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 |
人口 |
动植物 |
疾病 |
|
动物 |
植物 |
|||
举例 |
美洲族群混合 |
牛 |
玉米 |
天花 |
影响 |
民族融合、新民族形成 |
农耕技术的传播 |
有利于人口增长,贫瘠地区得到开发 |
造成大量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 |
①美洲族群混合现象主要是殖民活动的产物
②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向美洲的迁移
③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各种疾病传播
④全球物种大交换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代表 | 土地投机者 | 高利贷者 | 工商航运者 | 持大量公债者 | 奴隶主 |
人数 | 14 | 24 | 12 | 40 | 15 |
事例一:1783年,苏格兰人托马斯·培尔发明滚筒印花机,革新布匹印花技术,提高工效100倍。 |
事例二:1792年,美国人E,惠特尼发明轧棉机,实现棉花脱籽工序的机械化,这项技术很快传人英国。一个人操作轧棉机每天能轧棉1000余磅。此前每人每天只能轧棉5磅到6磅。 |
年份 | 国家 | ||||
英国 | 美国 | 德国 | 法国 | 俄国 | |
1870 | 22% | 8% | 13% | 10% | —— |
1913 | 15% | 11% | 13% | 8% | 4% |
——根据库钦斯基著,陈东旭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由此可知( )
史实 | 结论 | |
A | 1723年沃波尔拒绝了英王授予的贵族爵位,因为他接受封爵就必须放弃在下院的席位 | 说明此时下院的权力已经超过上院 |
B | 史学家发现杰斐逊在《独立宣言》手稿中,将“臣民”修改为“公民” | 反映出民众普遍接受自由、平等思想 |
C | 1871年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 体现了对工人阶级经济权益的保障 |
D | 1917年3月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
材料一
儒家将周代礼乐文化提升为礼义文化,它超越古代宗教,又不反对宗教,在宗教问题上持中庸态度。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命题即儒家人文理性宗教观的典型命题。儒家认为,“祭思敬,丧思哀”,宗教祭祀的意义主要在纪念天与祖给予人们的恩惠,使人不忘根本,表达思念报恩之情,至于天神祖灵是否真有,并不重要。关于宗教祭祀,《论语》中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易传》提出“神道设教”的观点,这就是宗教的社会道德功能说,或者“道德宗教”的思想。儒家把神道看成人道的组成部分,是成就人生的要素。神道的目的在于完善和加强人道,如果有害于人道, 那么神道便失去其本来意义。
——摘编自牟钟鉴《中国古代的民族观与宗教观》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不仅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也研究教父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教
义。他们批判基督教的精神独裁,但并不否定神学,有的还竭力将古典学术研究与教会神学相调和。他们注重世俗生活,却不反对信仰上帝,宣扬个性自由,同时又承认天命。作为最早的人文主义者,宗教信仰和宗教虔诫在彼特拉克的思想和著作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但丁的《神曲》既表达了要求理智解放和情感自由的感情,又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氛。蒙田对待基督教的态度是我生是其人,死是其鬼。这些突出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宗教观念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摘编自陈绘绘《试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
14 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 |
地区 |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
备注 |
14世纪 |
欧洲 |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
16世纪 |
欧洲、亚洲 |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
19世纪 |
欧美地区 |
出现罐裝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欧美地区 |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
二战后 |
世界范围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 |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 |
——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等
表 3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輯清晰)
——摘编自董志凯《自力更生方针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1949~197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