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调研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1-12-07 浏览次数:9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1高三上·宝安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近些年来,我们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过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对此,传统中国有几点基本理解: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

    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发展,一切都无暇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的价值,意识到它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我们就有必要在新的现实中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

    不过,把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想象成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是决定性的。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材料的使用总是遵循一种反复循环更替的方式。在一栋被拆毁的民居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1000年材料的累积。反复使用某些材料,这不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实际上,我们从这种方式读出的是一种信念,人是有可能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的。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

    之所以要探索一种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是因为我们从不相信单一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工作的范围,不仅在于新建筑的探索,更加关注那个曾经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的重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意味着向乡村学习,不仅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意识里,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从来不能和具体的建造问题分开。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摘编自王澎《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材料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下,现代都市高楼林立,但古人笔下的绿水青山仍是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空间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如何以建筑寄托人文精神?追求自然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追求“自然”的建筑,不仅意味着从自然形象中汲取灵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建筑与自然发生关系;更意味着树立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追求。正如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言,“身即山川而取之”。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追求的境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崇尚“自然”不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也不是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更不是为概念而概念,而是顺应生态环境、人文传统、建造法则,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创造灵感。这样的创作观有利于设计者形成个人风格,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解决“千城一面”之困境。

    追求“自然”还意味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每年都有一批建筑尚未达到50年使用寿命便被拆除,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又难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建筑遗产与历史文脉。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建筑师积极将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引入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绿色,象征着自然、友好、创新与生机,也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鲜亮的底色,为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指引。

    (摘编自马苏薇《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6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的建筑观把自然看得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并且认为建筑在山水自然 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B . 与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同,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所以要将建筑与自然区 别开来,并赋予建筑独立的地位。 C . 中国古代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并反复使用,体现了古人向自然学习、使生活回 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的人文理想。 D . 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有助于在城市中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也有助于解决“千城一面”

      的难题,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今天的中国有着超出常规的发展速度,但城乡却失去了原有的诗意,其中一个重要 原因是人们缺乏对自然应有的谦卑。 B .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学都面临生态传统遭到破坏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重新向传统学习, 特别是向乡村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 C . 传统建筑的材料、手工技艺由于与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的巨大差异,很难得到真正的 应用,一旦沦为形式就会走向死亡。 D . 当代中国不乏模仿古典园林样式、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表达特定的概念的建筑设计, 但这些设计都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自然之道”的建筑观的一项是(   )
      A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C .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D .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5) 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在哪些方面创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2021高三上·宝安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接头暗号

    王伟锋

    拂晓,老钟起床,腰里塞着短斧,悄悄摸上野马岭。

    老钟隐身伏在一块大石后查看。野马岭上,血迹斑斑,可见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但老钟仔细看了,没发现游击队的踪迹,或者有价值的线索。很显然,战场被清理过。老钟暗自懊悔,自己来晚了。

    昨天夜半,密集的枪声忽然响起来。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侧耳倾听,坏了,像是从野马岭传来的。没多久,枪声渐稀,零星的几声枪响过后,浓得化不开的夜,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下山的路上,他想起一处隐秘的山洞,摸了进去。山洞里的人,已经奄奄一息了。老钟认

    识,是游击队的李队长。老钟的儿子,也在队伍上。李队长几乎用尽最后的气力,交给老钟一个绣着荷叶的烟荷包,用微弱的声音告诉他,去镇上裁缝铺,接头暗语是:“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答:“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暗号对上了,就把这个烟荷包交给对方。

    “要是……裁缝铺……有敌人,就去找疯,疯……” “风什么,李队长,风什么?”

    然而,无论老钟怎么呼喊,李队长再也没有任何声息了。

    老钟紧紧攥着烟荷包,抹着眼泪下山。离开前,他用短斧砍来许多枝蔓,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三鞠躬,说,李队长,对不起了,以后再给您修墓立碑。

    老钟回家换了衣服,乘渡船来到镇上。镇上倒显得平静,除了鬼子、二鬼子正常的巡逻, 就是为数不多的乡亲低头匆匆购买些日用急需品。一个不知哪里来的疯婆子,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

    老钟警惕地躲在暗处,仔细观察裁缝铺许久。觉得没什么异样,又摸了摸腰间的烟荷包, 这才决定前去接头。他压低头上的斗笠,若无其事地踩着石板路,低头慢慢向裁缝铺走去。

    快到裁缝铺时,一阵吵嚷声传来。

    “疯婆子,找死啊!快滚,滚远点儿!”

