此变迁的合理解释是(   )
    A . 史家对秦末史实的考证不断接近真实 B . 司马迁对农民起义军有着同情和认可 C . 儒家思想的正统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 D . 传统史学体例和编年方式逐渐规范化
  • 4. 下图汉画像石展现的是西王母和奇禽异兽、周公辅成王、乐舞、庖厨、出行等场景,构成一幅兼容并包、涵育万象的美学图景。后汉王延寿也说两汉的雕塑绘画是“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忠臣孝子,贤愚成败,靡不载叙”。这反映汉代艺术(   )

    A . 恪守“厚人伦、美教化”信条 B . 儒家思想和浪漫情怀交融并存 C . 关注现实,充满市民生活气息 D . 古朴稚拙,展现民族融合气度
  • 5. (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 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   )
    A . 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 B . 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 C . 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 D . 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
  • 6. 明清时期,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求子弟修身养德,“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
    A . 程朱理学是官方正统思想 B . 手工业与科学技术取得突出的成就 C . 家训是皇室率先提出的 D .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7. 下表内容摘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据此可知,该著作(   )

    内容

    出处

    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而侮夺人之君,常多于三代之下矣。

    《日知录》﹒卷七

    自万历中矿税以来,求利之方纷纷,且数十年,而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为人上者,可徒求利而不以斯民为意与?

    《日知录》·卷十二

    A . 强烈要求推翻君主制 B . 揭露封建统治的腐败 C . 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 D . 突破了传统思想框架
  • 8.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记载了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经验技术,他引用《尚书》的内容写道,“润下作咸,武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强调制盐是圣王也要重视的事,在一幅《治丝图》中,他所绘的纺织工人戴着指套和绑腿,俨然知识分子装束。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手工业的社会地位提高 B . 知识分子的经世致用观念 C .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瓦解 D . 宋应星主张打破社会等级
  • 9. 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只刻印一些日用小品短文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集中大规模地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   )
    A . 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 B . 阻断了儒学世俗化趋势 C . 推动了造纸技术的革新 D . 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普及
  • 10.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政府重农思想的体现 B . 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 C . 历法领先世界的标志 D . 古代天文学家的智慧
  • 11. (2021·湖北模拟) 皇甫谧是魏晋时期著名学者,他吸收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针灸甲乙经》,成为针灸学的经典文献。他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说:“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他把精通医道和政治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看待,把被传统视为小道末技的医术提升为实现儒家仁道的必备之术,强调人人皆应知医。据此可知,皇甫谧(   )
    A . 注重对医学文献的整理 B . 重视医道的地位和作用 C . 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D . 淡泊名利专注学术研究
  • 12. (2021高三上·深圳月考) 下图是唐代大将军苏思勖墓中的乐舞壁画。中间在表演胡腾舞的是头包白中,身穿袖衫,腰束黑带,深目高鼻的胡人。两边是九个弹奏各种乐器的乐工和两个伸臂高唱的歌者。该壁画(   )

    A . 是唐代繁荣、开放社会风气的反映 B . 是研究唐“传奇”的重要参考 C . 反映了商品经济下市民的娱乐生活 D . 是研究胡汉生活差异的直观史料
  • 13. 据《古今乐录》云:“横吹,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长安,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摩诃兜勒一曲”是指流行于中亚的马其顿歌曲)”材料反映当时(   )
    A . 胡乐广泛流行 B . 开放包容态度 C . 中外交流频繁 D . 民族交汇融合
  • 14. (2021·邯郸模拟) 古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式的英雄们尽管总是被逼近自我毁灭,但其敢于反抗“命运”捉弄,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荣誉观念。《圣经》中摩西带领族人反抗压迫完成“远征”,过程彰显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这种文学形象(   )
    A . 反映了人对自然界认识的提升 B . 源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局限 C . 高扬人类理性意识和道德规范 D . 体现人对自我认识的逐渐深入
  • 15. 古希腊一位思想家认为:“‘知识’主要指认识人自己的本性。……知识是神赋予人灵魂的本性,灵魂能够实现自己的本性就有知识,即美德。人若愚昧无知,就不能认识美德,就会堕入恶行。”这位思想家(   )
    A .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B . 主张由具备美德的“哲学王”治理国家 C . 通过科学调查创建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D . 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 16. 他“勇敢地将地球从宇宙中心处移出”,使之“降级”为茫茫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从而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人失去了那种“狂妄自诩的优越位置”。据此可知,“他”的这一页献(   )
    A . 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诞生 B . 完善了自然科学的体系 C . 使生物学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D . 推动了人文精神的传播
  • 17. 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科学家们直接参与科普活动。在巴黎由罗其耶、热伯兰等组织科学启蒙团体,面向市民开设科学讲座,盛况空前,几乎一票难求。科学家们演示电和气体试验,吸引了上流社会的许多绅士和淑女。这反映出(   )
    A . 理性主义影响范围非常有限 B . 电的广泛使用推动观念变革 C . 科普活动呈现出大众化趋势 D . 科学家为法国大革命作动员
  • 18. 19世纪后期,恩斯特·海克尔把达尔文进化论引入德国,并进行了最热情的欢迎和宣传。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必须根据人的生物本性来重新考察,人类社会是由竞争法则所控制的,民族是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的生命体。海克尔的这一理论(   )
    A . 发展和完善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B . 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人的价值观念 C . 为一战的军国主义思想提供了依据 D . 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属性
  • 19. 下图是《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所绘制的“中西科技发展对比示意图”,据此图推测最为合理的是(   )

