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柞水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9月入学考...

更新时间:2022-01-29 浏览次数:45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1高一上·陕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 . 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 . “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 . 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 . 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 . 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 . 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 . 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 . 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 . 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 2. (2021高一上·陕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9年9月17日,国家授予张富清等十人“共和国勋章”的称号,彰显对共和国功臣的尊崇褒扬和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弘扬。关于张富清,习近平主席的批示强调,老英雄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

    (摘编自新华网消息)

    材料二

    张富清,一位革命老兵。解放战争时期,他舍生忘死,荣立一等功三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在战争时期,突击队员是张富清的“老本行”。老人回忆,那时候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几乎天天行军打仗,每次战斗自己总是主动要求担任突击队员。在永丰战役中,张富清作为班长,第一个从永丰城墙跳下去,冲进敌群。那天晚上,张富清不仅炸毁两座碉堡,还独自坚守到天亮部队进城。

    从炮火中走出的英雄并非只有铁骨铮铮,张富清也会怕,战争的残酷让他在几十年后仍会在深夜里突然惊醒。他从不看关于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偶尔提及,只零碎说起:“泪水血水在身上结块,虱子大把地往下掉”……很多人问:为什么要当突击队员?张富清淡淡一笑:“我入党时宣过誓,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

    (摘编自《张富清——一辈子的“突击队员”》)

    材料三

    战争结束后,张富清没有忘记自己的军人本色。

    1955年,当国家需要军人服务地方建设时,张富清申请去最艰苦的地方——湖北来凤县。

    在来凤县的30多年里,张富清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担任“突击队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他总是往最贫困的地方跑得最多,为困难群众想得最多。三胡区粮食生产短缺。张富清到了三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士气很快上去了,三胡区当年就转亏为盈。原卯洞公社最偏远的高洞片区,不通水不通路,老百姓常常吃不上饭。张富清在班子成员分配片区时抢先选了高洞,住在村民家的柴房里,带领村民们肩挑背扛,修出一条能走马车、拖拉机的土路。如今,原卯洞公社所辖的二三十个村,已全部脱贫出列。

    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在来凤这片穷乡僻壤,留下了一个人民公仆任劳任怨的足迹。

    (摘编自唐卫彬《英雄的选择》)

    材料四

    转业以来,张富清一直把立功的事埋在心底。原县科委主任田洪立说:“我和他共事多年,他都不讲他当兵的事。”“哪里知道他立过大功哦。”老伴儿孙玉兰说。若不是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他的赫赫战功可能会一直隐瞒下去。

    尘封63年的军功被发现后,老人多次拒绝媒体采访。他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比起他们,我有什么资格显摆自己的功劳?”直到后来有人说,“您把您的故事说出来,对社会起到的教育作用,比当年炸碉堡还大”,老人的态度才“突然有了180度的转弯”。

    于是,面对一拨一拨的来访者,张富清又拿出了当年的军人作风。他用一条腿撑起身体,讲述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有几次采访正赶上父亲断腿疼痛发作,他连休息一下都不提,其实早已疼得一身透汗。”张富清的儿子张健全说。

    (摘编自王珏《一位老英雄的初心本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转业后张富清深藏功名,他认为与战友的牺牲相比,自己的功劳不值一提。 B . 张富清面对媒体的频繁采访,即使病痛发作依然忍耐,体现出军人作风。 C . 战争的残酷让张富清感到后怕,以致他从不看关于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 D . 在偏远的高洞片区任职期间,张富清带领人民艰苦奋斗,让所辖村脱贫。
    2. (2) 张富清是“一辈子的‘突击队员’”,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 3. (2021高一上·陕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疑惑着,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出生在棣花,人因贾平凹而来棣花,因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要去看棣花的荷,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棣花的荷竟不逊于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有过艰辛的,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荷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 . 作者没有去棣花观荷,认为棣花的荷花是个传说,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C . 看到棣花的荷塘,让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D . 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2. (2) 在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3. (3) 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 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1高一上·陕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举进士。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陈州。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 , 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是岁,大旱蝗,奉使安抚东南。岁余,即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而赵元昊反河西,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是时新失大将,延州危。公请自守廊延捍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公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是时,夏人已称臣,公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公益病,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