    随着一声呵斥,只见两个衣着体面的人,推推搡搡地把疯婆子从裁缝铺轰了出来。疯婆子跌倒,手里的竹竿和豁碗摔在地上。那碗骨碌碌的,在青石板上滚出去老远。老钟吃惊地左右看看,心知有变。

    老钟赶上前去,替疯婆子捡起竹竿,又把滚落的豁碗追回来。

    疯婆子唠唠叨叨,对着那俩人骂个没完。看到疯婆子,老钟想起了自己的老母亲,他把豁碗递过去,说:“老人家,您在哪儿安歇?俺送您过去。”

    疯婆子夺过豁碗,抱住,突然一把攥住老钟的手腕。老钟一惊,看起来瘦弱的疯婆子,竟是有把子力气。疯婆子目光一凛,迅疾低声道:“别说话,跟我走!”

    出镇子很远,确定安全无虞了,疯婆子才指指老钟腰间的烟荷包,举起竹竿作威胁状,厉声道:说,哪里来的?”见老钟慌乱,又压低声道:“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老钟恍悟,回道:“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李队长的遗言里,万一裁缝铺有变,应是要他找这疯婆子。老钟遂镇定下来,将烟荷包从腰间解下,郑重交到疯婆子手里。

    “李队长呢?”疯婆子急切地问,“他怎么样了?” 老钟望向远处的船渡口:“他,牺牲了……”

    疯婆子无言,艰难地哽咽了一声,转身踉跄走远。第二年,抗战胜利,镇上插遍了红旗。

    渡口的老船工年事已高,老钟接替他撑起了渡船。大军南下的时候,老钟和乡亲们摇着 橹,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看着这些年轻的朝气蓬勃的面孔,老钟就想起牺牲在前线的儿子,禁不住热泪盈眶。

    夜来大雨,湍急的河水,迈着铿锵的脚步奔向远方辽阔的江面。晨光给天际抹上一把红 晕,哗哗的流水声里,老钟蹲在船尾,给病中的老母亲熬中药。急剧的咳嗽声不时从船舱里甩出来,老钟听得心惊肉跳。老母亲病势严重,总不见好,老钟隐隐有些担心。

    “船家,过河吗?”岸上忽听有人喊。

    老钟抬起头,眯着眼,隔着稀薄的河雾打量。来人穿军装,女的,有些面熟。

    女人微笑道:“大哥,可找到您了。怎么,不认识了?”见老钟沉吟不语,又说:“我是李队长的爱人。解放了,想接老李回去……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女人说着,用力抹了抹脸上的泪水。

    老钟忽然就泣不成声了。他极力按捺起伏的心绪,站起身高声回答道:“有,有啊!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这句话,老钟在睡梦中,已经自问自答不知多少遍了。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枪声由密集变稀疏、战场“血迹斑斑”并被清理过等细节,都体现战斗的惨烈,为老李受了重伤埋下伏笔。 B . 老钟冷静地观察裁缝铺是否有异样,未确定疯婆子的身份之前决不交出荷包,这些都反映他的斗争经验很丰富。 C . 疯婆子突然一把攥住老钟的手腕,并迅速将他带到镇外的安全地带,因为她已认出老钟就是前来接头的自己人。 D . 小说三次写到老钟流泪,前两次流泪是因痛失战友、想起牺牲的儿子,第三次流泪则因与故人重逢而心绪难平。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队长还来不及说出接头人便牺牲了,疯婆子还没有亮明身份便转身离开,这些都是作 者精心设置的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浓得化不开的夜”和“晨光给天际抹上一把红晕”描写不同的景物,既渲染不同的气氛,寄寓不同的情感,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味。 C . 小说用第三者视角来展开叙述,有利于把所有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都展现出来,也可以更 好地揭示每个人的内心活动,让读者产生代入感。 D . 解放后女人要接李队长“回去”,与老钟之前“以后再给您修墓立碑”的诺言相互呼应,含有以胜利告慰英灵之意,也使得故事更完整。
    3. (3) 为了使人物更真实、更立体,小说有意表现“女人”形象的多面性。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接头暗号”,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2021高三上·宝安月考) 文言文阅读

