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1-09-22 浏览次数:56 类型: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 .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 .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 . 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 .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 .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 .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 . 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 .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20高一上·上海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回家,回家

    高明昌

    ①我总是在母亲重复了几次“你回家吧”之后,才走离老家的。此时,天色已经大黑,门口亮如白昼,黑夜在路灯的照耀下,宅前依旧是黄昏的光景。母亲说,车子慢慢开。我说,一直开得很慢的。母亲笑笑,顺手递来一只大花袋,里面全是水落小菜,有茄子、黄瓜、豇豆,还有红色的秋葵,以及一小包装在保鲜袋里晒干的蒲公英草。母亲说,隔开你上次吃已经一个星期了,现在可以吃了。我诺诺——母亲是算计好日子的。母亲看着我坐上车,看着我开灯,看着我发动车子,看着我倒车,看着我转过车身,向北一路驰去。

    ②我再也没有侧转脸看老家。看什么呢?母亲一个人的身影。下午三点半,在南桥,把“赏心乐事谁家院”一句唱完,后三字改成“回家转”,再唱一遍,感觉韵脚收得好,气也倒得转,味也真切,想来汤老先生不计较。嘚嘚笃笃,下楼,像个小年轻。开锁,上车,手握方向盘,心念海边村,12公里,25分钟,途经环南路、环城东路、平庄路、金海路、金海支路、奉柘公路、海边村路,七转八弯,很费周章,但总是向南、向南,向南总会到老家。老家在奉贤的南方,莫名的骄傲与欢喜。就在老家,母亲从来没有倚门而待。耄耋的母亲没有诗意。

    ③母亲永远在田里。

    ④为这件事情,母亲与我最小的妹妹争论过。一个不让去田里,一个非要去田里; 一个为身体,一个也为身体。没有对与错,爱的世界里,争论是无效的,我们让步了。去吧,有个意思就可以了,早去早回吧。去了能早回? 田地是母亲的世界,去后,一切都由不得你。做儿子的我明白。那日回家,又不见母亲身影,不知道她在田里忙什么。我不去田里,去了后面的叔叔家、西边的阿娘家、东边的婶母家,说道季节和农事。回到宅前,井里打水洗车。洗着洗着,母亲回来了。

    ⑤后来,母亲每日下午三点过后总在家了,但她依旧没有倚门而待。

    ⑥看见菜篮里拣洗过的菜,有鸡毛菜、扁豆,还有褪去皮的土豆。母亲问,烧哪个? 答,全烧,少烧一点。母亲笑笑,她打理过的菜全部派上用场,这才是本愿。荤菜呢? 是儿子的任务。母亲知道儿媳会买好,儿子带转家;偶尔没买,儿子看一眼碗橱,便去钱桥镇买。母亲拦不住,便有了谈资——与我的姊妹们买重复了,母亲会说浪费,但语气已没有了我们年少时的较真。上灶烧饭。母亲问,好烧吗? 我说,好烧,我烧。母子争执几下,争执里,母亲的脸上充满惬意。白天的日子更长了,打理蔬菜得在向晚。我到家,母亲要我换鞋(鞋子已经放好),娘俩就一起去看菜园。傍晚的阳光还亮堂着,缓缓地滑过身上,刚落过的雨水已经钻进了土里,土地上飘着些许白色烟气,水洼里的积水冒着泡泡。母亲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母亲说,当心水。又关照,此地好下脚,此地要绕过,把我当不会走路的孩子。也是,不管怎么说我都是她的孩子,虽然年过六十。母亲走路,像一艘小船平稳地驶在河面上,菜园地上的脚印很浅、很匀,一如母亲轻盈的身段。母亲悠悠地给我说着蔬菜的事情。

    ⑦今年的秋葵是红色的,母亲说,好看是好看,铁锈红,看久了,像是血水,气息沉稳、浓郁,一煮后泛绿又泛白。这秋葵高挑细长,可产量很低哎。母亲又讲起,你忘记了去年的秋葵,天天吃也吃不完吗? 红秋葵只在干上长,枝上不长,明年不种了。说完,母亲用剪刀剪下一根秋葵,第二根让我来剪。我剪秋葵,风吹草动,母亲剪秋葵,却像是人的胳臂被蜜蜂蜇了一下,秋葵树一动不动。轻手轻脚,我是在城里开会的会场学到的,母亲是在田野里学到的。

    ⑧我惊奇于眼前的一切,变化只在刹那间。

    ⑨那日下午,二妹根据母亲的想法,将种西红柿的土地翻了个个儿,把发酵的鸡鸭狗粪全部深埋了下去,再晒了几个钟的太阳,而后盖上碎泥,削平。现在的西红柿便一溜溜挂在枝上,风一吹,窸窸窣窣地晃动着,母亲说,连生吃的味道都不一样,你先吃吃。我没有吃,这待遇应该让给母亲,尽管她可能吃不掉一个西红柿。蔬菜的丰收、轮作是必须的,但轮作是不够的。母亲经常告诉我,人吃的物事是人做出来的,不做,坐吃山空。以为这是老套话了,不加评论,母亲则不管我们听不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着她的想法。

