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做出了关键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千百万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孩子们告别了天天跋山涉水上学,实现了住学校、吃食堂。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许多乡亲告别溜索桥、天堑变成了通途,告别苦咸水、喝上了清洁水。110多万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取材于习近平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讲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使西海固地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电视剧《山海情》,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山海情》以福建与宁夏进行的“东西协作”扶贫为背景,艺术性地呈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最终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宁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还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是绝对的穷山僻壤。20世纪90年代的西海固生活有多难,《山海情》一开篇就进行了真切呈现。画面中,西北农村真实的年代感、丘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域风情、坚韧炽烈的当地民风和挣扎求生的民生之艰让人身临其境。村民偷吃了扶贫项目的珍珠鸡种鸡,移民们从玉泉营平原逃跑,扶贫干部在火车上遭遇扒窃,种植蘑菇价格低到“菇贱伤农”……从引水困难、交通不便的基础设施问题,到村民不理解、不配合的心理因素,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多方面压力为脱贫攻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形形色色的麻烦在《山海情》中依次上演,而这些问题也正是真实扶贫工作中的难处。通过生活化表达,《山海情》寻觅到了脱贫攻坚题材的主旋律影视剧更接地气、更真实的摹写方式。
《山海情》展现的闽宁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转移就业、发展教育、生态补偿等脱贫手段,是中国几十年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和代表。小小闽宁镇,浓缩的是中国伟大脱贫事业的经验。《山海情》通过桩桩件件融汇在生活中的扶贫故事,以小见大地展现脱贫攻坚的中国智慧。
(取材于韩浩月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民族的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一代又一代西海固人渴望撕掉贫困标签的夙愿,如今得以实现。
西海固原来的贫困带有显著的社会特征和广义特征,所以,脱贫后的巩固拓展,要强调扶志和扶智,脱贫后的扶志和扶智已不只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物质条件匮乏的问题,而是要追求农民发展。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扶志和扶智,不只是知识和文化的简单堆积和表面普及,改善环境条件、掌握自立技能、提高自尊水平、克服消极观念、升华情感体验、获取思想认知、享受精神境界、优化社会评价等等是更有效的扶志和扶智。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社会对三农认识和理解上的重大转变。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总要求,这个过程非常清晰地告诉人们:三农不只是三农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三农不该再是问题,而应是事业。
所以,西海固的脱贫要强调:脱掉的不只是“衣食不保”的那层“贫”,更要脱掉“心穷志短”的那种“贫”。要脱掉“心贫”,扶志和扶智很重要。谁目睹过西海固的昔日容颜,谁见证过西海固的今日巨变,谁就会自然而然与当地人一样产生一种共识:在西海固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杲、衔接乡村振兴、实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扶志和扶智为主的扶心努力,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取材于罗进贵等的相关文章)
庆历二年,御试进士,时晏元献①为枢密使。杨察,晏婿也,时知制诰,避亲,勾当②于三班院。察之弟寘时就试毕,负魁天下望。未放榜间,将先宣示两府,上十人卷子。寘因以赋求察问晏公己之高下。晏公明日入对,见寘之赋既考定第四人,出以语察。察密以报寘。而寘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③夺吾状元矣!“既而唱名④ , 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怿曰:“此语忌,不可魁天下。”即王荆公卷子。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若杨寘可矣。”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寘方以鄙语骂时,不知自为第一人也。荆公遂于杨寘榜下第四人及第。
是时,上令十人往谢枢密使。晏公俟众人退,独留荆公 , 再三谓曰:“延评乃殊乡里,久闻德行乡评之美。况殊备位执政,而乡人之贤者取高科,实预荣焉。”又曰:“休沐日⑥相邀一饭。”荆公唯唯。既出,又使直省官相约饭会,甚殷勤也。比往时,待遇极至。饭罢,又延坐,谓荆公曰:“乡人他日名位,如殊坐处,为之有矣。”且叹慕之,又数十百言,最后曰:“然有二语欲奉闻,不知敢言否?”晏公言至此,语欲出而拟议久之,乃泛谓荆公曰:“能容于物,物亦容矣。”荆公但微应之,遂散。公归至旅舍,叹曰:“晏公为大臣,而教人者以此,何其卑也!”心颇不平。
荆公后罢相,其弟和甫知金陵,时说此事,且曰:“当时我大不以为然。我在政府,执意革新,人人与之为敌,不能保其终。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复不知能容于物,物亦容焉二句,有出处,或公自为之言也。”
(取材于宋代王铚《默记》)
【注释】①晏元献:晏殊,谥元献。②勾当:做事情。③卫子:驴的别称。④唱名:科举时代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进士,叫唱名。⑤有官人不为状元:宋代在职官员可以参加科举,但不能录为状元。⑥休沐日:休息日。
辜负了天下人想让他考第一的期望
B . 察密以报寘审察的人把秘密报告给杨寘
C . 晏公俟众人退,独留荆公晏殊等大家走的时候,唯独留下王安石
D . 不知敢言否?不知你敢不敢说?
