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
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材料: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材料一:1992年,正值哥伦布开辟新航路500周年之际,美国明尼达大学法律系对哥伦布进行了一次模拟审判。身着15世纪服饰的12人陪审团在进行了3个小时的审理后,一致裁定:被告哥伦布,现年541岁,意大利人,在500年前犯下了谋杀罪、刺削奴隶罪、专制、灭绝种族的屠杀及国际恐怖主义等7大罪行。有鉴于此,哥伦布被判处350年徒刑。
材料二:我国史学界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也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有更多的人倾向于以“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
评论材料中关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观点。
(要求:能够依据题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突出,史论结合,文字通顺流畅。)
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
材料二: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请回答:
材料:1800年以后,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工业技术和军事技术迅速进步。
而与此同时,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国家陷入了困境。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滞后于其人口增长的速度,因而导致了民众的叛乱……这些负面趋势带来的影响是,在19世纪,欧洲国家(和美国)在与亚洲和非洲的弱国打交道时,越来越多地使用武力和廉价商品。
并不是殖民主义和武力征服导致了西方的崛起,而恰恰相反,是西方的崛起(依靠技术力量)和其他地区的衰落才使得欧洲强权得以在全世界不断扩张。
——[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请回答:
材料一: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相对于欧洲的这些新变化,宋代中国尽管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城市集群,建立了遥遥领先于同时期欧洲的经营模式和工商文明,但是,在社会制度的创新上却开始落后了,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更空前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能力。在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期,城市与学校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根本性原因。放眼未来中国,能否真正建设好现代政治文明,城市与大学的自由度仍是重要的观察指标。所以,11世纪至12世纪常被称为中西方文明的大分流时期,是“世界时间”的钟摆从东向西摆动的关键时刻。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请你摘取材料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主题鲜明,论述合理,做到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