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卫城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7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 1.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文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   )

    A . ①大汶口文化 B . ②河姆渡文化 C . ③北京人遗址 D . ④元谋人遗址
  • 2.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由此现象我们可以推断(   )
    A . 周王朝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B . 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渐现 C . 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 D . 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
  • 3. (2022高一上·浙江月考) 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老子 C . 墨子 D . 韩非
  • 4.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   )制度
    A . 分封制 B . 世袭制 C . 禅让制 D . 宗法制
  • 5. 推开斑驳厚重的历史大门,翻检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我们触摸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脉搏。其中有这么一部典籍,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典籍是(   )
    A . 《春秋》 B . 《史记》 C . 《汉书》 D . 《资治通鉴》
  • 6.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 . 人声鼎沸 B . 鼎鼎有名 C . 三足鼎立 D . 问鼎中原
  • 7.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相争”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有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
    A . 公元前2世纪初 B . 公元前2世纪末 C . 公元前3世纪初 D . 公元前3世纪末
  • 8.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   )

    ①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建立了张楚政权

    ③打击了秦朝黑暗统治   ④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9.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中国古代历史上,秦皇汉武两位君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统治措施的共同点有(   )

    ①打击贵族豪强   ②实行币制改革   ③反击匈奴袭扰   ④彻底废除分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0.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武帝时)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这段记载说明了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变化,政策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
    A . 由和亲变为打击其侵扰 B .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C . 汉武帝的执政风格 D . 匈奴和汉族的联系加强
  • 11.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里,一共用了十三个丞相,善终者极少,要么被杀、要么被迫自杀。以至于到了汉武帝统治后期,公孙贺听说他要被皇帝任命为丞相,直接吓得痛哭流涕。下列属于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是(   )
    A . 颁布“推恩令” B . 设立中朝 C . 实行察举制 D . 推行刺史制度
  • 12.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百家争鸣 D . 休养生息
  • 13. (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 东汉中期以后,推动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包括(   )

    ①外戚宦官专权       ②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

    ③绿林、赤眉起义   ④地方长官拥兵自重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4.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刘备建立的蜀国立足西南,在三国之中统治面积最小,但在史书或小说中刘备却多被奉为正统的国君。这是因为(   )
    A . 刘备是汉朝皇族之后 B . 蜀地地理形势优越 C . 曹操篡汉称帝 D . 蜀国符合历史潮流
  • 15.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
    A .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 . 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 . 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D .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16.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
    A . 各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B . 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 . 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 . 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 17.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南朝皇帝多以皇子出镇州府,同时以寒人出身的亲信为诸王辅佐,代为批答公文,处理机务,时称典签。诸王上报中央的公事须经典签副署,典签返京师亦可密报方镇治绩。这反映了南朝(   )
    A . 中央集权的发展 B . 分封制得以恢复 C . 门阀士族被削弱 D . 九品中正制衰落
  • 18. (2021高一上·尖山期末) 下边地图的形势主要反映的是(   )

    A . 隋末农民起义 B . 唐代藩镇割据 C . 唐末农民起义 D . 元末农民起义
  • 19.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A . “文景之治” B . “开元盛世” C . “贞观之治” D . “康乾盛世”
  • 20.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下列按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中书省一尚书省→门下省→皇帝→六部 B . 门下省一尚书省→中书省→皇帝→六部 C . 中书省→门下省→皇帝-→尚书省→六部 D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皇帝→六部
  • 21.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维强,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阁”。书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这种书体是(   )
    A . 篆书 B . 隶书 C . 行书 D . 魏碑
  • 22.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唐末,宰相裴垍改革赋税制度,藩镇治所所在州停止向中央“上供”赋税,全部改为“留使”作藩镇的经费。除治所州郡“留使”不足约定数额时由其予以补足外,藩镇所辖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主要上交给中央。这一做法(   )
    A . 加强了中央财政实力 B .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 D . 减轻了其他州郡负担
  • 23.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社会阶层的流动 B . 中央集权的弱化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市民文化的兴盛
  • 24.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这一变化是因为(   )
    A . 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B . 科举制度的发展 C .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 . 中央集权的强化
  • 25. (2021高一上·林州开学考) 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 . 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B . 法家地位有所下降 C . 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 D . 思想专制局面形成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2分,27题13分,共25分)
  • 26.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 (1) 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 (2) 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 27.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文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华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 (1) 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影响。
    2. (2)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