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阂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材料二:
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抛大底、抛伞抛背罩几个步骤。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再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装置的保护下,落到火星表面。
5月29日,我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30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近地轨道精准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天和核心舱迎来第一位“访客”。按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共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开始,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就徐徐展开了。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在几代航天人的顽强拼搏下,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像英国广播公司(BBC)所说,“中国最近在太空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
(选自《南方日报》《中国青年网》等)
材料三:
飞天梦是我们民族的千年梦想,正是这种特别的梦想、特别的精神,才可能有特别的业绩。在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航天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是一首史无前例的赞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自然环境恶劣的驻训场;白手起家、晚他国30多年起步,持续数十年的昼夜攻关;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在与外界隔绝的狭小空间,独自一人72小时不休息的抗疲劳抗寂寞训练……然而,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咬紧牙关,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中国载人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创新道路。为了确保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后发优势,我们在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中,一开始就瞄准世界一流,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来看,航天员从选择这份使命那一刻开始,就始终与巨大风险、考验为伴。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540多名航天员,其中27人在执行任务或训练时罹难。正是由于在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才能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中国的载人航天之路,才能铸就辉煌、创造奇迹。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日,有改动)
回眸
王松
他就这么站着,仰着头,看着我,两个胳膊垂得很直,肩膀端得很平。春天的风吹来,撩起他的头发,把眼镜也带了一下。他戴的是黑色方框眼镜,有些松。他抬手扶了一下镜框,胳膊又垂下去。
他每次来,都是这样站着。有时,一边仰头注视着我,还会慢慢抬起右手,放到自己的左胸上。我想,他也许是在想象我当年那一刻的感觉。当时,我平静地看着那颗子弹从行刑士兵端着的枪筒里钻出来,然后径直朝我飞过来,我甚至能看到它拖出的一溜耀眼的火光。就在听到那沉闷的砰的一声时,我意识到了,这颗子弹已经钻进了我的胸膛。在它钻进来的一瞬,我的心脏也轰的一下,好像猛的一热,又一凉,我知道,它已经穿过我的身体,将我体内的一些血肉也一起带走了。我感觉胸膛上像开了一扇窗,在凉风吹进来的同时,一股热血也在朝外涌,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如同瀑布一样发出震耳的哗哗流淌声……我想,他一定很想知道我在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他想知道,是因为,他想讲给他的学生听。就在几天前,他又带着他的学生去了东北角的那片松林,那是我的墓地。
是的,很多人来祭奠我,为我献花。我知道,人们没有忘记我。每年的清明节,他也会带着学生来,让每个人在我的墓上放一朵白色的小花。这一定是孩子们亲手做的。我听到,孩子们叫他崔老师。
我站得很高。雕塑家为我设计的这个铜像,创意很棒,我很喜欢这个姿态,一只脚蹬着一块岩石,左手扶着膝盖,右手按着腰间的盒子枪,挺直上身,注视着远方。就在昨天,崔老师又带着一个学生来了。看上去十多岁,应该是新转学过来的孩子,操着江西赣南的口音。以往也是这样,每当有新的学生来这边,崔老师就会带着来这里。这孩子的眼睛很大,而且黑白分明,看上去很清澈。
他慢慢走到我面前,仰起头看了一阵,似乎在想什么,然后,回头问崔老师,他,是英雄吗?
崔老师说,是,他是英雄,也是一位烈士,他叫崔筱斋。
也许,崔老师这样为孩子介绍我是对的。但我不是什么英雄,因为在那时,我身边的战友很多,他们和我一样根本不考虑个人得失,甚至舍生忘死,把自己一切的一切都置之度外,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他们很多人就这样默默地牺牲了,最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那是1929年秋天,我奉命到六安、霍山地区指导农民运动,然后和徐百川同志一起,参加了诸佛庵兵变和著名的六霍起义。后来,仅独山境内,被追认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530多人,如果说英雄,又何止我一个人呢。到1931年春天,合肥北乡一带的农民运动已经如火如荼。为了显示农民协会的巨大威力,肥北区委决定借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召开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会。那天早晨,双河集和造甲店地区的农民协会会员1000多人,从四面八方涌向李老家双土地庙会场。我在大会上做报告,给大家讲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同时号召大家发扬革命传统,同土豪劣绅做不调和的斗争。会后,我还带领农民协会的会员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从这开始,农民协会就要带领会员有实际行动了。
