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2-01-27 浏览次数: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1高一上·路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釀、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盡》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区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时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枯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 . 《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 C . 民间文化很多,但工匠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委组成部分。 D . 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高,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2. (2) 下列时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既谈了“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B . 文章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成发展,后文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 C . 第二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然后从“王天下”的有巢氏、燧人氏和民间工匠两个角度分别闻释。 D . 第四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城,然后以文化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 . 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 . “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 . “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2021高一上·路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表明她认出是小通讯员;第二次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了。 B . “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既表现了小通讯员关心他人的品格,也表达了“我”无比痛苦的心情。 C . “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D . 《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2. (2) “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的意蕴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3. (3) 这篇小说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4. (4) 这是一篇有关战争的文章,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1高一上·路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始举孝廉 , 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后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荆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 , 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违迕诸常侍    违迕:触犯 B . 兖州    领:占领 C . 其二子    枭:斩杀 D .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兵众     典:执掌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B .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C .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D .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B . 孝廉:汉代开始,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 C . 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文中是第一个意思。 D . 国:古代指国家,诸侯的封地,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即国都。文中是第三个意思。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操一直以来的志愿是做一个好太守,好好搞政教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嫉恨而辞官。 B . 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 . 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 . 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绝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②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1高一上·路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蒿里(注)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蒿里:乐府曲调名,是送葬的挽歌。据古代迷信的说法,人死灵魂归于蒿里。

    1. (1)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写了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反映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 B . 诗中暗含着诗人对割据势力的无比痛恨和要削平战乱,进而一举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 C . 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蒿里》语言朴实,明白如话,沉郁悲壮,用质朴的形式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D . 从结构上看,本诗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上节写原因,下节写结果。
    2. (2) 诗歌在抒发情感上有何特色?请简析。
五、情景默写
  • 5. (2021高一上·路桥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沁园春·长沙》中,表达词人对国家命运思考的两句是“?”
    2. (2)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3. (3) 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里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贤才之意的句子是“”。
    4. (4) 曹操《短歌行》中仿用《管子·形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是“”。
    5. (5)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6. (6)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六、选择题
  • 6. (2021高一上·路桥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胀得像个关公,讷讷半(xiǎng),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B .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kuāng)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 C .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形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蜕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xiān)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 D . 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tī)眼光的检验。
七、选择题组
  • 7. (2021高一上·路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逐步兴起、在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也让“知识普惠”的愿景遂渐接近现实。短视频以      为显著特征,在十几秒钟内以       的形式,将隐性的知识内容以显象化形式传递给受众,(         ),符合碎片化传播的环境和信息接收习惯,提高了知识的传播效率,拓展了知识传播的广度,有助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截至2018年12月8日,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近1.8万个,累计发布超过300万知识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过3388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前副校长谢维和指出、知识的内涵与传承方式从口耳相传到文字书籍,从广播电视到移动互朕网,在不断演变。在新时代,要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来传播知识,特别是传播技术,要学会运用新的平台。目前,抖音已陆续开展“向日蔡计划”“我的科学之yeah”“谁说科学不抖音”等活动、未来,抖音将持续与更多的科研机构、科普专业人士建立合作,对知识传播内容进行倾斜和扶持,进一步推动“知识普惠”,让短视频内容不仅“有用”,而且“       ”;让高深的科普知识       地走出实验室、研究院,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高深专业知识是短视频平台的优势 B . 这种短视频平台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给普通群众高深的专业知识 C . 普通群众能够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高深的专业知识 D . 高深的专业知识是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普通群众的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短小精悍   声情并茂   妙不可言   绵延不绝 B . 小巧玲珑   声情并茂   妙趣横生   绵延不绝 C . 短小精悍   图文并茂   妙趣横生   源源不断 D . 小巧玲珑   图文并茂   妙不可言   源源不断
    3. (3)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新时代,传播知识要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特别是新的传播技术,要学会运用新的平台。 B . 在新时代,要掌握新的平台来传播知识,特别是新的信息技术,要学会运用传播技术。 C . 在新时代,要掌握新的传播技术来传播知识,特别是新的平台,要学会运用新的信息技术。 D . 在新时代,传播知识要掌握新的传播技术,特别是新的信息技术,要学会运用新的平台。
八、语言表达
  • 8. (2021高一上·路桥月考)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总体上,德尔塔毒株有两个特征值得注意:首先,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病人核酸病毒载量是比较高的,说明,这也是病毒传播了这么多病人的原因之一。第二,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它的临床特征跟以往的不一样。新冠肺炎的早期临床特征不典型,而。以前的很多新冠肺炎病人没有发烧症状,这次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发烧的比例更低了,尤其早期发烧的病人更低,病人的症状更不典型,这就导致

  • 9. (2021高一上·路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用简短的语言写出诗的寓意。

    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九、材料作文
  • 10. (2021高一上·路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39年,毛主席在模范青年授奖大会上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

    2016年4月,习主席在知识公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2018年2月,习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2018年5月,习主席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作为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自身,放眼天下,据此写一篇文章,作为以“青春为何,青春何为”为主题的班会的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