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2-01-27 浏览次数:56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站在历史的高度,抓住关键的(jiē)点,校准奋斗座标,准确把握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就能“击鼓催征稳驭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B . 随着3D和AR技术的日驱成熟,商家和电商平台推出的“虚拟试衣”服务却因为尺寸不准、上身效果差异较大广受(tù)槽,概念满分的功能沦为“鸡肋”。 C . 情有喜怒哀乐,事有悲欢离合,运有通达乖(jiǎn),谁能绝对无动于衷?谁能永远槁木死灰?哀乐莫入是标杆,哀而不伤是通变,这就叫好自为之。 D . 一部文学作品,若想成为经典,它不能是吊书袋的话语集合,也不能是(gòng)少数人消遣的对象,而是拥有最广大的受众,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艺术精品。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如庄子所说的至人、圣人、真人、大知(智)、大年,是会给人压迫感的。他们很难与俗人,与小知、小年得到勾通。你太讲道德,会被认为是虚伪无用;你太智慧,会被认为是老奸巨猾;你太超脱,会被认为是拒绝成仁取义;【乙】你太清高,会被认为是沽名钓誉,你太执著,会被认为是抠死理 , 不切实际。你是鲲鸟腾飞,会被质问:“奚适哉?奚适哉?”

    同时,反过来想想,鲲鹏者,常常不理解具体而微的、形而下的、难以上台面的、不被人重视而且常常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知、小年的关切与忧虑。【丙】想想看,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或深潜溟海的巨鲲,怎么会关心那些站在或蹲在土地上低着头、弓着腰、胼手胝足的劳动者呢?

    1. (1)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勾通 B . 抠死理 C . D . 胼手胝足
    2. (2) 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是中俄两国推动联合国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又一新的重要贡献,将共同推动人类航天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 B . 苗族蜡染是苗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成品色调素雅、纹样优美,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 . 《人类发展报告》认为,“与自然共生”是人类21世纪最前沿的课题。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能否在本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性命题。 D . 典籍镌刻着中华之精神,是破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不仅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与源泉,更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水墨画的发展,水墨画在色彩上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只有黑色和白色了,,最终彩墨画也诞生了。但是我始终认为,。两种对立且极致的颜色,却又可以如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衬,更是凸显画师的意境。其中留白的技法的应用更是水墨画的“神来之笔”。用得好了给人感觉意境悠远流长,用得不好就给人一种不懂得合理利用画纸的感觉!所谓留白,就是在水墨画上空出一大块地方,留下一片空白,给予赏析者无限大的想象空间。所以说,留白最巧妙之处就是画面上出现一大片的空白,,反而使得整个画面更具有画面感,同时也使得意境更加镜花水月,悠长深远。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这两天,上海车展上女车主“车顶维权”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企业该如何对待消费者的诉求,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

    20日上午,上海警方发布通报,女子张某因消费纠纷,到车展现场表达不满,造成车辆一定程度受损,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随后,维权当事人发表微博回应:采用了错误的方式维权,但我们也绝不妥协。与维权消费者“绝不妥协”相对的是汽车品牌方稍早前表明的态度:如果是汽车产品的问题,一定坚决负责到底,该赔的赔、该罚的罚,对不合理诉求不妥协,同样是我们的态度。两方都“不妥协”,问题似乎难解。两方都“不妥协”,并不意味着双方都绝对占理。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 (2) 针对上述消息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的文字,不超过80个字。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手艺也称“传统工艺”,是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随着工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种类繁多的工艺制品大量挤占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不少传统工艺由此衰落甚至失传。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以切实可行的方式“看见”传统工艺,大力扶持支持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日前,抖音在江西景德镇正式发布“看见手艺”扶持计划,扶持对象包括国家认定的“大师”级手艺人,也包括大量普通的传统手艺人和创新型手艺人。此次扶持计划,切中了传统工艺亟待支持和保障、亟须被更多人“看见”的现实。而短视频和电商平台参与扶持传统手艺,本身也得益于手艺天生具有适合视频和直播传播的特点——不仅可以精确展现作品细节,还可以直播作品制作过程,高清大屏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更加真实可感。诚如专家所说,“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文化价值既体现在产品的形态设计上,也体现在制作过程和工艺历史等背后的故事里。”

    (摘自《以什么方式更好地“看见”手艺》)

    材料二:

