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政...

更新时间:2021-11-23 浏览次数:9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文化,本质上来看是古代先人观天文,察地理,比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智慧。材料表明 ( )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知识的指导

    ③哲学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④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2.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下列观点,不属于世界观的是 (   )
    A .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 .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 . 世界不是神创造的, 也不是人创造的 D .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3.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下列关于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关系的观点正确的是(   )

    ①哲学与自然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②自然科学的进步能推动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与自然科学有相同的研究对象

    ④哲学能为自然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4. (2022高二上·嘉兴月考)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不约而同地进行反思:消极者认为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积极者认为,疫情已然不可避免,但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坚持科学防治,必定可以打赢这场人民战“疫”。材料表明( )

    ①哲学两个基本派别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②对自然灾害的反思是哲学思想产生的根源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不同的世界观会产生不同对待问题的方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5. 下列对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②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③分别代表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④争论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A . ②④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③
  • 6.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存在着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将不同的哲学区别开来的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
    A .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B . 思维和存在谁为本原的问题 C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 7.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心”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儒家“心学”发展到王阳明“心学”时,强调要“致良知”,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一观点(    )

    ①肯定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②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站在唯物主义阵营中

    ③将“良知”视为世界的本原    ④在哲学的根本方向上是错误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8.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这是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有自然科学为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全面否定旧的哲学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实践观点重要性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9.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妈妈让他吃粽子蘸红糖水,但他正在专心致志、奋笔疾书,把墨水错当了红糖水。但是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述这则故事时,很深情又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习总书记这样说是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可以直接改造物质世界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标志着人们开始有了认识世界的思想工具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②③
  • 10.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表明( )
    A . 世界的变化是人们无法认识的 B .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 .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觉的意志行事的 D . 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11.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哲学上的物质(   )

    ①是对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     

    ②与各种具体物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③与各种具体物质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2.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100年的风雨兼程,100年的努力奋进,100年的不断创新,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10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表明(   )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13.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

    ①“枯”与“荣”的转化其实是一种概念的运动 

    ②“枯”与“荣”都是“原上草”的一种存在方式

    ③“枯”与“荣”都是物质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④“枯”与“荣”的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物质实体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14.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万有引力使得物体在脱离支撑以后会下落,但人造的各种飞行器可以在空中运动。这说明(   )
    A .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 . 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规律 C . 改造规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D . 人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
  • 15. (2024高二上·延庆期中) 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    )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

    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6. 科学家发现,在面对危险或者恐怖场景的时候,人的大脑深处一小团叫做“杏仁核”的区域总是会进入兴奋状态。“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再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   )
    A . 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 B .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C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 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 17. (2024高二上·盐山开学考) 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18.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渐成共识。经过多年持续建设,长江流域初步建成综合防洪减灾体系。这说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变事物            ②意识能发现和创造规律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9. (2022高二上·嘉兴月考) “躺平”、“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网络流行用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人的意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20.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最近,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这种小蛋白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如超过蜘蛛丝强度的人造纤维等。这表明(   )

    ①人类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②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高级、更复杂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人化”的特点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1. (2023高二下·安化期中)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把握发展的实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发展的实质是(   )

    ①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③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④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2.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去反思,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

    ①矛盾的斗争性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矛盾双方是相反相成的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④矛盾的斗争性向矛盾的同一性转化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①④
  • 23.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讳疾忌医”的典故,告诉我们这样的辩证法思想( )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②要敢于承认矛盾、不能掩盖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          ④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③
  • 24.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   )

    ①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

    ②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③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④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5.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这就是说我们要(   )
    A .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B . 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 . 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D . 抓住时机,促进质变
  • 26.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感冒了,多喝点水吧。”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   )
    A .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 .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有时难以划分 C . 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D .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 27.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这表明(   )
    A .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B . 实践具有物质性 C .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D .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28.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2020年5月27日,我国珠峰高程测量队成功登顶并进行峰顶测量。测量外业作业收官只意味着取得了一手测量数据,在数据分析、处理基础上,又经过理论研究和反复验证,最终才确定了珠峰的精准高程为8848.86米。这一过程进一步佐证了(   )
    A . 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B . 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C . 已经确定的真理经过精准测量后会被推翻 D . 经过反复研究才能完成对事物的终极认识
  • 29.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21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具体办法。继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是基于(   )

    ①上层建筑的调整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②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④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能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0. (2023高二上·武义月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为人民美好生活目标而奋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主要是因为(   )

    ①要把每个人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③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二、非选择题
  • 31.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2月,美国指使加拿大非法无理拘押中国公民孟晚舟(华为CFO),这是对中国公民的政治迫害,本质是政治事件,旨在阻碍中国发展的进程。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政府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离开加拿大。途中,孟晚舟在朋友圈发表感言:“近乡情更怯,不觉间泪水已模糊了双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昌盛,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

    飞机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孟晚舟再次发表感言:“回首三年,我更加明白个人命运、企业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十指相连。祖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只有祖国的繁荣昌盛,企业才能稳健发展,人民才能幸福安康。我们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忠于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事业,在政府的管理规则下,努力发展好企业,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我想说,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结合材料中孟晚舟的感言,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谈谈公民和国家的关系

  • 32.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过去,我国城市发展以粗放型的大拆大建为主要特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短板。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接近成熟期,以调整完善城市内部结构功能、盘活和优化存量为特征的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常态。

    在以老旧社区和城中村为主体的城市更新行动中,要以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快补齐生活设施短板,增强新功能,打造就近宜居生活圈;对于老旧厂区的城市更新行动,应强化产业导入,实现新旧功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涉及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更新,则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

    目前,不少城市已经开展了城市更新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

    结合材料并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我国城市更新思路和做法的正确性

  • 33.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断,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

    “昔日特困下山溪,山高路险乌迹稀;早出挑柴换油盐,晓归家门日落西”反映了“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省宁德地区赤溪村的贫困状况。赤溪村扶贫最初的思路是“输血”——为22户村民平均每户送来3只羊和树苗、鸡苗,然而这种救济式扶贫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要脱贫就要换血除根,赤溪村放弃“输血”转为“造血",长久帮助村民脱贫增收。赤溪村经历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产业扶贫,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分析赤溪村扶贫思路从“输血”转为“造血”的原因。

  • 34. (2021高二上·江川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国务院批准,每年10月17日为全国“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爱,是创新社会扶贫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对于弘扬“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时期践行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我国设立“扶贫日”的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