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①社会危机严重 ②八股取士制度日趋腐朽 ③民主思想产生 ④思想界因循守旧
①孔子②老子③荀子④苏格拉底⑤普罗塔哥拉
①否定教皇与罗马教会的至上权威,肯定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②“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以直达上帝”确立了个人宗教信仰平等的权力③建立独立自主的德意志民族教会,主张俗权高于神权,实际上把人文主义关于民族自由的理想进一步推向政治现实④成功应用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的折磨、来世拯救中解放出来,使世俗生活世俗人生焕发勃勃生机
①把反封建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②把反宗教神学推进到尊重科学信仰自由
③把宣传人性推进到建立“理想王国”
④把尊重人推进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①他提倡自然权利说; ②他强调人民有无限的自由和权利;
③他主张人人平等; ④他主张思想自由。
①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②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③穷人是命运悲惨的弱者,富人则是被上帝选择的强者
④直接批判了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
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①去法国欣赏印象派画展②去德国欣赏贝多芬作品音乐会③通过电视观看第14届奥运会 ④去电影院观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
材料一:民之为道也,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五亩之地,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三: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法人而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之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使宰相不罢,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天子遂亦不敢自以非是。是故养士为学校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材料一: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塑,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他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经商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者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整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的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