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耕地面积(倾) |
顺治十八年(1661年) |
5493576 |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
6078430 |
雍正二年(1724年) |
6837914 |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
7414495 |
材料一“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材料二“女为胡妇学胡妆,彼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材料一: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貂猴,与倭寇混杂.祸害更为巨大。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江抗倭。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一万余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一万多人,平定了浙东的倭患。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
相关史实 |
材料研读 |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
《凯歌》 (“威家军”军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一戚继光《止止堂集》 |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宫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材料二这一时期,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殿试制度也得以创建,皇帝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材料三这一时期,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这一时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这一时期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材料四这一时期,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整理大事年表,是理清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重要方法。
时间 |
事件 |
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 |
创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这是市舶司的前身。 |
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 |
在广州设市舶使,掌海上贸易。后来,又在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 |
元世祖时期 |
元同宋制,继续宋代的做法。于广东置市舶提举司。后来,又改立泉州、广州、庆元三市舶提举司,掌发放船舶出海公检、公凭,检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辖口岸船只事宜。 |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 |
开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四口貿易。 |
乾隆时期 |
仅留广州一口通商,规定由朝延特许的“广州十三行”承担具体事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