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5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1高三上·济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中国生态美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引进介绍西方环境美学为其开端。但从21世纪初起,中国学者就开始关注中国本土传统生态审美智慧,并开始与西方对话,即进入跨文化研究。生态美学以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学为其重要理论支撑,反对人类中心论,力主生态整体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家园。由工业革命时期人类为自然立法发展到生态文明时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共生。

    中西之所以在生态美学领域能够形成跨文化研究,是因为两者具有共同性。共同性之一是生态问题是中西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西方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会议之后,已经将生态环境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而中国是一个资源紧缺型国家,人口众多,人均可耕地、淡水与森林等资源偏少,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严重,保护自然环境成为紧迫的社会问题。另一个共同性就是中西生态美学都具有某种反思性与融合性,即对传统工业革命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与超越,并且倡导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性,中国21世纪初已经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是相异性。相异性使得跨文化对话具有足够的空间,也使得中国生态美学得以发展。总之,中西生态美学在相同性前提下具有明显的相异性。

    其一,中西方存在“生态”与“环境”之辩。西方学者特别是英美学者力倡环境美学,并且对于“生态”一词多有异议。美国著名环境批评家劳伦斯·布依尔认为,生态批评是一种知识浅薄的自然崇拜者的俱乐部,而环境更能概括研究对象,体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跨学科性。中国学者则认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争涉及人类中心与生态整体两种不同的哲学理念。中国学者从三个方面论证“生态”一词优于“环境”。字义上,“环境”具有“包围、围绕、围绕物”之意,是外在于人的二元对立,“生态”则具有“生态的、家庭的、经济的”之意,是对于主客二分的解构;内涵上,“环境”一词具有人类中心论的内涵,而“生态”则是一种生态整体论;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生态”一词更切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而环境美学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接轨。

    其二,从生态文化的发生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化是一种原生性文化或叫做“族群原初性文化”,是在原始形态农耕文化中形成的亲和自然的文化形态。而在西方文化中,生态文化是一种反思的后生性文化。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强调“天人合一”,因而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原生性文化。中国哲学以“天人相和”为其文化模式,中国古代艺术基本上就是一种自然生态的艺术,山水画自魏晋以后成为画之正宗,山水诗文甚为发达。而西方古代是一种科技文化,强调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它的生态文化是20世纪产生的反思的后生性文化,是对工业革命破坏自然进行反思的产物。它也借鉴了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传统文化。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引用《论语》中的“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作为其亲和自然之依据。

    其三,中西方生态美学的话语也有差异。审美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的审美具有共通性也具有民族的相异性。西方人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中国人则称“生生为美”。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生态美学话语。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主要使用“阐释学”的方法与话语,英美环境美学主要使用科学的“分析”的方法与话语,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智慧则使用“生生”的古典形态的特殊话语。

    (摘自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中西差异》,有删改)

    材料二:

    生态美学引发了艺术观念的生态转型。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曾经长期占据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黑格尔甚至将美学视为艺术哲学,同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现代美学从其主体性思路出发,通常高扬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用表现论来解释艺术现象,将艺术视为艺术家表达情感世界的自由创造。根据这种艺术哲学,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其逻辑与现代工业生产完全一致:自然事物可以由人类随意加工和改造。与此相反,生态艺术美学则认为,自然自身有着远为人类所不及的巨大活力与创造力,天才的艺术家无非是自然之子,其艺术创造活动无非是一个“代自然立言”的过程,无言的自然通过艺术家的“代言”活动而表达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与内在目的。

