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3-01-18 浏览次数:5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上·高县期中)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后来朱熹在《诗集传序》中对此作过描述:“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故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可见周代统治者已经重视诗、乐(艺术、审美)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在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乐记》就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疏导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功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日积月累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当然,直到上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力倡现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总论》一文中率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反复强调,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又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美育陶冶、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目的、功能作精辟、深刻论述。梁启超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教育;他把“美育”称为“情感教育”,强调其动之以情的特性:“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现代美育另一位开创者王国维则把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1903年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以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他也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说美育“即情育”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他既充分肯定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培养人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又没有过分抬高美育地位,而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们确立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

    (摘编自人民日报《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好心灵》)

    材料二:

    “德美育”体系的建构是实现新时代“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如果说,德育可以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方向引领及价值根基,美育可以为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审美底蕴,基于两者深度交融而建构的“德美育”体系则能够引领时代新人达至心灵美善的至高境界。

    “德美育”体系是以生命为视域去研究道德、审美及教育,而不是以德育美学的学科视域去规约生命活动。“德美育”体系在新时代学校教育的育人使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理价值及操作指导意义。首先,在学理层面,德融于美之中,有益于解决学校德育领域内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实效低下。其次,在实践操作层面,以生命实践美学的思路来设计、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具备很好的实践操作价值及创新价值。“德美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是落实“美善相携”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培育师生情感关怀共同体,落实基于生命美学的学校道德情感美育。

    “德美育”体系具有时代使命:

    首先,“德美育”体系基于生命本体论,通过培育时代新人的心灵美善与博大胸怀来彰显其时代使命。“德美育”体系强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炙热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纯美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的完整人格。“德美育”体系不仅是一种新的课程体系,而且是一个更高境界、更大视域的生命成长体系。这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自信的美学境界,强调博大的胸怀、格局、视野,强调深层次的人性浸润及心灵自由。

    其次,“德美育”体系是对“德育美学”的学科超越及时代超越。此前,“德育美学”是德育与美育交叉学科的重要课程形态,其重心在于德育,目标是发掘德中之美。当前,德育与美育的学科交叉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德育美学”的学科任务不能再局囿于德中之美的发掘,而应更加侧重时代新人的精神浸润及心灵美善的内在成长。

    再次,“德美育”体系的时代使命,将从外在的课程开发,上升至生命价值的自主美学建构,以及道德审美境界的内驱生成。对于时代新人的学校培育及自主成长而言,“德美育”体系不再是外在规约,而是自主建构,是自身价值主体性的充分彰显及生命美学的主动追求。

    (摘编自光明网《“德美育”体系的时代使命及其建构》)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的说法,只是为了说明美育是以陶冶感情为目的。 B . 梁启超提出美育是“趣味教育”“拿趣味当目的的教育”,因而揭示出美育具有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的教育感化功能。 C . 王国维既充分肯定了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同时也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 D . 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等三位先驱借鉴西方,对美育形成全面、完善、准确的认识与界定,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实施美育能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为此新时代更要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B . 在时代新人的培育方面,或许德育可以为其提供方向引领及价值根基,美育可以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审美底蕴。 C . “德美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是落实“美善相携”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来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 D . 注重时代新人内在成长的“德美育”与注重发掘德中之美的“德育美学”在学理和实践操作层面基本相同。
    3. (3) 根据材料推断,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反映美育效果的一项是(   )
      A . “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闻于天子。”(《汉书》) B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C .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 D .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
    4. (4) 两则材料都在谈美育,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请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推进“德美育”体系建构。
  • 2. (2022高一上·高县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②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 (1) 下列对选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媳妇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小通讯员衣肩上那个破洞,因为她还不知道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了。 B . “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一句表现了时间的漫长。 C . 新媳妇本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 D . 当新媳妇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便控制不了自己悲痛的心情。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小说选材颇具匠心。它是战争小说,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故事。 B .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 C . 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先前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小战士天真、乐观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D . 这篇小说结构细致紧密,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描写紧扣人物,个性鲜明;文字繁简适当,浓淡合度,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3. (3) 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表现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 (4) 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上·高县期中) 文言文阅读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往来于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进取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 , 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遂屯淮阴 , 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①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豹居西台,潜居东台,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

    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而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后赵境土渐蹙。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计。后赵王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不畜资产,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 , 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虑大功不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感激发病。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