    传统技艺的魅力令人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活的智慧,沉淀着文化的韵味。在“阿木爷爷”的“制造清单”里,有逼真的木雕小汽车、会走的木质小佩奇、手摇的风扇泡泡机,让小朋友的童年充满乐趣;也有精致的老式挂灯、转动的小水车、自动的驱鸟器,给村里的人们带去便利。可以说,层峦叠嶂的山间,朴实无华的老者,巧夺天工的手艺,共同勾勒出一幅沁人心脾的山居图,满足了观众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丰富着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由此更能理解文化历久弥新的活力。像“阿木爷爷”一样的手艺人,仅仅只是精心还原、精致打磨、精美呈现,就已经足够令人兴趣盎然。而一旦打开了传统技艺的大门,体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化创造,迎面而来的将是无处不在的惊喜、无穷无尽的宝藏。对普通人来说,经由这些手艺人,传统技艺的魅力更加切近:不必大费周章现场观察故宫角楼的榫卯,小巧的物件就把其中的道理和韵味讲得分明;厌倦了机器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加工痕迹,那就仔细品味手艺人一招一式里的独运匠心……

    (摘编自《传统技艺焕发时代魅力》)

    材料三:

    村落中的传统技艺属于活态文化资源,虽然始终处于动态流变的发展中,却也于物态的产品形式之中沉淀了造物文脉的因子,蕴蓄着民族文化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审美趣味与精神内核。这意味着村落中的新生代手艺人,需要改变“吃老本”的传统观念,以动态的、开阔的眼光,正视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由于传统工艺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其在新时代的价值转换,既要以良品美器回应美好生活的需要,还要承担起文脉传承、文化复兴的使命。在匠心巧作之外,新生代手艺人尚需具备自觉的文化认同,充当手艺价值的阐释者与传播者。

    乡土手艺人能否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在田野考察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尽管新一代乡土手艺人群体比父辈有了更多职业选择的机会,但仍抱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投身于手艺事业,在坚守与创新中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杨玘屯村的新生代泥咕咕艺人与河南博物院合作开发《鹗尊》等文创产品,将经典文物形象转化为泥咕咕形态的衍生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销路。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乡土手艺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富矿”,单凭手艺人的坚守仍显势单力薄,需要地方政府决策层以及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摘自《手艺成村落经济发展新引擎》)

    1. (1) 下列对材料中“手艺”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手艺又称“传统工艺”,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特征。 B . 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文化价值的考量,既要着眼于产品的形态设计,也要善于关注制作过程和工艺历史等背后的故事。 C . 传统技艺的魅力令人着迷,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活的智慧,沉淀着文化的韵味,所以更能理解文化历久弥新的活力。 D . 村落中的传统技艺属于活态文化资源,其蕴蓄的审美趣味与精神内核使民族文化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2. (2)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工业社会中,由于批量的生产,许多工艺品变得价格低廉,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导致传统工艺由此衰落甚至失传。 B . 通过视频和直播,可以让更多人“看见”传统工艺作品的细节,还可以展示其制作过程,高清大屏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更加真实可感。 C . 阿木爷爷制作的手工艺品精致、逼真,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木制品构造原理和技艺,让观赏者不用去故宫,就可以了解整个故宫的结构。 D . 新一代乡土手艺人群体比父辈有更多职业选择的机会,他们仍抱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投身于手艺事业,在坚守与创新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3. (3) 根据以上材料,就如何“促进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出建议。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被镰刀收刈的时间

    李新文

    镰刀,在梅溪乡下又被喊做“镰子”——半尺长的木把儿,捏在手里,小巧、轻便,好似抓住一串日子。薄而弯曲的刀片上,带有不少细齿,随意一晃,锋利的光芒呼啸而出,而这锋利,压根不是柴刀的“砍”或朴刀的“剁”可以比拟的。准确说来,是“刈”,与剪刀的裁切不相上下,于轻快中夹杂着几分果断。农忙时节,在稻秆上一走,出现齐整的切口,似与季节做了个了断。

