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六安高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8-26 浏览次数:76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 1.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汉武帝时,朝廷任命一些封君担任太常官职,使他们每次侍奉宗庙不谨而获罪乃至被除爵。朝廷的这种做法(   )
    A . 强化了宗法制度 B . 确立了对家族的认同感 C .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 结束了郡国并存的局面
  • 2.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下表与元朝的行政制度有关,与空格处①②③对应的是(   )

    中央机构

    主要职能

    主管行政

    枢密院

    主管监察

    A . 中书省、主管民族事务、监御史 B . 行中书省、主管民族事务、监御史 C . 宣政院、主管军事、御史台 D . 中书省、主管军事、御史台
  • 3.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曹魏时期的马钧居住在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马钧制作工具,可用脚踏或者手据,既可以把低处的水引上而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清。该工具为(   )
    A . 筒车 B . 耧车 C . 水排 D . 翻车
  • 4.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南宋时,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明朝时,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时出现了“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的现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工商业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

    ②清朝湖广地区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的重心

    ③农业格局的变迁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④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湖广地区农业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5.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宋代出现了一种介于县市和草市之间的镇市。镇市设有监镇官,负责巡逻防盗、防范烟火、征收商税,兼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表明宋代(    )
    A .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B . 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C . 市镇出现专业化发展趋势 D . 城市的经济功能渐趋增强
  • 6.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   )
    A . 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 B . 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 C . 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D . 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
  • 7.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下列主张反映这一社会状况的是(   )
    A . 克己复礼 B . 道法自然 C . 制天命而用之 D . 以刑止刑
  • 8.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这一学派要求君主为民、利民,反对过分剥削劳动人民;提出薄葬、短丧的观点”。“这一学派”是(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墨家 D . 法家
  • 9. (2022高二上·周至期中) 董仲舒崇拜君权,神化君权,主张“一统乎天子”,把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罢黜不用,专用儒术。这种思想(    )
    A . 传承了孔孟儒学的思想主张 B . 促成了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开始出现 C . 使儒学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 D . 造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固化思维
  • 10.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这一认识(    )
    A . 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B . 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 C . 暗含否定权威利于思想解放 D . 继承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 11.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睢》、《兼葭》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性是(   )
    A . 仁爱至上 B . 人文关怀 C . 强调民本 D . 批判怀疑
  • 12.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下列政体形式体现的是(   )

    A . 君主制 B . 共和制 C . 元首制 D . 寡头制
  • 13.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常常被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 . 主张复兴古代文化 B . 构建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C . 注重人的个性要求 D . 面临相似的政治经济环境
  • 14.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社会中的人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第二等级是卫国御侮的战士,第三等级是劳动者。可见柏拉图在总体上主张(    )
    A . 崇尚平等 B . 勇敢顽强 C . 发展生产 D . 社会有序
  • 15.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白人移民美洲,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入世界各地,欧洲人也将疾病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上述现象说明(   )
    A . 殖民掠夺残酷无情 B . 先进思想观念传入美洲 C . 世界走向整体发展 D . 资本主义制度向外扩张
  • 16.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英国女演员弗朗丝·金伯尔对幼年(1830年)搭乘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曾有如下描述:“现在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出发,它比鸟的飞翔速度还要快。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据此判断,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是(   )
    A . 帆船 B . 蒸汽机车 C . 飞机 D . 汽车
  • 17.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在五四运动中讲演的题目有《青岛问题》、《山东与全国之关系》、《日本的野心与中国救亡的关系》等。这说明( )
    A .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 . 山东问题是五四运动导火线 C . 五四运动的实质是反帝救亡 D . 北大成为反帝运动的主阵地
  • 18.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阅读如图,材料所述“会谈”的地址是(   )