    ⑩每天,母旁都去田里手工除草,回到客堂,手里捏的总是一把青草,像是捏着一把人参一样高兴。菜园里的草,永远喜欢与蔬菜长在一起,蔬菜长高它长大,今天拔掉了明天又长出来,永远拔不完。这也是对的,蔬菜在,草就在,草在,蔬菜在,母亲就永远有事情做。但有一种草母亲从来不拔,而且还好好地护着。

    ⑪菜园里的无花果实已经如麻雀蛋一样大了,又一个夏天如期而至,晚饭已经摆在场地里。刚吃完,来家里陪母亲说话的人都到了,摇头电扇对准了他们,他们说不热。母亲说,人凉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多看绿色。大家觉得对,就一起眼望菜园,议论菜园。有人说到一半,就与母亲一起走进菜园,她们站在曾经出产过不知多少蔬菜的地上,开心地比划着。一阵风刮过,蔬菜地里发出了声响,蔬菜顺风偏了偏身体,那些大如蒲扇的蒲公英便露出了身影。它们规规矩矩地趴在地上,无声无息。我知道,蒲公英不是母亲种的,是母亲特意留下的。

    ⑫蒲公英将自己白色的根深深地扎在土里,又牢牢地掌控着地间的缝隙,枝节朝四面八方伸展。它们不打算离开这里,这里是真的好。这里有丰腴的粮食,这里还有一位善良的母亲。

    (《解放日报》2019.7.18)

    1. (1) 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 (2)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3. (3) 第⑤段画线句是否可以删除,说说你的理由。
    4. (4) 文末写“蒲公英”很有韵味,请分析作者写此的意图。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赤壁赋》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酾酒临江,横赋诗     槊:长矛。 B . 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下面。 C . 是造物者之无尽也     藏:宝藏。 D . 山川相 , 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2.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 .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 侣鱼虾而麋鹿 D . 吾生之须臾
    3. (3) 下列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可以看做是作者的化身。 B . 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 . 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 . 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0高一上·常熟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况乃:何况,况且。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所见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 . 颔联点题,同时点明时令。虽然不是写客观实景,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 C .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月光勾起思乡之念,又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 D . 尾联写国家遭逢战乱,家书难寄、与亲人音信不通,直接抒发对战争的厌恶。
    2.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2. (2)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3) 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 (4) 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不断向前发展之意。
    5. (5) 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转变成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6. (6) 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两句描写青年搏击风浪的场面,并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六、选择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      。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而是要扩大美国出口。当前中美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限制对华出口,尤其是美国高科技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却始终不愿卖给中国。美国研究机构报告显示,如果出口管制放宽,对华贸易逆差可减35%左右。不放松出口管制,反而一再加强进口限制,美方的套路无异于      、火上浇油,只会进一步扰乱中美正常经贸合作,损害两国长远利益。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严格遵守规则。面对中国的诚意,美国却把国际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简单归罪于中国,粗暴要求中国减少贸易顺差,这完全是不讲事实、     , 已被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抵制,已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在全球贸易上必然有逆差,(   )。与此同时,美国又必须保持比较大的贸易逆差,才能维持美元的国际支付货币地位。美国一边享受着世界各国贡献的廉价优质消费品,一边又在责骂别国占了便宜,这种心态和做法的畸形,早已令全球众多经济体所不齿。不问贸易失衡的对错黑白,一味迁怒中国,美国发起的这场贸易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败得很难看。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种畸形的心态和做法,早已为全球众多经济体所不齿。 B . 这种心态和做法的畸形,早已为全球众多经济体所不齿。 C . 这种畸形的心态和做法,早已令全球众多经济体所不齿。 D . 早已令全球众多经济体所不齿的是他的这种畸形的心态和做法。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且这种逆差不仅中国有,而且世界许多国家都有 B . 且这种逆差不仅跟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而且对中国也有 C . 且中国跟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这种逆差 D . 且这种逆差不仅对中国有,跟世界许多国家都有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末倒置    浅尝辄止    一如既往   人心向背 B . 本末倒置    扬汤止沸    一厢情愿   大势所趋 C . 舍本逐末    扬汤止沸    一如既往   人心向背 D . 舍本逐末    浅尝辄止    一厢情愿   大势所趋
七、语言表达
  • 7. 下面是某市某中学读书节活动学生筹委会发给莫言先生的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第六届读书节将于今年11月19日—23日举行。作为家乡学子,我们特向您发出鼎力邀请,恭请您莅临指导,并给广大莘莘学子作演讲。虽然您现在已是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事务也许繁忙,但我们仍十分期盼您的惠顾。

  • 8. (2020高一上·常熟期中)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19年12月16日15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适时入网提供服务。至此,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这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和用户体验,为实现全球组网奠定坚实基础。

八、材料作文
  • 9. (2020高一上·常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19年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献上了一段视频致辞,全程脱稿,发音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在搞科研之余,袁隆平还会练习小提琴,学跳踢踏舞。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举办的“致敬大师”的主题座谈会,阐述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