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教...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1高一上·榆林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怎样才算是“贤”呢?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他在《资治通鉴注》中还特别强调历史的善恶惩劝作用,认为《资治通鉴》正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所以他在注释中不厌其烦地指出:“《通鉴》书之以为后世戒。”

    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   

    (摘编白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中精彩之论堪为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的代表。 B . 由“太史公曰’’可知,司马迁不仅非常关切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还试图由此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 C . 《资治通鉴》中借历史人物之口所发表的议论,内容比“臣光曰”和引前人的史论还要丰富、深刻。 D . 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不仅对《资治通鉴》作了注释和辨误,而且作了很多有理论价值的评论。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货殖列传》中的相关论述,有力地论证了《史记》中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B . 对于《资治通鉴》里的史论,文章对前两种形式一笔带过,着重举例论证了第三种形式。 C . 文章立足于发挥史学社会功能、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体系来论述史论结合这一史学传统。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观点鲜明,层次清晰,结构谨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记•项羽本纪》结尾处的“太史公曰”一段文字,就属于史论,同样体现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B . 司马光认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因此《资治通鉴》对于举贤用能的史实叙述得最多最精彩。 C . 很多人认为史书注释是没有什么理论含量的史料性的东西,但作者认为其理论价值大于史料价值。 D . 只要继承史论结合这一优良传统,就能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推动中国特色史学的大发展。
  • 2. (2021高一上·榆林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

    ②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③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

    ④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材料二:

    ①汤恩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②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

    ③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④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传统又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丰富。以后虽有元和清两代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但这些皇朝都在中华文明体系下行政理事。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

    ⑤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⑥古代中国是史学大国,也是史学强国。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⑦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他在《历史哲学》中曾这样写道:“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国凡是有所措施,都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⑧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 B . 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温柔敦厚”生发出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 . 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 D .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只有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长期延续发展,一直没有中断。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思想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个人性情到家国情怀,呈现出乐善共荣、献身共济特征。 B . 汉代起尊祟的儒家学说,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而与社会各阶层紧密联结,体现了文化的可引导性与可塑造性。 C . 少数民族掌握最高政权并未造成中华文明中断,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种族、血缘或地域限制,保持文明本质的稳定。 D . 材料二通过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
    3. (3) 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哪些?
  • 3. (2021高一上·榆林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蒲公英情人

    欧•亨利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 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所谓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地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第一丝春天的气息的时候。”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 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 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 萨拉靠给一家餐厅提供菜单维持生计。她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萨拉每天忍受着相思之苦,还得坚持工作。 B . 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表现一对热恋情人的悲欢离合,作者寄寓他们深深的同情。 C . 本文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匠心独具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D . 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表现萨拉面对艰难生活的坚韧、勇敢,以及对爱情的珍视和执着。
    2. (2) 小说中的萨拉有着怎样的美好品质?请简要分析。
    3. (3) 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有人译为“菜单上的春天”你认为哪个题目好?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2021高一上·榆林月考) 文言文阅读

    [甲]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予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

    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B . 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C . 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偌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D . 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偌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枞之
    2. (2) 下列对选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有时也简称为“秦晋”。 B . 甲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C . 幕僚,在古代称将军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一般指有官职的)。 D .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3. (3) 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 .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 . 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 5. (2021高一上·榆林月考) 诗歌鉴赏

    公安县怀古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释】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 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类五言律诗,诗歌对仗工整,格律谨严,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 首联从古人写起,用笔着力表现“山野”之“旷”,“江水”之“深”,构思精巧。 C . 颔联上句用拟人手法写深秋昼短夜长,下句用夸张手法写江浪之高,形象生动。 D .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眼前时景,最后借典故抒怀古情思。
    2. (2) 尾联写到“长啸一含情”,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 6. (2021高一上·榆林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沁园春·长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2. (2) 《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
    3. (3) 《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
三、语言表达(20分)
  • 7. (2021高一上·榆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________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________、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我们灿烂的文化,正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诗经》是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总汇,《楚辞》中相当一部分是记录或整理的少数民族仪式歌、民歌,元曲的繁荣有着少数民族多方面的________。(   )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也正是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造就了精彩纷呈、________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不仅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56个民族坚固的精神纽带。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沉淀    周而复始    贡献    源远流长 B . 积淀    生生不息    贡献    博大精深 C . 沉淀    生生不息    贡献    博大精深 D . 积淀    周而复始    奉献    源远流长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正是因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才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B . 正是因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才历久弥新。 C .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 D .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是各族文化交相辉映的结果。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56个民族坚固的精神纽带。 B . 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56各民族坚固的精神纽带。 C . 不仅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56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 D . 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56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
  • 8. (2021高一上·榆林月考)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1. (1) 描述画面主要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2. (2) 用一句话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0个字。

  • 9. (2021高一上·榆林月考) 仿照例句。

    以“笔”为话题立意开头,并作为本体,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例句:书似阶梯,开启心灵之门;书似灯塔,照亮前行之路。 

    仿句:

四、写作(60分)
  • 10. (2021高一上·榆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是人生的第二个驿站,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小学、初中、高中,你分手了一批又一批同学和老师,又结识了一批又一批新同学和新老师,在教室,在宿舍,在餐厅,在整个校园,发生过多少关爱的故事,盛开过多少友谊的花朵,谱写了多少段刻苦求学的乐章,回忆青春的美丽与风采,请以“校园”为话题,自己命题,自由立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写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