比往时,待遇极至。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
晚晴①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② ,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①晚晴:傍晚天空放晴。诗人此时寓居于桂林,夏季多雨少晴。②夹城:城门外的瓮城。
这首判词涉及到小说中哪位人物?暗示了她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根据原著内容简要分析。
辛弃疾的黄沙古道
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家喻户晓。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
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
读辛弃疾与陈亮,或与朱熹,或与陆游等人的唱和诗词,总觉得辛弃疾是值得朋友推心置腹的。可以与他一起对雪煮酒,一起泛舟九曲,一起穿行松林,谈谈“富贵千钧如发”,谈谈“玉女峰前一棹歌”,谈谈铁马金戈梦——旁逸斜出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样真诚的辛弃疾,真是可爱至极。
路愈加崎岖,进入山石古道,山涧全被寒芒和灌木丛覆盖。野草贴着地面向路中央蔓延,仿佛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横冲直撞,霸道地挡住我们的去路。我们小心避开,脚踝依然被剐出许多道血痕。山里露水重,轻轻蹭一下,裤脚便被露珠沾湿,走起路来格外笨重。艰辛和疼痛,在很多时候,一直像人生设置中的隐喻,喻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
山上树木极多,一棵挨着一棵,整个树透着静气 , 迥异于城里的树木。每一棵树都沉得住气,不懂得谄媚天地,也不懂得取悦他人,淡定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历经沧桑的草木,都有一股倔强劲,即使被忽视,被践踏,也会拼全力绽放人生。它们是一个个智者,指点我们的迷津。
起用、晋升、贬职、隐居,起起落落,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和苏东坡一样,共同演绎宋朝的悲怆。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写道:“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悦,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辛弃疾何尝不是如此。两人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在词中有交集 , 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苏东坡在参佛悟道之中,秉性更趋于温润敦厚。他尽情享受人生,过着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活。
辛弃疾毕竟是以武起事,是真正的勇士,敢于为屈辱的南宋发出慷慨的怆痛呼喊,有一股平常人不可企及的燕赵侠士之气。辛弃疾的心里住着千军万马,随时脱缰策马奔腾,气吞山河。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有壮志难酬的长叹之意。
古道蜿蜒,犹如龙脊。越往上走,草越茂密,没人膝盖,无处下脚。行至半山腰,见有一座凉亭,专供行人歇脚。石块垒就,墙体的石灰剥落,漫漶着黄色的水渍,东一块,西一块,让行人窥探到时间的方向。数百年来,古道朝迎暮送了多少纷沓而至的身影?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
南宋的某个夏天。当夜幕降临,各种属于白昼的声音都在黑暗中消失。踢踏踢踏,远处传来马蹄声,敲破夜色的沉寂。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很低很低,几近挨着黄沙岭。虫鸣次第响起,月光洒下缕缕清辉。良驹甩了甩长长的鬃毛,嘶鸣数声。辛弃疾站在山岗上,轻抚马背,高大的身影被月色浸染成一座圣洁的雕像。
辛弃疾沿着司南的指向,由北至南,从故乡到异乡,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乡野,自始至终都在经营一个精神国度,让后人在接受宋词文化浸润的同时,也沿着孤独者的光芒前行。我想铅山人是懂得这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词人的,他们在为辛弃疾建立雕像时,让他永远面朝北方。
山道幽静,落满阴凉,陡坡下去,七星桥横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上。一棵古老的枫杨默默守在桥边,像是在等待故人。桥的四周,长长的藤蔓缠着一个个充满古意的诗句。回想一路的景致,意兴盎然,不由得脱口吟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取材于王俊同名散文,有删节)
①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以及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为世界提供了有益借鉴。②这其中有一条,中国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发挥扶贫对象主体作用,通过提高扶贫对象发展能力,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③发展是硬道理,是一切解决问题的总钥匙。④各国应当坚持发展优先理念,制定全面均衡政策举措 , 营造良好国际经济环境,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引领,以贸易促减贫、促发展,加强发展合作,发挥数字减贫作用,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脱贫致富机会。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为了普及经典、推广传统文化,某节目运用现代媒介,将晦涩的典籍进行可视化呈现。对这种方式,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字数150字左右。
(2)请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充沛,有感染力,字数150字左右。
(3)你所在班级要参加学校的“话剧展演”,作为班级排练负责人,请你向演员们简要说明如何演好剧中人物。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字数150字左右。
1)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以“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2)“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无论何时,鲁迅先生这句话都能拨动人们的心弦。
请以“远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