    (取材于《晋书》《资治通鉴》)

    注释:①后赵: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 B . 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 C . 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 D . 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还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刺史,古代地方官职之一,汉代始设,本为监察官性质。自三国至南北朝,各州多设刺史,权力很大。宋代以后常将刺史与太守用作知州的别称。 B . 淮阴,地名,因在淮河北岸而得名。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阴,山北面、水的南面叫阳,因此洛阳指的是在洛水之南,衡阳指的是在衡山之北。 C . 互市,即往来贸易,如晋赵两国间有往来贸易。 D . 冀朔,冀指河北,朔指北方,此处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皇帝不是只想躲在江南,而是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顾不上北伐。 B . 在与后赵将领桃豹的作战中,祖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C . 祖逖没能收编赵固、郭默的队伍,因为他们正在互相混战。 D . 朝廷命戴若思做都督,祖逖担心北伐不成功。
    4. (4)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

      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5. (5) 世人盛赞祖逖勇敢坚毅,请从文中找出佐证之处。
  • 4. (2022高一上·高县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 . 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 .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 .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 (2)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 5. (2022高一上·高县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歌曲《在水一方》的词中有“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的句子,从韵脚和内容上看,这是化用、改写了《诗经·蒹葭》中的“”两句。
    2. (2)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有两种:教授童子的老师是“”,而韩愈所定义的老师是“ ”。
    3. (3) 李白的诗歌中常以“梦”字入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抑或借梦境写现实的生活,凡此种种,都有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他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上·高县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Ⅰ

    故乡秋的到来是悄无声息的。没有了春天花儿们的盛装相伴,秋叶的脚步总有些怯生生的。一半黄了,在风中飘扬;一半还翠绿,在雨里候场。唐诗宋词里的秋,故乡好像从来没有过。“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那是秋的______________;“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是秋的______________;“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那是乡愁里的秋,浓浓的秋色,从脚下到天涯,亮了季节,湿了眼眶。

    故乡,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的中游。水,不急不缓;山,从从容容。中秋已过,门前的竹林仍然如盛夏一样清新,屋后的柏树也是。池塘边的大樟树和它脚下的橘子树各自撑起一片绿色天空,高矮相对,上下成趣。橙未黄,橘还青。大雁还不见成队飞过,狗尾巴草们,散在篱笆丛里,兀自摇摆。这真是一个漫长的季节,它的成熟它的色彩仍需要岁月的______________;这又是一个短暂的季节,短到还来不及藏好第一片枫叶,这时空已从我们的指尖______________。

    君住长江头,天高秋叶黄;君住长江尾,海阔秋水长;我住长江中,夜夜听秋雨,声声染秋凉。少年时读秋,秋是纸上的金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如今再读秋,秋是心头的薄雾,一阵凉风吹过,这雾也就散了。凝成露,点点滴滴,滴滴答答,落在书稿上,落在衣服上,挥不去,掸不掉,湿了衣裳,湿了心情。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明净与高远旷远与苍凉浸染飘落 B . 萧瑟与荒凉雄浑与壮阔晕染滑落 C . 明净与高远雄浑与壮阔浸润滑落 D . 萧瑟与荒凉旷远与苍凉晕染飘落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其作用。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凝成点点滴滴、滴滴答答的秋露落在书稿和衣服上,挥不去掸不掉的秋露湿了衣裳和心情。”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4)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 而耻学于师
  • 7. (2022高一上·高县期中)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是一个“追赶者”。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许多惊人的创举。③从核技术到高铁,我们都已经接近和领先世界最高水平。④然而,在经历了快速追赶之后⑤中国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将直接取决于中国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⑥如何保持领先,⑦中国确实缺乏成功的经验来借鉴,⑧甚至有些以前遗留下来的惯式思维,⑨还会制约我们像一个真正领先者那样去思考。

  • 8. (2022高一上·高县期中)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19年12月16日15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适时入网提供服务。至此,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这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和用户体验,为实现全球组网奠定坚实基础。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一上·高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农民的脱贫路上,袁隆平及他的科研团队用杂交水稻研究成果对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喜看稻菽千重浪》)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中国的精准扶贫工作造福中国百姓的同时,也惠及全世界,中国式的脱贫经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新华网)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20日下午在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同正在做网上直播卖货准备工作的村民亲切交谈时表示,在脱贫致富路上手机成了农民的“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人民论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