    南汉有余延业者,上见之,因问其国政事,延业具言累世奢侈残酷之状。上惊骇曰:“吾当救此一方之民。”道州刺史王继勋言南汉主刘鋹肆为昏暴,民被其毒,又数出寇边,请王师南伐。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九月己亥 , 乃遣使发诸州兵伐岭南。当是时,南汉旧将多以谗死,宗室剪灭殆尽,掌兵者惟宦者数辈,城壁壕隍但饰为宫馆池沼,楼舰器甲辄腐败不治。闻王师至,内外震恐,主帅郭崇岳本无将才,但昼夜祷祠鬼神而已,数战皆大败。辛未,王师次白田,南汉主素服出降,遂并岭南,置州郡。辛卯,诏岭南诸州烦苛赋敛并除之。民饥者发廪赈之,诸军俘获悉还其主。署官并仍旧,取书判稍优者授上佐、令录、簿尉。俊士奇士所在询访。峻辞挺节,耻仕伪邦者,长吏以名闻。三月庚子,禁岭南民买良人面为奴婢庸雇取直。丁巳,诏岭南诸州长吏察伪政有害于民者以闻,当悉除去。昔民有逋赋者,县吏或为代输,或于兼并之家假贷,则皆纳其妻女以为质,诏严禁之。释刘鋹罪,封恩赦侯。

    鋹性绝巧,尝以真珠结鞍勒马为戏龙之状,尤为精妙,诏示官署诸工匠,皆骇伏。上给钱百五十万偿其直因谓左右曰鋹好工巧遂习以成性傥能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鋹在国时,多置酖以毒臣下。一日,上诏鋹宴且赐卮酒,鋹疑之,奉杯泣曰:“臣拒违朝廷,罪固当死,今见太平,愿延旦夕之命,以全陛下生成之恩,臣未敢饮此酒。”上笑曰:“朕推心置人腹,安有此事!”命取鋹酒自饮之,别酌以赐鋹,鋹大惭,顿首谢。

    (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给钱百五十万偿其直/因谓左右曰/鋹好工巧/遂习以成/性傥能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 B . 上给钱百五十万偿其直/因谓左右曰/鋹好工巧/遂习以成/性傥能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 C . 上给钱百五十万偿其直/因谓左右曰/鋹好工巧/遂习以成性/傥能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 D . 上给钱百五十万偿其直/因谓左右曰/鋹好工巧/遂习以成性/傥能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朔,指农历每月初一。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称为“望”,最后一天为“晦”。 B . 宦者,既可指做官的人,也指宦官即在宫内担任职役的阉人。文中意为后者。 C . 黥,刑罚名,在脸上刺字或记号并涂墨。文中指在奴婢脸上刺字,以防逃跑。 D . 顿首,“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叩头须触地停顿。常用于书信结尾表致敬。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汉国主昏庸残暴,荼毒百姓,还多次侵犯大宋的边境。太祖出兵征讨南汉的一个重要 目的,是拯救南汉百姓于水火之中并维护国家尊严。 B . 面对宋朝的征讨,南汉毫无准备,内外惊恐,再加上城墙和护城壕沟失去作用,器械军备没有整修,主将又没有领兵才能,所以数战皆败。 C . 宋太祖平定南汉后,在其地设置州郡,并且下令废除之前的各种陋习弊政,例如将良家 百姓变成奴婢来牟利,逼迫百姓抵押妻女来借贷交租等。 D . 刘鋹有着高超的手艺,他的作品非常精妙,甚至令官署的工匠拜倒。出于爱才之心,太祖不但为他说好话,还宽恕了他的罪行,封他为恩赦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

      ②峻辞挺节,耻仕伪邦者,长吏以名闻。

    5. (5) 刘鋹为什么不敢喝下宋太祖赐予的美酒?请简要分析。
  • 4. (2021高三上·宝安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喜韩樽相过

    岑参

    三月灞陵春已老,故人相逢耐醉倒。瓮头春酒黄花脂 , 禄米只充沽酒资。长安城中足年少,独共韩侯开口笑。桃花点地红斑斑,有酒留君且莫还。与君兄弟日携手,世上虚名好是闲

