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离子 | 阴离子 | ||
… | NO3- | Cl- | |
… | … | … | … |
Cu2+ | … | 溶 | 溶 |
Ag+ | … | 溶 | ★ |
选项 | 物 质 | 所含杂质 | 所选试剂及用量 |
A | 碳酸钠 | 氯化钾 | 适量的水 |
B | 盐酸 | 硫 酸 | 适量氯化钡溶液 |
C | 氢氧化钙 | 碳酸钙 | 过量稀盐酸 |
D | 氯化钾溶液 | 稀盐酸 | 过量碳酸钠溶液 |
①硼砂晶体(Na2B4O7·10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用作清洁剂、杀虫剂。
②人体若摄入过多的硼,会引发多脏器的蓄积性中毒。
硝酸银滴眼液 【含量】0.5%~1% 【作用于用途】具有杀菌、收敛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新生儿眼炎。 【注意事项】有腐蚀性,滴眼后,必须用 0.9%灭菌生理盐水冲洗。 【贮藏】遮光,密闭保存。 |
反应开始 反应结束 冷却至室温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投入足量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②取上述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滤液;
③在所得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则又有白色沉淀生成。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发现问题】氯水中的哪种成分能使品红褪色呢?
【查阅资料】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其中HClO的名称叫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强氧化性。
【猜想】
猜想1:是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褪色的;猜想2:是氯水中的“氯气”使品红褪色的;猜想3:是氯水中的“HCl”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4:是氯水中的“次氯酸(HClO)”使品红褪色的。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过程分析 |
①把品红试纸伸入水中 |
没有褪色 |
猜想1不成立 |
②把品红试纸伸入干燥的氯气中 |
没有褪色 |
猜想 2 |
③把品红试纸伸入中 |
没有褪色 |
猜想 3 不成立 |
【结论】综合以上实验可以得出:是氯水中的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是什么溶液?
【获得信息】实验中常用的含有钠元素的物质的溶液是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提出猜想】:猜想一:这瓶溶液是:氯化钠溶液; 猜想二:这瓶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猜想三:这瓶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实验推断】
⑴小灿取样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得出结论:该溶液不可能是溶液;
⑵小凡另取样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小凡得出结论: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⑶小郡认为小凡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还需要进行如下实验:
【继续探究】
⑷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这瓶溶液标签上显示的应该是 NaOH 溶液。
【实验操作】
用试管取6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往试管中加入6毫升稀硫酸,充分振荡后等分成A、B、C三等份。
【实验证明】
①往盛有C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锌粒;
②,加入等量的锌粒。
将三瓶试剂分别标记为 A、B、C,两两混合,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图甲、乙、丙。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知:A和B发生了化学反应,但不能肯定C与A,C与B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提出问题】蓝色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CuSO4;猜想二:CuSO4 和 H2SO4。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一 |
在试管 A 中加入少量的 CuO 粉末 |
|
溶液中含有 H2SO4 |
步骤二 |
在试管B 中加入过量的NaOH 溶液 |
产生蓝色沉淀 |
溶液中含有 CuSO4 |
写出步骤二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案一:铜和浓硫酸反应方程式: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方案二:通过以下流程:
从环保角度,同学们认为:工业上不适宜用铜和浓硫酸反应来大量制取硫酸铜,理由是。
“方案一”硫酸和硫酸铜比为 196∶160;
“方案二”硫酸和硫酸铜比为 98∶160。
由此得出:制取相同质量硫酸铜所需的硫酸质量“方案一”是“方案二”两倍,所以采用“方案二”更节约原料。同学们的分析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老师说实际上用“方案一”制取相同质量硫酸铜所需的硫酸质量远大于“方案二”两倍。请你帮助分析说明理由:。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实验四 |
|
食用碱质量(克) |
5 |
5 |
5 |
5 |
加入CaCl2溶液质量(克) |
10 |
20 |
30 |
40 |
生成沉淀质量(克) |
1.5 |
M |
4 |
Q |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并计算:
(不计溶液体积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