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8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1高三上·潍坊月考)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句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去粗存精,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就有了“虚”;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如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鳞《免胄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法,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而舞蹈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根基。中国舞台动作在二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例如“趟马”这个动作,可以使人看出有一匹马在跑,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在什么情境下骑着的。如果一个演员在趟马时“心中无马”,光在那里卖弄武艺,卖弄技巧,那他的动作就是程式主义的了。——我们的舞台动作,确实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如果想一下子取消这种动作,代之以纯现实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做工,那就是取消民族传统,取消戏曲。

    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戏剧、书法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形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研究我们古典遗产里的特殊贡献,可以有助于人类的美学探讨和艺术理解的进展。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材料二:

    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对生活的虚拟。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认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这就是说,戏剧的基础是生活经验,而表现手法则是艺术虚拟。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既可意会,又可言传,既能目睹,又能耳闻。

    与西方话剧不同,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布景很少,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可以象征各种虚拟的物件。有时是金殿、衙门,有时是山坡,有时又是城楼、院墙、床铺。在《秋江》里的艄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舞姿,使观众觉得满台是一江秋水。如果把一条船扛到台上,那么,艄翁与陈妙常载歌载舞的“妙境”就将完全被破坏,“无可绘”的“神境”同样见不到了。

    但是,对于戏曲时空处理的虚拟性,不应强调得过于绝对。“出之贵实”这一面,还是不容忽视。即使道具,也是有虚有实、虚实结合。《秋江》老艄翁划船,船是虚的,桨是实的;《刘海砍樵》中柴是虚的但镰刀却是实的。有些道具,则是半虚半实、半真半假的。例如杯、笔、灯,都是在和整个舞台艺术风格统一的原则下不可缺少的道具。但是喝酒时,杯子里并没有酒。著名戏剧理论家马少波说得好:“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缺乏生活基础的虚拟,必然会“浮”起来,虚拟变成虚假。虚拟不是目的,虚从实来,虚拟是为了更好地写实。

    戏曲运用虚拟手法,是有条件的。何者该虚,何者当实,主要取决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在这一出戏里可以虚多实少,在另一出戏里却不妨实多虚少,大可不必强求一律。戏曲舞台强调虚拟手法是对的,但也不必一概拒绝布景道具。《思凡》可以一点布景也没有;但越剧《红楼梦》里布景堂皇,华丽精致,同样大受欢迎。观众看后,觉得整出戏的风格依旧是写意的。

    戏曲虚拟的美学特征,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表演的自然主义弊病。戏曲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因为舞台上的生活,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戏曲的虚拟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不能对其所需反映的一切生活都具有充分的表现力,特别是演现代戏,虚与实的矛盾更突出了。时代在前进,戏曲要革新,观众的“虚实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何根据“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原则,在戏曲舞台上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程式,是广大戏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摘编自严乐婵《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笪重光阐述的绘画空间虚实相生的技法,与中国舞台艺术的空间处理方式是相通的。 B . 中国舞台很少设置逼真的布景,而是留出空虚让人物表现剧情,这才是艺术上的美。 C . 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的虚灵空间,使中国艺术在世界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D . 戏曲常用虚拟手法表现艺术妙境,但虚拟运用讲求限度,关键看剧情和表演的需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很早就有对艺术美的追求,要形成艺术美,就须做到“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B . 中国绘画、戏剧、书法中都蕴含舞蹈精神,人们如果通晓舞蹈就能理解这些艺术之美。 C . 西方话剧追求道剧逼真,而中国戏曲追求虚拟,可见中国戏曲在美学追求上更胜一筹。 D . 戏曲的虚拟是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在现代戏中,虚拟手法已不再适合当今的舞台表演。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古人之诗如画意,人物衣冠不必近似,而风骨宛然。 B . 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 C . 十分之三在天地布置得宜,十分之七在云烟锁断。 D . 舞台并非照相机,其表现必须是在艺术魔棍的作用下才成。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2. (2021高三上·潍坊月考) 现代文阅读

    江南风华

    潘明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段记载,道出了上古江南先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自给自足、随遇而安、没有饥馑之患的江南,培育了先民随性自在的习性,由此奠定了追求“我欲乘风归去”般心灵自由与解放的江南文化风俗与精神性格的基石。