1932年春天,上级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乘农民青黄不接、缺粮断炊的季节,先开展春荒斗争,然后在这次斗争的基础上举行暴动。这个方案定下以后,又派张志一同志来合肥北乡加强领导,当时张志一同志化名叫“李星三”。就在这年的4月7日,一场规模浩大的武装暴动拉开了序幕。在这片大地上,数十面红旗迎风招展,200多名赤卫队员,500多名红枪会员和1000多名农民协会的会员,手持步枪、红缨枪、大刀和长矛,冲向双河集的联保办事处和团防局。这就是合肥地区史称的“双河集暴动”。
我身后就是“双河集农民暴动纪念馆”的展厅。里面不仅陈列着我们当年暴动时使用过的火枪和长矛一些遗物,还有一些当时的珍贵文件。这个展厅,崔老师带着他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来过。每次来,已经不需要讲解员,他自己就可以把当年的事一件一件讲给孩子们听。他的口才很好。其实口才好的人未必去刻意追求声音的表现力,平静的语气,也许更有感染力。崔老师的语气就很平缓,这样,也就不知不觉地将听的人带到那悠远的过去。
这时,这个新转学来的孩子从展厅里出来了,他走得很慢,一边走,似乎在想什么事。来到我跟前,他忽然站住了。先围着我的铜像转了一遭,又用手摸着铜像的底座,看上面的文字。看了一阵,他忽然抬起头,对崔老师说,我会唱一首歌。崔老师看看他,什么歌,你唱,我听听。这孩子就唱起来:“红军哥哥你慢些走,小心路上有石头……”他的声音很稚嫩,也很清脆,随着春天的微风飘出很远。
我听出来了,这孩子唱的是赣南地区的客家山歌。当年红军长征前后,这首歌在当地很流行。这个孩子是从赣州的于都县转来的。于都正是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所以,他会唱这个山歌也并不奇怪。这时,我发现,孩子在微风里唱着,眼里已经闪出泪光。
(选自《文艺报》2021年6月11日,有删节)
韦绶,字子章,京兆人。少有至性,丧父,刺血写佛经。初为长安县尉,遭朱泚之乱,变服乘驴赴奉天。入朝为工部员外郎 , 转屯田郎中。元和十年,改职方郎中,充太子诸王侍读,再迁谏议大夫。
时穆宗在东宫,方幼好戏。绶讲书之隙,颇以嘲诮悦之。尝密赍家所造食,入宫饷太子。宪宗尝召对,绶奏曰:“太子学书,至‘依’字,辄去旁‘人’。臣问之,太子云:‘君父以此字可天下奏事,臣子不合全书。’”上益嘉太子之贤,赐绶锦彩。绶无威仪,时以人间鄙说戏言以取悦太子。太子因入侍,道绶语。宪宗不悦,谓侍臣曰:“凡侍读者,当以经义辅导太子,而绶语及此,予何望耶?”乃罢侍读,出为虔州刺史。
穆宗即位,以师友之恩,召为尚书右丞,兼集贤院学士,甚承恩顾,出入禁中。绶以七月六日是穆宗载诞节,请以是日百官诣光顺门贺太后,然后上皇帝寿。时政道颇僻,敕出,人不敢议。久之,宰臣奏古无生日称贺之仪,其事终寝。绶在集贤,遇重阳,赐百官曲江宴;绶请与集贤学士别为一会,从之。
帝尝问:“禳灾祈福,其可必乎?”绶对曰:“昔宋景公以一善言而法星退之三舍 , 此禳灾以德也。汉文帝除秘祝,每于祠祭,尽敬而已,言无所祈,以明福不可以求致也。而二君卒能变已变之灾,享自致之福,著于史传,其理甚明。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时人主失德,绶因以讽之。
二年十月,检校户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辞日,请门戟十二,自将赴镇。又诉家贫,请赐钱二百万。又面乞授子元弼官。上皆可之。绶御事无术,洎临戎镇,庶政隳紊。二年八月卒,赠尚书右仆射。博士权安请谥为“缪”,竟不施行。
《旧唐书·韦绶传》
①尝密赍家所造食,入宫饷太子。
②绶御事无术,洎临戎镇,庶政隳紊。
扇上画牡丹
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
微型小说大都篇幅短小,但要求结构完整,有 之感。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就成了 , 令人扼腕。人人皆知的莫伯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 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特!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深入感受。这样,小说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 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所以《项链》是篇好小说。
长二F遥十一火箭在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时,安全性评估值达0.997。但是,为了① , 研制人员对逃逸系统再作改进,给遥十二火箭的控制逃逸发动机新增了点火功能。假如火箭突发意外情况,逃逸系统就会启动,( )。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分离后,打开降落伞,缓慢降落到地面。但在开伞过程中,返回舱会受到地面低空风的极大影响。以前逃逸飞行器只能往一个固定的方向逃逸,② 。研制人员通过新增发动机点火功能,使逃逸飞行器可以向垂直于地面风的方向逃逸,更加安全灵活。
③ , 火箭安全性评估值达到了0.99996这一国际先进水平。也就是说,长二F火箭需要发射十万次,才会有4次逃逸失败,即平均发射一万次,逃逸失败的情况还不到一次。
强势崛起,综合国力达到世界第二;民生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民抗疫,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上天入海,高科技成果捷报频传……这是我的国。
生产力还需提高,人均产值仍有较大差距;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科技研发存在短板,一些核心技术产品被卡脖子……这也是我的国。
胸怀理想,立志为国家富强奉献智慧和力量;发愤攻读,为成就更优秀的自己积累能量;青春飞扬,对国家和自身的前途充满信心……这是我。
有时贪图享乐,在物质生活上喜欢与人攀比;有时沉迷于游戏,在无聊空虚中浪费了生命;有时感到孤独,对未来和人生感到迷惘……这也是我。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