    A . 北平 B . 南京 C . 重庆 D . 延安
  • 19. (2023高二下·河池月考) 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与外商注册的商标比例为1:30,1928到1938年间,中外商标比例变为1:4,这反映出(   )
    A . 列强侵略的加剧 B . 民族工业的发展 C . 自然经济的抵制 D . 官僚资本的压榨
  • 20.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一种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这种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逐步解体。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传统的华夷观走向崩溃 B .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减弱 C . 国家关系平衡机制的建立 D .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走向正常化
  • 21.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 整顿金融 B . 调整农业 C . 失业救济 D . 以工代赈
  • 22.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下图为1954年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    )

    A . 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 B .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 C . 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D .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
  • 23.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有学者反对将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工业化的开端,认为新中国“一五”计划才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下列表述能够成为其理由的是(   )
    A . 洋务运动仅在军事领域使用了机器 B . 洋务运动未能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C . “一五”计划建立了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D . “一五”计划使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 24.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其精髓是(   )
    A . 改革开放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 发展是硬道理 D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材料阅读
  • 25.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三

    1949年9月,《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民族关系列为第六大关系,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为了胜利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一定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团结。”2009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

    ——摘编自肖锐《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的主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政策的主线,并说明围绕这一主线新中国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 26.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报道节选

    12月18日

    12月17日,日军举行南京入城仪式。《东京日日新闻》稿件的标题是《烛照青史,南京入城仪式》《战绩显赫的各部队,肃然整列,松井大将威风堂堂阅兵》《气贯长虹的巨幅画卷》等。这些都刊登在12月18日的晚报上。其报道中写道:

    是《君之代》,是国歌《君之代》,是在敌人首都回响的《君之代》。在《君之代》的演奏中冉冉上升的日本国旗,熠熠生辉的日本国旗,日本国旗升起仪式开始了。有哪儿的太阳旗能比这一天这一刻的太阳旗更有意义呢?

    12月19日

    《敌人的遗弃尸体八九万(南京攻城的战果)》报道说:“上海军队发布消息:一、在南京攻城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虏数千。

    ——据【日]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整理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士兵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记节选

    目黑福治

    日军第十三师团山炮兵第十九联队第三大队的士兵

    12月17日晴

    南京城外上午9时从宿营地出发,参加具有历史意义的盛大 的司令官南京入城仪式。下午5时,前去执行枪杀一万三千名敌 军俘虏的任务。两天时间,山田部队枪杀了近两万人。好像所有 部队都把俘虏枪杀了。

    12月18日晴

    听说聚集在南京城外的部队约有十个师团。休整。下午5 时,枪杀了约一万三千名俘虏。

    远藤高明

    日军第十三师团第六十五联队第八中队少尉军官

    12月17日晴

    早上7时,派出九名士兵去幕府山顶担任警戒。为了参加南 京入城仪式,我联队派部队代表第十三师团参加。上午8时我和 小队的十名士兵一起出发,由和平门进城。……晚上,为了处决 剩下的一万多名俘虏,派出了五名士兵。

    12月18日

    凌晨1时,由于对俘虏的处决不彻底,仍有活着的人,上级命令我们出动,参与清理。……从下午2时到晚上7时30分,为了 清理一万多具尸体,小队出动了 25名士兵。

    ——据[日]小野贤二、藤原章、本多胜一《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皇军士兵们》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日军士兵战地日记和《东京日日新闻》对中国军队伤亡的记述有何差异?你认为哪一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说明理由。

  • 27. (2021高三上·六安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法两家主张的差异

    主张学派

    强调

    内容

    实施方式

    特点

    目的

    儒家

    礼义

    伦理道德

    教化

    以理服人

    王道

    法家

    法治

    制度法律

    刑罚

    以力服人

    霸道

    ——马小红《古法新论》

    材料二:法律是西方文明的骄傲,而法家思想在中国2 000多年来却一直名声不佳。这是因为法家的法律观念远未达到古罗马时代的成熟程度。西方法律一向被认为是上帝或自然秩序的人间体现,而法家的法律不过是统治者的命令。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保障人民权利的“民法”一说,法律仅指行政法规和刑罚,而老百姓对此则唯恐避之不及。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韩非子的政治主张。
    2. (2) 据材料二概括费正清对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法”的认识。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什么举措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根本大法确定下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