    国内外生态美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生态美学以生态学为理论范式,将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审美互动作为理论基点,将人类的审美偏好及其生态后果作为重要的理论命题,站在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之稳定与平衡的高度,探讨审美价值、审美满足与生态健康之间的矛盾及其化解之道,其核心主张是承认自然的优先性,努力将审美愉悦与生态关怀统一起来。这种形态的美学理论不但有助于反思和批判现代美学的根本缺陷,而且有助于引导人们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摘自程相占《生态美学: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学转型》,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西学者都关心自己所处环境的生态问题,因此,他们在生态美学领域能够进行跨文化研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 B . 对“生态”与“环境”的理解不同,引发了中西学者的论争。前者认为“生态”比“环境”好,后者则倡导环境美学。 C . 无论是使用“阐释学”“分析”的方法与话语,还是使用“生生”的古典形态的特殊话语,都取决于各民族的审美方式。 D . 生态美学以生态学为理论范式,重视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探讨审美与生态健康之间的矛盾,以发现化解之道。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西生态美学的差异性,给跨文化对话提供空间。要想发展生态美学,就应该研究中西生态美学的差别。 B . 通过对比中西学者关于“生态”与“环境”的阐释,可以看出中国学者比较理性,分析得更加客观。 C . 西方生态文化是一种反思的后生性文化,是对工业革命破坏自然进行反思的产物,也借鉴了东方传统文化。 D . 从生态艺术美学角度来说,自然具有人类难以企及的巨大活力与创造力,艺术家也只是“代自然立言”。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中国生态美学原则的一项是(   )
      A . 武汉东湖绿道,环山顺水沿城连景,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交融,大大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 B . 三月三上巳节,王羲之与众多名士齐聚兰亭,作流觞曲水之举,纵情山水,游心翰墨。 C . 北京被称为“对称之都”,城市功能区围绕紫禁城和中轴线呈东西对称分布,严整大气。 D . 江南写意园林,在有限空间容纳片山勺水、孤石数竹,构思精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生态美学研究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2021高三上·济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蝴蝶

    刘诗伟

    我七岁时,脑子里搁了一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半个多世纪,无数繁花在眼前流走,每当我停望绚丽,总会看见坐在桃树下的祖母,漫天花瓣为她飘零。

    那棵桃树生长在我们老家的台坡口。春天,一树粉红的桃花遮云蔽天。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着了,花白的头发蒙一层桃花筛落的光斑。她的藏青棉袄泛白,颜色接近柴草;皮肤干皱,已然融入三寸小脚下泥土的灰黄与安宁。一片花瓣闪闪飘下,一只白蝴蝶飞在祖母和桃花之间。

    我背着书包出了堂屋,看见桃花、祖母与蝴蝶,不由愣住了。那景象让我迷狂而惊异。但我没有叫祖母,正要悄悄离开,不料,祖母喊了一声我的乳名,我即刻停下,笑嘻嘻地向祖母走去,在她膝前蹲下,把头递给她。她抬手摸过我的头顶,熟练地在我的额头亲吻一下,说:“记得,下回莫忘了。”

    原来,在桃花下打盹的祖母是那只蝴蝶,在飞……

    我七岁那年,祖母六十五岁。隔壁家的杨奶奶说,她见过祖母的年轻,那时,祖母刚嫁过来,一张鹅蛋脸,粉白红润,抹过油的黑头发用木簪绾在后脑勺,两只小脚走起路来像铁杵一样咚咚咚地敲在地上。

    那片花瓣在空中闪闪飘下,让人联想到蝴蝶的由来:祖母头上的木簪换成了一枚蝴蝶银簪。

    祖父带我去过姑爷爷家,我在那里见过这枚银簪。姑爷爷住在两里外的珠玑街上,膝下无儿无女,房屋的门楣上挂着“光荣烈属”的牌子。他们是一对怪老头,分明乐意坐在一起,可坐在一起又很少说话。姑爷爷从内衣口袋取出一枚银簪,放到祖父面前。那银簪是一只蝴蝶,祖父对姑爷爷说:“留着吧,总是个念想。”姑爷爷回应:“我这身体怕是扛不了多久,拿去给嫂子,我也落心。”接着两人都不说话,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离开时,祖父把银簪又放在姑爷爷座位前的桌上。

    正月初二,姑爷爷来我家拜年,后来我知道,这是延续姑奶奶在世的礼俗。他来了,照例在堂屋的方桌上放一盒茶。然后,他走到祖母面前,拿起祖母的一只手,把银簪放在祖母手里。祖母一看,连忙大呼:“这使不得!”姑爷爷捏住祖母的手,说:“嫂子,它陪了我几十年,也让它陪陪你。”祖母再看那银簪,眼泪就哗啦一下奔涌而出。

