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时间 |
日美争端 |
20世纪60年代初 |
围绕纺织品问题展开斗争 |
1968年至1972年 |
钢管与纺织品大战 |
20世纪70年代 |
汽车大战 |
表2
1912年 |
1913年 |
1914年 |
1915年 |
|
个人会员(人) |
113 |
458 |
537 |
629 |
议决案件(件) |
48 |
71 |
70 |
147 |
材料一:1689年初,在伦敦召开了上下两院联席的特别会议,决定邀请威廉和玛丽来共同统治英国,并向后者提出一项“权利宣言”,要求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制订或终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建立常备军;人民应享有选举议会议员的自由等。这项宣言在1689年12月被议会制订为正式法律,即《权利法案》。
——摘编自高全喜《英国宪制中的妥协原则——以英国宪制史中的“光荣革命”为例》
材料二: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议会颁布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首脑为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和他的家族世袭,皇帝代表帝国,有宣战、媾和等权力,皇帝有权任命宰相和其他行政官员,也可以解除他们的职务,有权召集立法机构开会成解散的权力。
——摘编自许屹山《试论近代德国的政治现代化》
材料:东周以后,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商品交换也悄然出现。中国古代地主占有的剩余劳动主要是谷物地租,手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加工制品极其有限,这样就使地主经济不可避免地要与市场发生较多的联系,以解决消费品的不足。广大的个体农民局限在小块的土地上,生产手段更为有限,他们只能通过出卖剩余农产品以换取其他生产生活必需品。再者,中国从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府对于土地所有者的赋役经济关系以及对于城市经济活动的统治政策,也都在客观上打破了区域间货物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较早发展。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中国历朝奉行不渝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而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但就总的趋势而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向。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一:苏联的工业化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该计划是在1929年作出立法决议,在参加计划的目的方针和主要任务讨论时,斯大林一贯地强调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对重工业的投入。苏联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生户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由1917年的不到3%到1937年的10%,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其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摘编自梅春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材料二:建国前后,中共中央多次论述了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些重要论述集中阐明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基础极端畸形落后的状况以及力求短期内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中央政府最终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以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摘编自周明长《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工业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一:1930年,美国国会在贸易顺差的情况下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的平均关税税率从40%提高到47%,农产品关税税率提高到48.92%。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在1931年实施《非常进口税法》。此后,以征收关税为特征的贸易战蔓延到大多数国家,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古巴、印度、阿根廷、巴西和中国等也未能幸免。
——摘编自保建云《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为了缓和危机,通畅国际贸易渠道,巩固美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降低长期以来美国的高关税政策。从1934年8月签订第一个互惠贸易协定到1939年,美国先后与22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