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南开区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1-11-04 浏览次数:10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春秋时期管仲在《侈靡》篇中提出“俭则伤事”,“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善而未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可知,管仲主张(   )
    A . 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 . 戒奢从简与民休息 C . 调整消费以刺激生产 D . 发展经济称霸诸侯
  • 2. 下图为考古学家在甘肃、陕西等地发掘的大量“铅饼”之一,正面雕刻有象征皇权威严的蟠螭,背面刻有希腊文字母和汉代印戳。专家推断其可能是希腊化的中亚西亚地区的货币。由此可知汉代(   )

    A . 与罗马帝国有了官方直接往来 B .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 C . 外贸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D . 统治范围已扩及中亚西亚地区
  • 3. 魏晋时期南朝“刘宋”统治者要求所有举荐的秀才都要参加策试,对秀才策试进行改革,规定策试五道题都回答的为上等,三四道为中等,两道为下等,只回答一道为不合格。此项规定(   )
    A . 是科举制确立的标志 B . 反映了庶族地主的要求 C . 使秀才选拔更为客观 D . 有利于选拔最优秀人才
  • 4. 《资治通鉴》记载唐初,中书令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议决之事,交其属下中书舍人六员起草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制度反映了唐初(   )
    A . 注重中枢决策的科学性 B . 实行集体决策削弱相权 C . 中枢决策权力发生转移 D . 三省体制已经遭到破坏
  • 5. 诗人王维擅画山水,其作品笔意清润、笔迹劲爽,用水墨作画,不施重彩,运用直觉、暗示、联想等手段来营造自然的清幽静谧的境界,苏轼评价“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画(   )
    A . 体现了诗画同源的特征 B . 反映市民阶层的喜好 C . 是盛唐画风的典型代表 D . 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
  • 6. 据微博考试研究所《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请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教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代此举(   )
    A .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 .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 . 健全了地方行政机构 D . 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 7. 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这表明宋元时期(   )
    A . 中国与亚非各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B . 陆上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C . 技术进步提升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D . 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 8. 王守仁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反映了阳明心学(   )
    A . 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 B . 主张“绝假存真”率性而为 C . 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D . 隐含一定的平等 和叛逆色彩
  • 9. 微博考试研究所在《历史研究》中指出:“民安而吏称其职象,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他谕诸臣“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由此可知,康熙帝的更治思想包含(   )

    ①强调官员的表率作用    ②察吏为安民(治天下)

    ③清廉为重    ④循名责实,重视对官员进行监督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0. 下图为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A . 朝代的垮塌均发生在气候变暖的高温区间 B . 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导致战争频繁发生 C . 温暖期社会相对稳定,国力远胜于寒冷期 D . 气候冷暖变迁对朝代兴衰更迭起决定性作用
  • 11. 克里斯提尼担任执政官后,重新划分部落以及分区成为他的首项改革措施。恩格斯曾对此评论说:“现在要加以划分的,不是人民,而是地区了;居民在政治上已变为地区的简单的附属物了。”据此可知,这一改革措施(   )
    A . 是对梭伦改革的批判和否定 B . 使雅典的国家机构趋于完备 C .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D . 极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 12. 雅典的喜剧作家们大胆地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众神到当时的政客,从哲学家到其他剧作家,对于城邦的政策,他们也敢于抨击,可谓百无禁忌。这表明(   )
    A . 希腊文化繁荣达到巅峰 B . 艺术创作成为政治斗争工具 C . 民主政治利于文化发展 D . 雅典民众文化需求趋于旺盛
  • 13.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东西就必然是最终目的、是公正”。这表明(   )
    A . 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正义 B . 人的自由受城邦的制约 C . 希腊城邦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D . 在城邦居住者皆为公民
  • 14. 下表是公元前367年~公元前287年罗马共和国先后通过的系列法案。据此可知,这些法案(   )