    (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B . 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C . 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D . 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讳,即避讳。这篇“神道碑铭”因要书写范仲淹本名,前加“讳”字表示尊敬。 B . 为寿,文中是为章献太后过生日;这和“沛公奉卮酒为寿”中“为寿”的意思相同。 C . 北面,指面朝北。古代君王坐北朝南,臣子朝拜时面朝北方。文中指降低自己身份。 D . 僭,指超越本分。文中指元昊在给范仲淹的求和信中有超越其身份、地位的内容。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仲淹耿介刚正,敢于直言进谏。范仲淹曾因为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的旨意而被外放;在章献太后临朝听政期间,范仲淹又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皇帝。 B . 范仲淹不计前嫌,论事客观公道。章献太后去世后,言事者别有用心地寻求太后临朝听政时的旧事,范仲淹认为应掩小故而全大德,要给予公正的评价。 C . 范仲淹抵御强敌,守边效果显著。范仲淹自请守卫延州,他在那里垦营田,筑工事,训练将土,使延州成为其它地方的样板,最终使元昊称臣请和。 D . 范仲淹忠君爱国,一心革除弊端。晚年范仲淹被皇帝召回京城担任参知政事,积极有为,虽任职一年而罢,但他制定的政策得以像以前那样继续施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

      ②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 5. (2021高一上·陕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元丹丘山居

    李白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一、二句照应题目,交代了友人栖居的地点,并说明了他选择山居的具体原因。 B . 大好春光静卧山林,日头高照犹不起床,一个疏懒不羁、虚度青春的形象跃然纸上。 C . 最后两句用对话的语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这种沉浸烟霞、不受纷扰生活的羡慕。 D . 这首诗融叙述、描写和抒情于一体,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情感率真,韵味悠长。
    2. (2) 诗中“松风”“石潭”两个意象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6. (2021高一上·陕西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岳阳楼记》 中,“。”表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苦己为人的精神品格。
    2. (2) 唐代的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用“”的诗句,借月亮表达对友人的关切。
    3. (3)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4题,13分。)
  • 7. (2021高一上·陕西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 刚才还疯狂得如火如荼的那群孩子们,现在都像泄了气的皮球,躲在一边不吱声了。 B . 事故的隐患已经越来越明显,场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8·19”大火。 C . 老钱虽然退休金不高,但儿女孝顺,月月给钱,所以他也能过上游手好闲的好日子。 D . 中国足球队运用灵活的攻防转换战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早早就奠定了胜局。
  • 8. (2021高一上·陕西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由于消防队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消防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B . 夜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所售商品种类繁多,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一应供全。 C . 近年来,过度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已经严重造成了环境污染,必须收起全社会警惕。 D . 公园的荷花已经开放,游客身处其中,聆听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感觉特别惬意。
  • 9. (2021高一上·陕西开学考) 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与节气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

    ②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

    ③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枯蝉傍依衰柳,秋风老了荷塘。

    ④一世繁华落尽,秋水深处泊舟。江山无边寥廓,岁月几度闲愁。

    A . ①春分②立夏③白露④立冬 B . ①春分②立夏③立冬④白露 C . ①立夏②春分③立冬④白露 D . ①立夏②春分③白露④立冬
  • 10. (2021高一上·陕西开学考) 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四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祝愿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

四、作文(40分)
  • 11. (2021高一上·陕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我是一棵树,一棵长在房前屋后的树。我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春天,我欣然长出了绿叶,蓬蓬勃勃,葱葱茏茏。在我的树阴下,人们嬉戏,闲谈。我可以给人这么多的欢乐,自己也不知晓。我只是生长自己,什么也没有做。

    秋天,我开始落叶,飘飘洒洒,纷纷扬扬。在我的身边,人们喝酒,吟诗。我可以给人这么多的的欢乐,自己也不知晓。我只生长我自己,什么也没有做。

    无数个春花秋月,我老了,人们也把我锯了下来,我便只是一个树墩了,在树墩上还有人坐着停歇,思索人生的开端。

    我长成了一棵树,并以一棵树的方式在世界上消失,这便是生命中最美丽的哲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