    这样的刀,好像是冲着乡下女人来到这世上的。比如,捏在我娘手里,有着天然的美。那时候她一点都不老。收刈的前一天,我娘准会到下畈的梅子市供销店买几把,顺便砍点肉什么的,随后折回来。镰子的光芒随着手臂的晃动忽闪而出,有点儿浪漫,有点儿迷离,并与嘴角边挂着的笑形成呼应。趁着没人,我将家伙什偷出一把,跑到大门口划格子。不一会儿,地面现出一条条印痕。谁知,几只蚂蚁屁颠颠地窜来,在格子里乱撞,我以为是捣乱,不由分说一顿猛扎,稍不注意,扎到自己的脚趾上,痛得哇哇大叫。娘闻声赶来,用手抚摸我那受伤的部位,一边鼓着腮帮吹气,一边说没事、没事。好长时间,这情形常在梦里出现,还有一股隐隐的痛从心里漫出。睁开眼,到处是夜色和了无边际的迷茫,以至于我老觉得像一片叶子在异乡的夜里漂浮,找不到回家的路。

    年少时的情景,成为甩也甩不开的记忆。

    而记忆的面积,往往比不过田野的宽展。盛夏会用大片的谷物召唤镰刀的到来。这时候,我娘起得早,鸡叫三番便开始张罗茶水、草帽和镰子什么的,随后,掀开门帘朝我直喊:起来、起来了,太阳晒屁股喽!而我最怕刈谷子,一想起白花花的太阳就浑身不自在,像每个毛细孔都在冒汗,因而赖在床上,磨一阵算一阵。

    出门一望,月儿挂在西天上,散发着旷古的清辉。我猜爹娘准是去了门前的四斗丘。那田大,而且紧挨溪水。日里看它,尽是黄得不能再黄的谷子,状若燃烧的火焰。此时的谷物,经过播种、育秧、匀插、分蘖、散叶、圆梗、开花、抽穗、结实等诸多环节后,它们的芳华一展风采。想必天边的月儿受不了谷子引诱,干脆加大皎洁的比例,以营造出物与象、光与影、声与色、时间与空间互为映衬的效果。

    现在,田野叫月光笼罩着,显出无际无涯的宁静。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把镰子拿到溪水里泡一阵,以积蓄足够的力量。娘走到溪边,将镰子一截一截、郑重其事地伸进水里。这一刻,我似乎看见铁的坚硬与水的柔软悄然融合,心照不宣。人的影子和月光漂了一溪,俨若时间里的倒影。不一会,镰子泡好了,取出来,轻轻一划,一片月光哗然破裂,纷纷落向地面。

    一双双赤裸的脚板踩在田泥上,凉沁沁的。还有一股甜腥气在漾,咂一口,通体爽快。或许人只有与土地近距离接触,才闻得到谷物成熟的气味,听得见它们的呼吸。稻田上,镰子一字排开,牵着人的身体在动,一线线耀眼的光芒照亮谷子的归程。月光真是月光,不经意调出最佳角度,将我娘的身子骨定格成一个特写镜头:她的腰背弓着,嘴巴抿着,手里的物器迅速迈进。哧溜,一蔸稻秆离开地面:哧溜,又一把作物到了手里。而钢质般的谷粒声呈发散性传播开来,像宣布一件顶为重要的事儿——开镰了。

    面对重重叠叠的谷物,你能轻易掂量其中的分量吗?比方一株稻秆要经历多少风雨磨砺,才长出硕壮的姿态?一穗谷粒,融入农人几多辛劳、汗水和憧憬……这些对我来说,无异于一道难上加难的数学题。只是,娘亲口告诉我:刀要捏紧,秆要抓牢,脚要张开,心要放空,才像刈禾的样子。兴许,这是开镰的要领,亦是她多年的心得。

    起先,我满以为镰刀不过是见惯不惯的物件。长大后,一翻许慎的《说文》,才知,镰者,锲也。用时下的话讲即杀伐的意思,从古代打仗杀人的武器转化为今天收刈粮食的器具,不单砍伐的对象发生变化,连光芒也柔和了许多。这么说吧,从砍头到劳作,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和价值取向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彼此间,可能都会流血,但前一种是恐怖的,叫人不忍目睹;后一种却是温和的,宁馨的,说不准还是诗意的凸显。至少,我先前被镰刀刈伤后,不是很痛,尤其经我娘的抚摸,那种酸酸的痒痒的感觉,不可名状。与此同时,还有一股温暖贯穿身心。也许因了这份温暖,我的生命注定与镰刀有关。

    要说,我娘未必不是在这种温暖的力量牵引下,走向一个个日子的。每年一度的收刈,她总是起早摸黑,播种、育秧、春插、施肥、间稗……把无数的思绪和汗水撒向田垄,在生命的版图上踩出一串串脚印。等到扬花、抽穗时节,又在稻田边抚摸着一穗穗谷粒,兴奋的目光里,看得见一个个日子移动的痕迹。