    被称为开创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新风、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的乐府民歌,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北朝民歌《敕勒歌》)歌咏北国壮丽的风光,而歌到江南,则用“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南朝民歌《西洲曲》)来道尽江南人的闲愁心殇。前者境界开阔明朗豪爽,渗透着“铁肩担道义”的中华政治伦理文化的基因,后者则一唱三叹细腻真挚,映射出超越实用理性的“月明人倚楼”般审美自由的诗性特质。上林繁花的锦绣江南自此蕴育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江南诗性文化。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是南朝齐诗人谢朓歌咏江南时的开篇之句。此时的江南,芳草萋萋,烟雨迷离,“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时时透着落花依草、娟然自媚的文学之美。然而这是整个民族用剧烈痛苦的冲突震荡换来的。衣冠南渡[注]唤醒了江南沉迷于自给自足与美丽富饶的觉醒意识,开启了从“好勇轻死”的野蛮到“向善尚文”的文明、从“自然趣味”的本能到“精致生动”的自由审美精神的升级程序。《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几代士族阶层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展示“魏晋清谈”风貌和士人风骨,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已经处处呈现出“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

    唐代的气度和宋代的典雅,是现代人追忆往昔时心向往之的。而造就这两者的,离不开逸笔草草、斜晖脉脉的江南。江南,有多少诗人词者白衣胜雪轻吟漫步于此,拨草拾花遍寻诗兴?唐宋的江南笙歌悠扬,月光如水。此时的江南,是多情满溢的笔墨素笺里的江南,是低吟浅唱平仄潜徊里的江南,是从唐诗宋词中款款而来的江南。仕途坎坷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十七岁时回首青年时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时的情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作《忆江南》。彩霞满天、白浪碧波、叠彩风灵、水墨写意的江南,不正是梦里水乡的江南吗?若是抽离唐诗宋词中江南的因子,唐诗宋词就会黯然失色,味同嚼蜡。江南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把其中的人们化为承载诗性精神的主体,比如那些遗民、流人、山人和学人。一生在政治上屡受排挤倾轧的苏东坡,在“不自由的生存”中来到江南,并成为被江南文化所化之人,在江南获得了生命的蓬勃和宽宏,终于使其从积郁难舒走向了旷达盈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他,实现了运用诗性智慧机能在烦恼人生中开拓出审美一脉,把个体经验中的苦痛与创伤转化为澄澈的生命之流,实现了整个人生的超脱,使一代大家真正擎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烟火人间的江南,用潋滟水光和空蒙山色,用三尺红尘和一方净土,稀释和涤荡着生命中的焦虑悲凉。送走了以金陵为中心的南朝文化、以杭州为中心的南宋文化后,江南开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明清文化的第三座高峰的登攀之路。繁花似锦的江南却在此时承载了更多的故国之思和遗民之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在嘉靖三年发出这样的人生沉浮之慨和历史兴衰之感时,他可能不会看透他所尽忠的大明王朝仅在一百二十年后便“都付笑谈中”了。明清易代之际,江南士大夫的抵抗非常强烈,死节者众多,同时也出现了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一大批笃守“忠节”的遗民,他们组成的文人圈子成为当时最有辐射力的舆论场,使江南成为文化集散地,许多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里萌生,向四方传播开去,同时又吸引各地的思想资源流向这里。

    中国五千年铁与火的历史告诉我们,苦难能够摧残生命,更能催生热情。若被以审美自由为生命精神最高理想的江南诗性情调长期浸润和滋养过,则面临的苦难越大,激发出的生命热情就越大。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是新时代的江南。幽静透明和清丽纯洁的江南气质,正蓬勃焕发着蕴含千年哲思的全新生命力。奋勇争先的新时代面貌下,更多的生命个体寻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平常心,更多生活于斯的文人墨客才能临窗听雪,饱蘸雄浑丰厚的气魄;才能月下看花,挥就秀丽飘逸的风骨,将那些值得为之自豪的岁月遗珍,浓缩成独特的江南风华,构筑成华夏和人类的共同记忆。

    在华夏民族的生息区域,江南一直是一片神奇而充满魔力的土地。新时代的江南将更是万里乡愁和人性灵明的现代栖所。

    (有删改)