    祖母坐在桃树下,蝴蝶在她和桃花之间飞。祖母为她头上的蝴蝶银簪哭泣过。家里大人一直没给我们小孩子讲祖母哭泣的缘由,那哭泣的背后是一座静穆的山。

    一天,我看见祖母身上歇了许多桃花,手里正抚摸着那枚银簪。我蹲下,祖母就告诉我:蝴蝶银簪是姑奶奶的陪嫁,姑奶奶叫刘春桃,十八岁出嫁,不满十九岁就成了烈士,祖母就在家门口栽了一棵小桃树……我听到这里,呆望着无边春天的深处。

    桃树上的桃子成形了,阳雀子飞来啄桃子,祖母啾啾地驱赶。阳光照耀,祖母脑后的蝴蝶闪闪烁烁。

    祖母还沉浸在从前没有回来,叹息一声说:“你的姑奶奶不满十九岁,像一朵桃花儿,又像一只蝴蝶。”我问祖母:“姑奶奶怎么闹革命的?”祖母说:“跟大姑奶奶学的。”我问:“还有大姑奶奶?”祖母说:“大姑奶奶走得更早,蝴蝶银簪就是她留给小姑奶奶的陪嫁。”我问:“大姑奶奶怎么走的?”祖母吻我的额头,让我快去上学。

    到我七岁时,小姑奶奶已牺牲三十四年。往事中的大姑奶奶、小姑奶奶凝固在那段时空……那是充满血色的岁月,祖母不讲,外人只能简略讲述: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学,因为闹革命被奸细告发,让敌人捉住砍了头,但找不着尸首。有人说是好心人把她埋了,可大雪纷飞,不断覆盖,坟墓在哪儿呢?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党的地下通讯员,被“白匪”刺死在桃树下,躺在血泊中……

    现在时间又过去半个多世纪,祖母早已去世,我的记录也只能如此简略。时间让繁密过往成为简史,尽管我童年时不断用想象填补那些故事。只是,这种想象反过来又常常加重对于过往的怀想。

    当年,隔壁杨奶奶跟祖母是说私心话的朋友,祖母每次生病,她都守在祖母的床边;她说她来生也做祖母的邻居。她讲过一句话:“晓得历史的人值得敬重。”我从来没有发现这句话的别的出处。父亲出生后,湾子里的人送米送鸡蛋;祖父送父亲读私塾,先生不收钱;父亲学医,先生倒付工钱。

    祖母极瘦。晚上她坐在竹床边,弯成一道弧线,可以清晰看见前胸、两肋和后背的骨头。我不晓得别人的祖母是不是这样,但记得父亲说过:祖母是一个不幸的母亲,他是祖母的第六个孩子,前面五个都死了,最大的不满两岁。为什么?不单因为穷,娘吃不饱没奶水,娃儿病了买不起药;主要是为了两个小姑子,她们都是孩子,祖母要照顾她们闹革命。我看着祖母头上发亮的银簪,想起祖母必须摸过她的孙儿们的头才让他们离开……那里有祖母如花如蝶的岁月。

    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一只白蝴蝶在祖母和桃花之间飞。

    为什么是桃花与蝴蝶?在祖母的年代,平原上草木芜长,唯有这两样是世间罕有的绽放与娇艳,是生命的密语,是离世的安魂曲……它们那么轻盈而亲切,让人永远无法全然抵达和拥有。

