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 涉及人物 | 简介 |
“王右军” | 王羲之 | 王羲之系琅琊王氏子弟,凭借王氏在东晋王朝的影响力,曾出任右军将军 |
“寄奴(小儿)” | 刘裕 | 刘裕出身寒微,幼年丧母后,寄居在舅家,小名唤“寄奴”,东晋末年为将时,曾被同朝为官的幸相蔑称为"寄奴小儿” |
来源 | 史料 |
《魏书·高祖纪二》 | “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贿,背公缘私。致令贼盗并兴,侵劫滋甚奸宄之声屡闻” |
《宋书·谢灵运传》 |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摩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
雍州 | 厥田惟上上 | 豫州 | 厥田惟中上 | 梁州 | 厥田惟下上 |
徐州 | 厥田惟上中 | 冀州 | 厥田惟中中 | 荆州 | 厥田惟下中 |
青州 | 厥田惟上下 | 兖州 | 厥田惟中下 | 扬州 | 厥田惟下下 |
材料一: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朝代 |
时间 |
主要制度 |
西周到春秋 |
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476 |
世官制 |
春秋战国 |
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 |
举荐、军功授爵 |
秦 |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汉代 |
公元前202—一公元220 |
察举制 |
魏:晋南北朝 |
220—581 |
九品中正制 |
隋——清 |
581—1912 |
科举制 |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一:西周时期,商业管理已经成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西周城市总体上为前朝后市的格局,据《周礼匠人》记载,西周城的后边部分往往设有市场,并规定凡是官办的商业市场,均设置有专职官员负责商业管理事宜。市场管理的总负责人머司市,全面负责所辖市场的刑、政、教、治、量度及禁令,司市只要在市场入口处悬挂旌旗就表明可以开市,参市交易者从规定的入口进入市场,入ロ处由胥手持长鞭把守,其他管理官员则各司其职。开市后,首先要检查货物是否以假冒真,货物价格制订是否合规,贾师还要根据官府的需要制订商品价格,调节商品流通。西周政府对商业的千预使其商业发展状况逐步顺应了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发展水平。
——摘编自李佩等《探源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百エ、商贾反抗官府,“百工叛”的现象不断出现,“百工之丧职秩者”的现象较为突出。据记载,春秋时期,齐国致力于“通工商之业,使鱼盐之利”,郑国规定只要商人对国家忠诚,国家就不千涉,卫文公制定的“务财、训农、通商、忠工”的政策,也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战国策魏一》载魏国“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管子八观》也称当时有“粟行于五百里”者,战国时期,横贯东西和纵贯南北的水陆交通线业已形成。《国语周语》记载,当时“黄金为上币,铜铁为下币”,“商贾可以富家,技艺足以糊ロ”,而“用贫求富,农不如エ,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人们纷纷通财鬻货,自此,谋利之风席卷整个社会。
——摘编自李生《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