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7月零诊摸底测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79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人文思想的文字表述里,出版的文字被赋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远远超过口头语言,因为人们说的话比他们写下来的话要随意。书面文字是作者深思熟虑、反复修改的结果,这样的文字更加便于核对或辩驳,并且具有客观的特征。波兹曼指出,“书面文字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体。书面文字可以长久存在,而口头语言却即刻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

    书面文化的到来曾经使古人的口语思维方式发生重大的变革,今天,电子和数码时代的来临似乎使口语文化以新的形态—次生口语文化—得到复活。然而,原生口语文化是没有受到印刷文字浸染的文化,而次生口语文化则已经受到这种浸染。所以,互联网时代的次生口语文化兼具口头文化和文字文化的特征,但又是不充分和不足够的兼有。它既比不上文字文化的那种深入思考,又比不上口语文化的那种实在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它的集体感和统一感是虚拟的。

    文字阅读是一种孤独的个体行为,只要有一本书,没有旁人就能完成,要深入思考,最好是没有旁人。口语传播不同,它经常是一群人一起听,就像看现场球赛或音乐会一样,它需要有伙伴听众才有气氛,所以,“听”能产生一种“读”所没有的群体同伴感觉。在次生口语文化里,即使你在家里一个人听音频节目,也会因为有同一时刻的其他听众而有群体在场的感觉。网上网下的“现场提问”或“弹幕”技术刻意营造的就是这样的感觉效果。

    互联网时代的一些传媒话语形式改变了以往的知识观念和知识性质,娱乐性的《奇葩说》或《吐槽大会》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认为,同一个思想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得到相同的表达,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思想的真实性无关。这是错误的。譬如,根本不可能在《奇葩说》或《吐槽大会》这样的电视—网络节目中分节连续播放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更不要说是像斯密《道德情操论》这样的著作了。即使在音频节目中尝试这么做,效果也一定不会好。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简化,再简化。就像我们在许多知识性音频那里所看到的,介绍的知识是经过极度简化的。因为有简化和口语表述的需要,所以断章取义、寻章摘句、语录式处理、警句妙语代替论述等等经常会成为明显的问题。

    这样的媒体话语形式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关于经典著作的知识观念:错误地以为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充分精炼化,并可以简单概述的东西。经典著作太啰嗦,是一种理应被淘汰的知识形式,就像18世纪启蒙淘汰文艺复兴时期向君主进言的“鉴书”一样。而且,《奇葩说》或《吐槽大会》这样的传媒话语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威知识”,即一种“貌似深奥的普及性知识”。就像流行歌手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音乐家”一样,普及知识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哲学思考”。这与其说是音乐或哲学的失败,还不如说是大众传媒的胜利。

    (摘编自徐贲《互联网大众文化时代的启蒙和知识传播》)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波兹曼认为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是因为书面文字的本质是客观世界。 B . 次生口语文化伴随着电子和数码时代的到来而产生,与原生口语文化截然不同。 C . “现场提问”或“弹幕”技术能够营造群体在场的感觉效果,增强群体同伴感。 D . 普及知识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哲学思考”,是大众传媒的胜利和哲学的失败。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由人文思想的文字表述与口头语言的不同,引入对大众文化时代知识传播的讨论。 B . 文章分析了次生口语文化存在的问题,表现出对断章取义等过度简化知识的传播方式的忧虑。 C . 文章以《奇葩说》《吐槽大会》为例,否定了表达思想的方式和思想的真实性无关的观点。 D .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先厘清概念,再指出特点,然后论证分析,论述脉络清晰明确。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深入思考方面,次生口语文化既比不上文字文化,也不如原生口语文化。 B . 简化的知识不能替代经典作品,因为作品的阐述方式会影响它的思想内容。 C . 文艺复兴时期向君主进言的“鉴书”,不属于本文作者所理解的经典作品。 D . 次生口语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貌似深奥的普及性知识”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 2. (2022·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馆热”不断升温,“网红打卡地”成为不少博物馆的新标签。今后,博物馆又将迎来怎样的新发展?5月24日,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2035年要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引发广泛关注。

    然而,当前部分博物馆展陈仍存在观众需求感知不足、文物价值阐发不深、知识传播不到位等问题。《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博物馆展陈质量,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启迪后人。“要关注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的转化,挖掘文物当代价值。”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

    关强表示,要全面提升文创研发能力,高度重视博物馆文创设计开发与生产品质,深化市场分析与调研,结合市场需求,做好供给侧改革,开发更加贴近生活、深入衣食住行、引领生活美学的多样化的文创产品。