    时间

    法案

    重要内容

    公元前367年

    《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

    恢复执政官制度,每年选出两名执政官,其中一名必须由平民担任。

    公元前326年

    《彼提利阿法案》

    债务人以他的财产面不是以人身对债主负责,因债务被奴役者获得释免。

    公元前2837年

    《霍腾西阿法案》

    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准,对罗马全体公民都具有法律效力。

    A . 使平民成为了国家治理的主体 B . 便罗马法进人万民法阶段 C . 促进了古罗马等级制度的消亡 D . 协调了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 15. 在《全球通史》中说:“早先,雅典向希腊同伴征收贡物,且从不增加其享有公民权的人数。而罗马人则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 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都享有拉丁公民权,拉丁公民权是一种广泛而不充分的公民权。”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罗马共和制比雅典更优越 B . 罗马能够征服和统一半岛的原因 C . 雅典城邦走向衰落的根源 D . 罗马疆域由欧洲逐渐扩张到世界
二、非选择题
  • 16. 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下列材料是选取的部分秦简及其注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简K27正文: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妻曰嗛,子小上造,子小女子驼,臣曰聚,伍长。正文注释:南阳里户主强,是个“蛮”(少数民族),有着楚地不更的爵位,担任伍长。其妻子叫嗛,还有一个拥有上造爵位的儿子和一个叫驼的女儿,家中还有一个奴隶叫聚。

    材料二

    里耶出土的邮简“迁陵以邮行洞庭”,将邮简插入捆扎的公文信函并标注从“迁陵县衙”送到“洞庭郡府”。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记录。里耶出土的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下辖迁陵、酉阳、沅陵三县。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对基层人口管理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2. (2) 材料二中简牍关于“洞庭郡”记载与传世文献不相符合,该如何处理?说明处理的原因。
    3. (3) 以上述材料的里耶秦简为例分析其史料价值。
  • 17. 下列是各个时代不同地区的孔子像(选自橙子辅导·历史研究),观察图片信息,回答问题。

    结合上述不同时代和地区孔子像的信息,任选角度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认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8. 材料一:汉长安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城内很少有公民公共设施。即使有大型的活动场所,也是为达官贵族和皇室服务的场所。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摘编自《城墙功能比较研究》

    材料二:雅典城是一个包容力极强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商业空间、政治空间、宗教空间天际上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很多时候它们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同一空间里。雅典的各种公共空间的建设占据了这座城市的绝大部分空间,它们宏伟且完美,雅典卫城、诸多神庙、广场、剧场等,公共活动空间都散发着高贵淳朴、庄严宏伟的气息。绝大部分的公共空间是面向全体男性公民而开放的,人们自由的穿梭在城市里,谈论时政、欣赏戏刷、祭祀诸神、享受生活,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主人。

    ——摘编自白继萍《古典时期雅典城的城市布局及规划思想研究》

    1.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长安城与雅典城城市建设的差异。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安城城市形态的形成因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文献中,棉花被记载为“吉贝”或“白叠”,棉布被称为“吉贝布”或“白叠布”。

    中国棉花的品种是亚洲棉和草棉,均从国外传来。亚洲棉最早发现于古印度,约公元前2~1世纪传入我国,在华南地区先种植,逐步推广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草棉原产于非洲,先传到阿拉伯地区,后传入中亚细亚的伊朗等国,最后传入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并向肃扩展。三国时期,珠江、闽江流域已普遍种植棉花。在取得栽种技术和纺织技术的突破后棉种约在宋元之际完成了向中国内地的传播。元世祖曾设立江西、福建、制(浙)东、湖光、江五省木棉提举司,强迫百姓每年缴纳棉布十多万匹。明太祖于1367年下诏,“凡民田五亩至亩者,栽桑、麻、木绵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绵,亩四两。”经过元至明约两年的传播,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已基本推广到全国。《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室,十室必有”。随着棉花的不断普及,棉纺织品成为大众的主要衣着材料。

    ——摘编自丁培利等《中国古代“布”的材质演进 兼论棉花在中国的普及》

    根据材料概括棉花在中国传播推广的路径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