    A . 中国古代的主要科技成果遥遥领先于西方 B . 秦朝专制皇权建立严重阻碍科技成果产生 C . 宋元科举制度发展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繁荣 D . 近代科学兴起促使西方科技成果赶超中国
  • 20. 晚清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通过对英国的军事、经济、政治、科技、外交以及文化体育等领域全方位的考察后指出,中国要想重新成为一个富国、强国,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军事,还要学习政治制度,应当向西方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可见郭嵩焘(   )
    A . 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B . 其主张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C . 否定了洋务派的基本主张 D . 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21. (2021·门头沟模拟)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但康有为是否向都察院递交了“万言书”,历来众说纷纭。下表列举了相关材料,据此可知(   )

    出处

    材料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至四月初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

    沪上哀时老人未还氏《公车上书记》

    是夕,议者既归散,则闻局已大定,不复可救,于是群议涣散……议遂中寝,惜哉惜哉。

    台湾学者黄彰健

    《戊戌变法史研究》

    李鸿章写的《中日和约合议已成折》是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批准,初九才正式盖玉玺。而且在四月初八当天,都察院代递了反对与日讲和的上奏十五件。所以说四月初八当天,都察院并没有拒收呈文,康有为所说上书被拒是不符合史实的。

    A . 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 B . 史学家的文章具有权威性 C . 时人的评述可信度更高 D . 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
  • 22. (2021·广元模拟) 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提出,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列强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中国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强敌。这反映了(   )
    A . 清政府认识到大变局的本质 B . 清边防开始从陆地转向海洋 C . 其经世致用和革新图强意识 D . 李鸿章应对变局的正确方法
  • 23.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旗帜鲜明的否定“三纲”,批判“三纲”、批判旧礼教;同时他大力提倡勤、俭、廉、洁、诚、信诸德,说只有坚守、践行这些传统美德才算是“持续的、治本的真正爱国之行为”。据此可知陈独秀(   )
    A . 彻底否定了儒家思想 B . 纠正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倾向 C . 重点要弘扬传统美德 D . 具有理性精神与科学的态度
  • 24. 1919年邓春兰致函北大校长蔡元培要求在北大添设女生班,并寄信新闻界要求解除女禁。这一呼吁被京沪各报登载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誉为“女子要求入大学的第一声”。1920年2月北大终于开放女禁,招收了9名女学生入学,邓春兰成为我国历史上男女合校后的第一批女大学生之一。这表明当时(   )
    A . 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纲常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D . 女性努力争取平等权利
  • 25. 1919年《每周评论》刊文指出:“那共同感觉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的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不然,你尽管研究你的社会问题,社会上多数人,却一点不生关系。那个社会问题,是仍然永没有解决的希望;那个社会问题的研究,也仍然是不能影响于实际。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一主张(   )
    A . 强调对具体问题的研究 B .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C . 否定了新文化运动成果 D . 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
  • 26. (2021·泰安二模) 1915—1918年间,《新青年》杂志共发表各类文章770篇,其中“革命”一词的出现频率为0.78%。1923—1926年间,共发表各类文章128篇,其中“革命”一词的出现频率为25.14%。材料反映了( )
    A . 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减弱 B . 工人暴力革命的兴起 C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 . 救国的主流思想变化
  • 27. (2021高二下·延边期中) 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并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二里无童声”的盛况。据此可知(   )
    A . 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 B . 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 C . 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 D . 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
  • 28.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对传统儒家经典重新阐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儒学”体系。譬如:在哲学思想上,引进了进化论,以公羊三世说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在政治思想上,引进了民主观念;在宗教思想上,引入西方基督教的一些形式。康有为此举旨在(   )
    A . 重新构建儒学体系 B . 寻找变法理论依据 C .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D .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29. 15世纪,意大利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言必称古典”的局面。当时的先进人士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蔑视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门第观念,力求成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据此可知,当时(   )
    A . 宗教信仰意识日益淡薄 B . 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C . 教育已摆脱了宗教束缚 D . 人文主义精神迎来了发展
  • 30. (2021·南通模拟) 17~18世纪的欧陆各国思想界迫切需要摆脱作为迷信的宗教信仰的束缚,回归理性。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则以其“实践理性”精神为欧洲社会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社会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知(   )
    A . 宗教改革传播人文主义引发理性时代到来 B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影响 C . 反对宗教神学成为中西思想界的共同诉求 D . 启蒙运动从东方儒家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亦即所说的诸子百家时期,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他们纷纷立说,成一家之言,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蜜果,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因,在秦之后的中国历史中,它或被重新点燃,或被创造性地转化。

    ——摘编自《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材料二:中国近代思潮承受国族多难的强烈刺激,为了奋起自强,不免不有见贤思齐之想,企能在学得西法之后,保种救国。这一危机感,使许多人扬弃自己传统,拥抱西方文化。于是,视保守为落伍,学西方为现代,遂成为一时风气,而社会进化论只是这种风气的辩解而已。其后果,则是以“革命”一刀切断过去,但也确实发挥了鼓吹的功效。

    ——摘编自许悼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趋势。
  •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的智者学派,他们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材料二: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披上一件法衣,成为了神父。“本来是只吃羊的狼,现在竞成了牧羊人”。而且声誉日增。他编造了一套神话,骗取了一个头脑简单的妇女,使她还以为蒙受天使的垂爱。但神父好计败露,成了过街老鼠。

    ——《十日谈——第四天,天使出丑》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 (2) 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它们发生的时代背景。
    3. (3) 归纳材料四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再确定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信息准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