    (摘编自《如何建设世界博物馆强国?国家文物局提出这些举措》,人民网2021年5月25日)

    材料二

    博物馆越来越有趣,潜台词就是博物馆的服务越来越人性化,宣传手段越来越创新,其结果必然是吸引了人气。从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博物馆热起来,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文化场所,它的使命是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升国民的综合人文素养。所以,不管是服务手段的创新还是宣传方式的突破都必须为内容传播服务。也就是说,轰轰烈烈的形式背后必须有扎实的内容传播作为支撑。否则,在喧闹的背后,博物馆充其量只能是一只漂亮的绣花枕头。

    (摘编自《热起来的博物馆需要一些冷思考》,铜陵文明网2018年5月28日)

    材料三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博物馆可谓今年最具话题性的博物馆。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记者了解到,在上周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三星堆博物馆“官宣”入驻天猫,上新40余款文创产品,并宣布将于今年“6·18”期间推出超级新品—带真土的考古盲盒。据悉,盒中的“微缩”手办取材于3月刚刚“上新”的网红文物和三星堆经典文物,包括陶猪、天鸡、青铜神树、青铜纵目等。盲盒的土堆形态则借鉴了三星堆遗址地貌,土壤颜色也接近考古坑里的土色。而为了达到“沉浸式考古体验”,盲盒中还将附赠铲子、锤子和眼镜,让挖手办更具仪式感。

    数据显示,当下年轻人越来越爱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者中,95后占比近四成,且逐年增加。过去一年,盲盒、摆件、非遗元素商品以及IP跨界联名款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类。

    (摘编自《全民“博物馆热”,你贡献了几分?》,《羊城晚报》2021年5月24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针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建设问题,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设想。 B . 一些地方的博物馆之所以存在问题,和博物馆自身的管理及展示方式滞后有关系,必须切实提高博物馆展陈质量。 C . 博物馆作为严肃的文化场所,只追求服务形式的创新,对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升国民综合人文素养意义不大。 D . 三星堆博物馆入驻天猫以后,为了让消费者感受到“沉浸式考古体验”,推出多款文创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喜欢。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解决博物馆展陈中观众需求感知不足的问题,要深化市场分析与调研,做好供给侧改革,开发更贴近生活需要的文创产品。 B . 博物馆是文物收藏单位,也是文化传播单位,具有游览、观赏的价值,承担着传承、普及、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的功能。 C . “博物馆热”不断升温,与各大博物馆人性化的服务有关,更与这些博物馆和像天猫这样的电商平台合作经营有关。 D . 博物馆采取多元化的改革措施,有助于更好地担负起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升国民综合人文素养的使命。
    3. (3) 三星堆博物馆最近引发关注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加以说明。
  • 3. (2022·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近视眼的故事

    (意大利)卡尔维诺

    艾米卡很年轻,也不缺钱,看上去没什么能阻止他享受生活。但这些天来,他慢慢有种感觉—他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了。比如,过去他晚上常去看电影,不管放什么,他都乐意看。现在他再到电影院,所有那些熟悉的脸都变得乏味和呆板。有一阵子,陌生的城市会让他振奋,现在他只感到恼火困惑、找不到方向。

    最终,他找到原因—原来他近视了。眼科医生为他配了副眼镜。从此他的生活改变了,变得比以前有趣一百倍。

    每次他戴上眼镜,心里总有点发抖的。比如他不戴眼镜在电车站的时候,看到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模糊平庸、陈腐不堪,他就感到非常悲观,仿佛自己正身处一个不断崩溃的世界中,身边是快腐烂的物体和色彩。

    但是,当他戴上眼镜辨认开来的电车的号码时,一切都变了:哪怕是路灯那样最平常的东西都拥有了数不清的细节,每一个线条都清清楚楚,每张陌生人的脸上都出现了各种小标志,一怒一颦等等,这些以前从来都看不到。观察成了一种乐趣,乐趣并不来自特定的目标,单单是“看”这种行为本身就足够了。

    所以艾米卡会忘了留心电车号码,错过了一班又一班,甚至上错了车。他看到的东西太多了,到最后就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渐渐的,他有点习惯了,开始从头学起哪些是不必看的,哪些是必须看的。