    祖母去世后,我在她的坟头栽下一棵小桃树,隔年便开出灿烂的花。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母年轻时如桃花般芳馨娇美,年老时瘦削干瘪,凸显出祖母一生所受的种种苦难。 B . “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这一细节描摹出姑爷爷晚年凄苦生活的情形。 C . 小说写当年村民们对“我”父亲的多方照顾,表现出村民对革命家庭的深切同情。 D . 文章结尾“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是因为“我”无法抵达和拥有那段岁月而心痛。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里“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中的环境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形象,又借环境的美好,流露出对祖母人格的赞颂。 B . 小说借助杨奶奶之口讲述祖母的故事所起的作用,与鲁迅《祝福》中卫老婆子讲述祥林嫂再嫁后的状况所起的作用有相似之处。 C . 小说语言精巧,比如“两只小脚走起路来像铁杵一样”“阳光照耀,祖母脑后的蝴蝶闪闪烁烁”,运用相同的修辞增加语言的感染力。 D . 小说超越常规叙事,没有局限于“当年”,而是以“我”的生活为依据,以情感为指引,以思绪为逻辑,实虚穿插,构思开阔新颖。
    3. (3) 作为革命题材小说,茹志鹃的《百合花》和孙犁的《荷花淀》都“诗意”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美”的赞颂,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篇小说的“诗意”所在。
    4. (4) 小说中多次写到“桃花”“蝴蝶”,请结合文本分析它们的丰富内涵和好处。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1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好学明经 , 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为郎,病去官,复为州从事。大司马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岁余,宣坐免。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上以宣名儒,优容之。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何武罢侍中诸曾黄门郎数十人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复为三公,拜宣为司隶。时哀帝改司隶校尉但为司隶,官比司直。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生会者千余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时名捕陇西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自杀。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何武/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B .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何武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C .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何武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D .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何武/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经,通晓经学。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特指儒家经典。 B . 孝廉,孝,孝顺父母;廉,品行方正。“孝廉”是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 C . 朔日,阴历每月的初一为“朔”。朔日当天的月亮被称为“朔月”,朔月又称新月。 D . “阙”,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可借指宫廷。“守阙”,指(诸生)守在宫门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鲍宣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先后担任过都尉、太守功曹,并被大司马和大司空先后举荐担任官职。 B . 鲍宣直言敢谏,数次上书论政。他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C . 鲍宣不惧权势,对宰相同样不留情面。他曾将依仗权势,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宰相属吏逮捕,并没收其车马。 D . 鲍宣忠于汉朝,忠诚正直。他被王莽视为敌人欲除之而后快,后以牵连陇西辛兴一案为由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

      ②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5. (5) 文中“王咸举幡太学下,太学生遮丞相车”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 4. (2021高三上·济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 , 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上览之,甚喜,擢礼部尚书。仍命礼部刊行。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鳌侍经筵 , 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鸩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上默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谷应泰曰:“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B .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C .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己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D .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壬寅,天干中的壬与地支中的寅相搭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用来纪日。 B .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科举、外交、户籍等职事,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C . 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常由翰林学士担任讲官。 D . 顾命,临终遗命,取“临将死去回顾而为语也”之意,也指帝王临终前的遗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不仅将邪恶的佞臣放逐、斥退,而且还任用贤能,采纳建议改正自己的错误。 B . 明孝宗能人尽其才,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C . 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重用刘大夏,曾两次征调时任两广总督的刘大夏来京担任兵部尚书,均被他以年老生病拒绝。 D . 明孝宗在弥留之际,让刘健等大臣接受遗命,让他们教导太子改正贪图安逸享乐的毛病,让太子成为好君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②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

    5. (5) 谷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四、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1高三上·济南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①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被贬涪州,后移戎州安置,流徙蜀地五年余。这首词作于戎州。②倒著冠:倒戴着冠帽。桓温与孟嘉共游,风吹嘉帽落地,嘉竟未察觉。后世以此典形容文士风流倜傥。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风前横笛斜吹雨”中的风雨,与苏轼《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意蕴相近。 B . 晋朝孟嘉以“落帽”为风流,黄庭坚翻出新意,落帽后又倒着戴上,尽显其不拘形迹之状。 C . 从破晓生寒,到白发相挽,黄菊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见证者,也是其理想、人格的写照。 D . 这首词为宴席间酬唱之作,笔墨简洁清逸,言语浅近旨意深远,善用动作细节刻画人物。
    2. (2) 前人论此词,认为充满了“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请结合下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
  • 6. (2021高三上·济南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在“”和“”。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谁能够灭掉它呢?
    3. (3) 《谏太宗十思疏》以“木”设喻来说明君主为政的道理,使论证形象生动;在你学过的古诗文中,同样用“木”进行比喻论证的句子还有:“。”
六、材料作文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关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身边的大多数家庭也可能早已衣食无忧,而饱暖生淫逸的事例却时有耳闻。

    班级计划举行“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