    [注]①瓮头春:初熟之酒。黄花脂:指酒面上的黄白色浮沫。②禄米:古代官员俸禄以米粮计算,故亦称“禄米”。③好是:真是。闲:等闲,平常。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中反复出现的“酒”寄寓着诗人深挚的情意,营造出不醉无归的热烈气氛。 B . 已老的春景,飘零的桃花,这些易逝的美景隐含相聚短暂、离别在即的惆怅。 C . 韩樽这位朋友与长安城的少年不相同,在诗人心目中,只有他与自己志趣相投。 D . 全诗采用七言古体形式,语言通俗切近,多次换韵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 (2)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在诗中的形象。
  • 5. (2021高三上·宝安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在学习中“ ”只是小问题;而“”才是大问题。小问题从师学习,大问题反而不从师学习,这是不明智的。
    2. (2) 苏轼和庄子都善用具体形象来表现生命的短暂,无论是《赤壁赋》里的“寄蜉蝣于天地”还是《逍遥游》中的“  ”都非常生动。
    3. (3) 相比现代人,古人对生命易衰更为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1高三上·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Ⅰ

    在人类历史上,是夜空跨越时间与空间把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类文明曾因暗夜与星空孕育出最精彩的故事。然而在现代化城市,灯光驱逐了暗夜 , 月亮和星星也黯淡了光芒。人们对夜幕降临的感知不再是仰望天上的明月繁星,而是灯火璀璨的摩天大楼和          的霓虹广告。人们往往对废气、废水和噪声等显性污染比较敏感,而对光污染危害却           。事实上,亮如白昼的夜晚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人类健康、文化美感及生态平衡造成了负面影响,危害           。

    因此,在现代化城市中,有必要 划定“暗夜保护区”,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通过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只有让静谧的归静谧、喧嚣的归喧嚣,才有望让人们欣赏皎洁月色、淡淡树影与闪烁星光。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流光溢彩   浑然不觉    不可胜道    因地制宜 B . 光彩夺目   视而不见    不可小觑    随机应变 C . 光彩夺目   视而不见     不可胜道    随机应变 D . 流光溢彩   浑然不觉     不可小觑    因地制宜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减少光污染的危害,有利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有着现实和长远的积 极意义。 B . 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在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 C . 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意义。 D . 通过减少光污染的危害,使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1高三上·宝安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到本世纪末,人类可能将面对一片没有珊瑚的海洋。研究发现,新生珊瑚数量比历史同期下降了89%。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珊瑚的减少?这要从珊瑚的生长机制说起。(  )。虫黄藻能为珊瑚提供能量物质。但这要在温度适宜的海水中。当海水升温到一定程度时,虫黄藻不再生产能量而产生有毒物质,珊瑚就会将虫黄藻全部吐出体外,迎来死亡结局。 , 海洋酸化的危害更大。海洋酸化是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的。珊瑚虫是通过合成、分泌碳酸钙形成珊瑚礁的。而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造成全球海洋表层的pH值降低, , 合成碳酸钙所需要的能量就会变高一点。而珊瑚虫正是通过合成碳酸钙形成珊瑚礁的。珊瑚虫合成碳酸钙消耗的能量越多,相应地,用来抵御病虫害、抵御环境压力甚至是的能量就会越少,随之其寿命会进一步缩短,出生率也会进一步降低,最终珊瑚就会濒临灭绝。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珊瑚的缤纷色彩主要源于体内共生的单细胞生物虫黄藻 B . 虫黄藻这种体内共生的单细胞生物形成了珊瑚的缤纷色彩 C . 形成珊瑚的缤纷色彩的是虫黄藻这种体内共生的单细胞生物 D . 体内共生的单细胞生物虫黄藻形成了珊瑚的缤纷色彩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下·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东京残奥会女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卢冬成功摘金并打破世界纪录。在领奖台上,看到亚军和季军坐着轮椅,卢冬主动单腿下蹲与她们合影。卢冬的举动赢得大家的一致赞扬,有网友说:“这一蹲体现中国人骨子里的温儒良善”。生活里的卢冬虽然没有双臂,但化妆、弹琴、书法、做饭……都不在话下,而游泳让她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卢冬说:“我也爱吃、爱玩、爱闹,可以自嘲,可以开玩笑。请大家把我看作一个普通的女孩。”卢冬凭借着不懈的努力让自己站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蹲得下去”和“站得起来”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想成为一个既能“蹲下去”又能“站起来”的人并不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青年既“蹲不下去”,又“站不起来”。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