    眼镜的使用激励他去关注外部现实,同时也使他对自身产生了疑问。比如说,某个不认识你的人描述你,首先会说“他戴眼镜”;这个两星期前还根本与你无关的小小的零部件,现在反倒成了你的主要特征,用来鉴别你的存在。对艾米卡来说,突然变成别人嘴里的“四眼”可真有点接受不了。如果你能接受,那你就有点傻。因此艾米卡挑选镜架的时候,本能的选了一副极其简单的。但只过了一会,他就高兴不起来了:他对自己的脸产生一种剧烈的厌恶,仿佛这不是他的脸,而是典型的某类人的脸。正是这些精巧轻盈的镜片,使他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四眼”,一个工业产品和一个大自然产物就这样融合在一起。

    他又买了一副。这次他来了个逆向选择:他挑了一副眼镜遮住了半个脸,简直是一种变相的面具。但在这样的眼镜后面,他才感觉找回了自己:现在毫无疑问,眼镜是眼镜,他是他,两者泾渭分明。想到这里,他又一次变得开心了。

    在这期间,他碰巧去V城出差。V城是艾米卡的出生地,他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光。十年前,他离开那里;距离上一次回去,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你知道离开一个你长久生活的地方是怎么一回事吗?隔了很长时间再回去,你会感到陌生;那些人行道旧相识你已不再能加入它们了;一想到故地重游,就会有精神压力,你必须驱散它们。

    所以,艾米卡渐渐地就不再想回V城了,既然现在,眼镜使他重新认识了自己,那么去V城的机会一出现,他立刻就抓住了它,他要去那里。

    V城和他前几次去时已完全不同了。简单说,艾米卡第一次设法用他童年的眼光来打量这个城市。由于戴了眼镜,他看见了许多无用的细节,比如说某一扇窗户、某一段扶手;而在过去他只是看到它们而已。现在,他感到又回到了从前,甚至比从前还要激动,走在老位置上,看着迎面走来的所有人。

    因此当艾米卡发现科拉多—他的同学-、—的时候,他微笑着朝他使劲挥手。科拉多看见了他,但好像目光又越过了他,继续向前走。卡威纳教授也走来了。艾米卡恭敬地向他打招呼,教授起先还本能地做出回应,但马上又停下来,环顾四周,好像在寻找其他人。

    艾米卡意识到没有人会认出他。眼镜使他能够看清世界,但又黑又大的镜架使别人看不到他的真面目。当贝蒂出现的时候,他还对这种想法抱着一丝侥幸。艾米卡挡住了她的去路,刚想喊,贝蒂却用胳膊肘把他推到旁边,扬长而去。

    贝蒂也没有认出他。他突然明白了他回来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她,就像他决定离开V城一样;每件事,他生命里的每件事,都只有这一个原因。现在他终于又遇见她了,他们目光相对,她却没有认出他。

    艾米卡取下了眼镜。世界又一次变得模模糊糊,他睁大了眼睛摸索着前进,什么也看不清。有人点头,有人挥手;也许这是在向他打招呼,但艾米卡不能分辨对方是谁。他一看到有人招手或者头部运动了一下,他就立刻说“晚上好”。

