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底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1-11-14 浏览次数:13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古语:“神不歆(喜爱)非类,民不祀非族”。《诗经·大雅·文王》载:“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常服黼冔(fǔ xǔ),王之荩臣”。大意是说殷朝漂亮聪明的臣子们,都来镐京行裸献之礼助祭周室,仍然穿着殷商的衣服,但都是周王的可用之臣。由此可知,周朝的祭祖,商朝的遗民也能参加。商周时期祭祀的发展变化表明( )
    A . 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控制 B . 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C . 华夏民族认同感逐步发展 D . 殷商遗民并未臣服周朝
  • 2.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下图是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斗牛画像砖,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据此可知(    )

    A . 文人画创作蕴含农本观 B . 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斗牛活动产生 C . 中原民间盛行尚武之风 D . 民俗文化发展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 3. (2024高一上·濠江期末) 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    )
    A . 唐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B . 宰相职能发生重大变化 C . 科举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D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4.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明朝东林学派提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主张,把百姓看作是社会的主体。这一主张的提出(    )
    A . 顺应了社会政治经济转型的要求 B . 动摇了南宋以来程朱理学的地位 C . 是对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的继承 D . 否定以孔子的思想作为是非标准
  • 5.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据此可知(    )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72

    1270

    71

    1959

    A . 南北长途贸易日趋频繁 B . 北方集市密度明显超过南方 C . 政府抑商政策趋于松弛 D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 6.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    )
    A . 逐渐突破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模式 B . 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市场 C .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D . 企业由官办转变为官督商办
  • 7.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有学者认为,近代某条约签订使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态势发生了重大转变:“排外变而为媚外;前此之力阻变革者,至此则变为貌行新政,以敷衍国民。”该条约签订后(    )
    A .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 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 C .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D . 清廷因大量割地赔款不堪重负
  • 8.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下表反映了晚清近代化的一些成果,由此得出的结论有(    )

    时间

    事件

    主办者或推动者

    1868年

    中国第一家近代博物馆——上海徐家汇博物院建立

    法国传教士

    1871年

    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上海安装

    丹麦公司

    1876年

    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开通

    英国商人

    1877年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丁日昌(福建巡抚)

    1881年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开通

    李鸿章

    1905年

    中国自建的第一家近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建立

    张謇

    A . 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化先驱 B . 民众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 C . 先进事物多在沿海地区率先出现 D .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日新月异
  • 9. (2021高三上·平阴月考) 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等20万人协同作战,在山西忻口抗击7万日军,首创歼敌逾万的纪录。忻口战役反映(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B . 抗战相持阶段已经到来 C . 持久抗战方针产生了积极效果 D . 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
  • 10.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1953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这次人口普查登记与选民登记同步进行。有当事人回忆说:“大家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这反映了(    )
    A .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新风貌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D . 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正式形成
  • 11.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智者学派认为,一切都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没有不变的道理,一切被人们奉为规矩的常理都可以在辩论中推翻。这一言论(    )
    A . 挑战了城邦至上的权威 B . 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作用 C . 具有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D . 推动雅典民主制的建立
  • 12.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16世纪天花由西班牙人带入美洲,天花不仅击溃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也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护,转而信仰“欧洲上帝”。材料表明天花这种传染病(    )
    A . 加快了欧洲征服美洲的进程 B .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 . 导致美洲土著人口大量死亡 D . 宣告印第安文明的彻底消亡
  • 13.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法国雅各宾派统治时期(1793年6月2日一1794年7月27日),国民公会颁布法令,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十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这些措施(    )
    A . 推动了工业革命迅猛发展 B . 堵塞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C . 标志着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D . 是反封建革命精神的产物
  • 14.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美国捕鲸业曾一度繁荣,鲸油、鲸骨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照明、润滑、服装等行业;19世纪60年代以后却急转直下,许多从业者破产或被迫转投其他产业。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保护生态成为社会共识 B . 国家全面干预的经济盛行 C . 科学技术引领社会生产 D . 技术进步提升了劳动效率
  • 15.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美国的外交倾向往往不受总统更换的影响。1955年初,美国正式在亚洲地区实施海外教育项目,强调“通过分享知识、技能和技艺,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要“促进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更好的理解;增进美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间的相互了解”。该项目(    )
    A . 旨在扩大北约的势力范围 B . 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延续 C . 表明冷战的重心转向亚洲 D . 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崛起
  • 16.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2020年11月15日,历经8年、31轮正式谈判,包括中日韩、东盟10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完成签署,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RCEP的签署(    )
    A .   使国际经济新秩序得以确立 B . 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 C . 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出现逆转 D . 有利于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体育发展与时代变迁】

    材料一:汉代的体育活动根植于汉代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之中。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发展。70多年后,“射、御、数”的体育教育被从“六艺”中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东汉时期,更多的人追求“长生不死”和“肉体成仙”,所以,这时的体育活动特别注意保健和强身功能。当时,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也为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材料二:谭嗣同(1865—1898)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由于受墨家任侠精神的影响,谭嗣同认为汉宋士人和学派之“任侠”精神是“依仁蹈义,舍命不渝”,应予以继承和弘扬,只有弘扬尚武之风、武侠之风、体育之风,民才自强、国将不衰。他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于“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他还主张“废缠足”、兴办“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

    ——戴伟宇《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体育思想考略》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体育发展产生的相应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谭嗣同体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 18.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近代西方国家的扶贫政策】

    材料一: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

    材料二: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
  • 19.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人民英雄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柄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北面浮雕“胜利渡长江”

    1.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的历史背景。
    2. (2) 从碑文中所列的三个时段中任选一个时段,概述其革命阶段性特点以及简要阐述这阶段的革命历程。(要求:特点正确,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与时俱进的教材改革】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改革历经曲折发展。

    时间

    内容

    备注

    1949~1956年

    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成分,借助苏联经验,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除旧布新,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1957~1965年

    加强知识教学与劳动教学相结合,缩短学制、精简课程。1960年,人教社按要求,赶编了第三套全国通用教材,把12年学完的内容压缩到10年,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选用。各地开始自编教材。

    文化教育曲折中前进。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

    1966~1976年

    没有统一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教科书,各地自编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

    红色教材,服务于阶级斗争。

    1977~1985年

    重建人教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集中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恢复与调整,吸收了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清除了十年动乱时期教材中的许多谬误内容,具有过渡性。

    1986~1999年

    1992年,允许一些地区和单位按大纲初审稿编写教材。为与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1996年,人教社编写和修订第七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1999年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重建与创新,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因地制宜,“一纲多本”,编审分离;教材市场化。

    1999年~至今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整、讨论的建议”,增加“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探索与深化,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个性发展”;教材突出基础性、启发性、实践性、时代性、现代性、综合性。

    请根据表格提供的材料,围绕教材改革变化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任何一时段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