    设若以时间为参照系,我敢肯定,每个乡下女人一生的作品不外乎两部;一部是满田的禾稼,另一部,是她们的儿女。

    (有删减)

    1. (1) 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①好长时间,这情形常在梦里出现,还有一股隐隐的痛从心里漫出。

      ②也许因了这份温暖,我的生命注定与镰刀有关。

    2. (2)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 (3) 结合文本分析“母亲”的形象。
    4.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清)袁枚

    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不可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人籁一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生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一变,至皮、陆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其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

    大抵古之人先读书而后作诗,后之人先立门户而后作诗。唐、宋分界之说,宋、元无有,明初亦无有,成、宏后始有之。其时议礼讲学,皆立门户,以为名高。七子狃于此习,遂皮傅盛唐,腕自矜,殊为寡识!然而牧斋之排之,则又已甚。何也?七子未尝无佳诗,即公安、竟陵亦然。使掩姓氏,偶举其词,未必牧斋不嘉与。又或使七子湮沉无名,则牧斋必搜访而存之无疑也。惟其有意于摩垒夺帜,乃不暇平心公论,此亦门户之见。先生不喜樊榭诗,选则存之,所见过牧斋远矣。

    至所云:诗贵温柔,不可说尽,又必关系人伦日用。此数语有褒衣大气象,仆口不敢非先生,而心不敢是先生。何也?孔子之言,戴经不足据也,惟《论语》为足据。子曰:“可以兴,可以群”,此指含蓄者言之,如《柏舟》《中谷》是也;曰:“可以观,可以怨”,此指说尽者言之,如“艳妻煽方处”、“投界豺虎”之类是也;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此诗之有关系者也;曰:“多识于鸟兽草木名”,此诗之无关系者也。仆读诗常折衷于孔子,故持论不得不小异于先生,计必不以为。

    【注释】①沈大宗伯,指沈德潜。②狃,拘泥,因袭。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可古人而袭之       貌:外表 B . 其拘守者也       迹:形式 C . 搤腕自       矜:夸耀 D . 仆读诗常折衷于孔子       折衷:同“折中”,判断事物的准则。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人籁一日不绝于       其身也,耻师焉 B . 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       然后图南,适南冥也 C . 选则存之       弃甲曳兵 D . 多识于鸟兽草木名       会于会稽山阴兰亭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指出诗歌只有工拙好坏,没有古今之分,虽然诗歌的形式及其艺术技巧有前后相承的关系,然而“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不必同于古人。 B . 诗歌创作不一定要“温柔敦厚”,也不一定要“关系人伦日用”,作者推崇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认为诗歌的风格和题材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C . 诗歌应该体现作者的个性和真情,不能如鹦鹉学舌一样对古人的诗歌生搬硬套,因此,作者认为一味模仿汉、唐的明七子没有好的诗作,公安、竟陵也是如此。 D . 本文体现了不拘一格、打破古今与门户之见、不因时废人、不因人废诗的学术精神,观点明确,针对性强,说理清晰,例证详实,具有辩证思想。
    4.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子  孙  之  貌  莫  不  本  于  祖  父  然  变  而  美  者  有  之  变  而  丑  者  有  之  若  必  禁  其  不  变  则  虽  造  物  有  所  不  能  先  生  许  唐  人  之  变  汉  魏  而  独  不  许  宋  人  之  变  唐  惑  也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

      ②其时议礼讲学,皆立门户,以为名高。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 (1)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颔联中“浮云”喻指的生活。
    2. (2) 结合诗句,谈谈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喜会”二字。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材料二: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材料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1. (1) 第一则材料中“游”的意思是,第二则材料中“出”的意思是
    2. (2)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孔子的“君子观”。
  •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1) 李白在《蜀道难》中化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传说的诗句是:
    2. (2) 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3. (3) 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
    4. (4) 子曰:“,不悱不发。,则不复也。”(《论语》)
    5. (5)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
四、作文(60分)
  • 1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底色”是绘画时在白纸上抹上的第一层颜色,它决定着一幅画的基调,或绚丽,或淡雅,或灰暗,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画作的效果和意蕴。人生亦如此。人生的道路漫长,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但不管怎样,也只有打好“底色”,人生才能绽放多彩。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