    艾米卡在人行道上一会戴上眼镜,一会又取下,一会向每个人打招呼,一会又收到那些朦胧的、无法辨认的鬼魂般的人影的致意。

    路的尽头处有树林和田野。黑暗中,四周只看得清一排排的阴影。在这里,戴不戴眼镜都一个样。艾米卡意识到,他的新眼镜给他带来的激动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高潮,现在它已经过去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艾米卡每次戴上眼镜心里总有点发抖,是因为担心世界如往常一样平庸陈腐而毫无生气。 B . 戴上眼镜的艾米卡在V城看见了许多无用的细节,童年的感觉让他摆脱了故地重游的陌生感。 C . 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以时间为序,讲述了近视眼艾米尔戴上眼镜前后的一系列遭遇。 D . 小说在叙述中加入第二人称,使叙述具有了双向交流的对话性质,增加了读者阅读时的代入感。
    2. (2) 请简要概括艾米卡戴上眼镜后心理变化的过程。
    3. (3) 本文选自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集《困难的爱》,展现了“一种困难的生活”。请简析本文隐寓了生活中的哪些“困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2·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颖悟夙成,长师胡宏,宏称之曰:“圣门有人矣。”以荫补官,浚起谪籍,开府治戎,参佐皆极一时之选。拭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浚去位,汤思退用事,遂罢兵讲和。金人乘间纵兵入淮甸,庙堂犹主和议,至敕诸将无得辄称兵。时浚已没,栻营葬甫毕,即拜疏誓不言和。疏入不报。久之,刘珙荐于上,明年,召为吏部侍郎。时宰方谓敌势衰弱可图,栻曰:“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早,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上为默然久之。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郡濒边屯,栻以礼遇诸将,得其欢心,又加恤士伍,勉以忠义,有功辄补官,士咸感奋。并淮奸民出塞为盗者,捕得数人,有北方亡奴亦在盗中。拭命斩之以徇于境,而缚其亡奴归之。拭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栻为人勇于从义,秋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节选自《宋史·张栻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B . 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C . 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D . 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也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是指宋朝朝廷。 B . 吏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文武官员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等。 C . 赐谥,古代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的事迹来进行褒贬评定,并给予称号。 D . 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在主要祭祀对象外设置关联密切的次要祭祀对象。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栻聪颖早成,深受时人赏识。老师胡宏称赞他是圣贤的传人,张浚的部下认可他的谋划能力,孝宗也十分欣赏他的言论。 B . 张栻立场鲜明,又能审度势。金兵入侵淮甸时,他反对和议;宰相认为敌势衰弱可进攻时,他又分析形势认为并非良机。 C . 张栻扫除积弊,治事赏罚分明。他革除买马一事存在的弊端;又礼待诸将加恤士兵,补官有功之人,同时斩杀北方的逃奴。 D . 张栻崇尚道义,赢得传世口碑。他勇于从义,去世前还劝谏皇上要秉持公理;生前深受当世赞颂,死后也为后世纪念景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

      ②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忆滁州幽谷

    欧阳修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已离开滁州,千峰环抱的幽谷、山花烂漫的景象仍让他难以忘怀。 B . 往昔辛勤种植花木,如今花开花落谁来欣赏,诗人因此生发怅惘之心。 C . 欧阳修曾谪居滁州,自号醉翁,他想象田夫野老还会记得当年的自己。 D . 尾联以景结情,表明希望有人能陪自己再访滁州,抚琴为乐夜访幽泉。
    2. (2) 诗人为何追忆滁州幽谷?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 在下列句子的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1. (1) 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就能遨游于无穷无尽之境,从而不再“有所待”。
    2. (2) 《蜀道难》中,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来表达担忧之意的句子是:“。”
    3.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和“”,从仪态和装束的角度写出了周瑜的年少得志和儒雅风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建筑也是如此。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世界建筑史上往往都是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的。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画卷,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          。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          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    ),“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          , 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          的问题。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世界建筑史上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是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的。 B . 世界建筑史上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是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的。 C . 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世界建筑史上都是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的。 D . 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的。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如人意           以致              百花齐放              琢磨 B . 不如人意           以至              万紫千红              捉摸 C . 差强人意           以致              万紫千红              捉摸 D . 差强人意           以至              百花齐放              琢磨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虽然它们放在一起可能会“损人”且不“利己”,但各自都很美观 B . 即使它们放在一起可能会“损人”且不“利己”,但各自都很美观 C . 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 D . 虽然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学翻译是一种创作性工作,而且比创作还困难。因为翻译不是自我的随心创作,而是需要翻译者在阅读原作中,走进作者的内心,。同时,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如果对本国与对方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要做好翻译几乎就是不可能的。钱钟书认为,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这才算得入于“化境”。

  • 9. 请从下面这则材料中,分点概括四川省十年来的人口变化情况。要求:表达准确,不出现数据,每点不超过12字。

    2021年5月26上午,四川省公布了全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情况。目前全省常住人口共8367.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8041.8万人相比,增加了325.7万人。成都市的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000万大关,达到2093.8万人,其余20个市(州)常住人口都在600万人以下,十年间全省人口进一步向成都聚集。年龄构成上,全省0-14岁人口占16.1%;15-59岁人口占62.19%;60岁及以上人口占21.71%。与2010年相比,这三项数据分别下降0.87%、下降4.54%、上升5.41%。受教育程度方面,与2010年相比,全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6675人上升为13267人,文盲率由5.44%下降为3.98%。全省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68.8万人,占6.8%。与201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5.9%,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四、写作(60分)
  • 10. (2022高二下·汉源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和吴孟超两位国士在同一天去世,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悼念。5月28日,为我们照亮过前路的群星又陨落两颗: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在武汉去世,享年95岁;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那一群人、那一段历史,正在一点一点远去……年轻的我们,又将汇聚为新的、充满活力的河流,发展壮大,继续奔腾。

    请结合材料,以“逝去与新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