    [注]衣冠南渡:西晋末,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大批缙绅、士大夫随之南下。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史记》记载,写出了上古江南先民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也为江南精神性格的形成提供历史依据。 B . 文中《世说新语》所写的魏晋士族阶层不同性格特征和人生追求,是衣冠南渡后江南呈现出的觉醒意识的真实写照。 C . 作者叙写了苏东坡在政治上遭受排挤融入江南后,在诗性文化的滋养下,实现了人生的超脱,表达了对其人生态度的推崇。 D . 文章结尾处展现了“烟波画船、临窗听雪、月下看花”的诗意画面,揭示了江南风华所蕴含的新时代内涵,升华了主旨。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 文章与《荷塘月色》都引用了《西洲曲》的句子,前者表现江南人的闲愁心殇,后者意在表现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精神慰藉的追寻。 B . 作者将北方民歌的明朗豪爽和江南民歌的细腻真挚的风格进行对比,反衬出江南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诗性特质。 C . 文章视角独特,情理融合。选取民歌、诗词、文化名人入文,承载着作者深厚的文化情怀,体现了作者对江南风华的理解和思考。 D .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层次鲜明,既有对不同时代历史文化现象的思考,又有对现实的观照和对未来的展望。
    3. (3) 本文语言典雅优美,请结合全文赏析。
    4. (4) 文中说“若被以审美自由为生命精神最高理想的江南诗性情调长期浸润和滋养过,则面临的苦难越大,激发出的生命热情就越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1高三上·潍坊月考) 文言文阅读

    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注]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注]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B . 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C . 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D . 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顿首,古代社交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首”。 B . 《春秋》,又称《春秋经》。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 . 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一词含义相同。 D . 臣光曰,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类似。曰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形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 B . 元帝承认自己即位以来,世道已经很乱,但他又认为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世道昏乱的责任不在石显。 C . 京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 D . 司马光最后评论说,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却也不知从何入手。他认为元帝就是这样的君王。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 (5) 文末司马光说“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京房是如何一步步劝导元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 (2021高三上·潍坊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出此门有悲往事[注]

    杜甫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注]安史之乱中,杜甫曾被叛军捉住,押往长安。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杜甫从金光门逃出投奔肃宗,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次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恰好又从金光门出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紧扣题目,从“悲往事”写起,交代诗人逃归时叛军作乱、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 B . 颔联“至今”既承上文又暗转下文,追昔抚今,写出昔日危急形势仍让自己心有余悸。 C . 尾联作者承认自己日渐衰老、没有才华的事实,在自伤自叹中表达对朝廷的眷恋之情。 D . 全诗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手法;结构谨严,衔接自然;情感复杂而深婉。
    2. (2) 前人论此诗,颈联蕴含着“不怨之怨”,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5. (2021高三上·潍坊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静女》中“”两句交代了男主人公认为女子赠送的茅草美好且与众不同的真实缘由。
    2. (2) 苏轼《赤壁赋》中“”两句传达了客人希望与神仙相交、同明月永存的美好愿望。
    3. (3) 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1高三上·潍坊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

    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

    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____________的气质。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____________,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____________,古典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

    以往,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如今,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____________。这座弥漫着历史人文气息的古老城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次绽放青春活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与伦比 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深入人心 B . 无奇不有 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深入人心 C . 无奇不有 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声名远播 D . 无与伦比 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声名远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B . 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历史的沧桑。 C . 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D . 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沧桑的历史。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2021高三上·潍坊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的一种新型碳材料,(   )。

    碳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地球,天然碳材料“刚而不柔”,优点是轻、硬、耐高温,      。为了让多孔碳“刚柔并济”,团队巧妙借鉴人类“足弓”结构,用双向冰模板技术,构筑出一种由“微拱结构”堆叠成的多孔碳材料。经检测,这种新材料柔韧性极佳,被拉长至12倍或压缩至1/5,      , 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碳弹簧”。这种新材料还可耐受从-100到350的温度,具有远超天然碳材料的超强性能。因此,研究人员用它研制出新型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

    “这两种传感器能在极温下工作,      。”中科大副研究员高怀岭展望说,比如探测地外星球的磁场强度、地壳运动、地质结构等。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的理想材料,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 B . 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被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的理想材料 C . 被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的理想材料,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 D . 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的理想材料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上·五华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清]曾国藩

    做一个真正勇敢无畏的人。

    ——[美]林肯

    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