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文献记载 | 备注 |
景帝前元元年 (前156年) |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 《史记·匈奴列传》 |
安帝永初中 (110年) |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 |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
初平元年 (190年) |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 《后汉书·刘虞传》 |
第二章 《辛丑和约》与新政形势下社会政治的变动 第一节 中外关系的表面和缓与列强加紧在华掠夺利权 第二节 ……………… 第三节 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第四节 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动向 |
类型 | 提供的服务 | 国家政策 |
生产性合作社 | 提供技术服务和共同使用生产设备 | 1962年和1967年颁布了《农业指导法》《合作社调整法》,1972年则颁布了农业合作社条例。 |
流通性合作社 | 为农户的农产品收购和销售提供服务 | |
信贷合作社 | 为农民提供融资和信贷服务 |
表格内容反映出( )
材料一:
表2
史料记载 | 出处 |
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始有医药” | 《淮南子·修务训》 |
“伏羲画八卦,所以六气六腑,五行五藏,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 | 《帝王世纪》 |
“上古之时,医有俞时,治病不以汤药,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揲荒爪幕,湔浣肠胃”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中,有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人头骨变形和侧门牙被拔除的情况。大汶口遗址、曲阜西夏侯遗址、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福建闽侯石山以及台湾屏东鹅銮鼻等新石器时代墓葬都有相同的发现。研究者发现这种拔除和变形,绝不全是外伤所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一:9~11世纪,由于有了大批农奴的依附,封建领主掌握了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西欧封建主义“从最初的军事性机制扩展为组织经济生产的纽带”,封建主义日益成熟起来。到12~13世纪,西欧的经济得到了缓慢的复兴,商业贸易逐渐恢复。在西欧的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兴起了贸易中心,最初的贸易中心只是一些定期的贸易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市发展为常设性的中心,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聚集地。中世纪中期,西欧城市兴起的特征是其分布的普遍性,这与欧洲商路的扩张联系在一起。水陆商路几乎遍布整个西欧地区,在多瑙河、莱菌河流域乃至西班牙和英格兰各处,凡水陆交通要道口都出现了城市。
材料二: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和市民阶层在封建主义政治秩序的框架内悄然生长,其微弱但是坚定的推进步伐逐渐撼动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石,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铺平了道路,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西欧城市从中世纪中期开始兴起,它们逐渐与王权达成了充分的合作基础,市民阶层展开了积极的政治参与,对封建制度进行挑战,推动了君主专制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材料:
哥伦布交换: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
1492年 |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 |
16世纪初 |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
1510年 |
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
1555年 |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
16世纪70年代 |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
16世纪80年代 |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彥糖产地 |
约1700年 |
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带来了新大陆未曾有过的病原体,使得美洲土著人口下降了60%—90% |
18世纪初 |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 |
——摘编自(美国)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麦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哥伦布交换”为主题,提炼观点并择取信息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
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传教士觉得如果想要控制和引导中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就必须为科举制度改革提供合适的方案。于是他们提出了种种改革科举制度的设想。传教士欲效仿文艺复兴时期借复古求解放的形式,主张复辟古时乡举里选制度,恢复科举考试的传统科目,并以传统实学为考试内容,丁韪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认为,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学校重在育才,而科举重在选材。二者是相辅相成,但在科举社会中二者却混为一谈。学校沦为科举之预备场所,科举成为学子之最后归宿,因此有些传教士提出予新人才以旧功名的设想,从而把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整合为一,以达到变革科举之效。尽管清政府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变革科举,但科举改革仍然步履蹒跚,传教士企图通过设立新的考试制度作为示范来推进科举改革。
——杨齐福《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科举制度改革》
材料: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这种形势与人们所熟悉的19 世纪和20 世纪初欧洲全球霸权的格局实在是惊人的相反。当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已习惯于欧洲列强对整块整块的大陆进行瓜分,甚至认为这就是国际事务正常秩序的一部分。
二战后,无论欧洲的大国还是小国愿意与否,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都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也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从而使争取主权平等,政治独立,种族平等,经济公正和文化解放这五大主题为基本内容的非殖民化进程,终于以始料不及且无法控制的速度席卷了所有殖民帝国,并进而引发了“全球大分裂”。
材料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肖伟俐《大家风苑》
材料二:“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