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高邮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阶段检...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59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1高一上·高邮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读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乡村建设学派认为“愚、弱、穷、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痼疾,他们认为只要普及教育,让乡下人识字,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等等,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但作者却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以及一套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需要我们以科学实证的方法作深刻的研究,认清乡土社会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果能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

    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乡土中国》属于论述类文体,这是由本书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它不是一本文学类的作品,而是一本以论述为主的学术专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篇文章,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这些文章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来分析,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们又各自成篇,分别对应独立的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这一特点。

    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它最大的写法有些什么呢?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即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逐步分析这些个别现象的特点以及包含的道理,然后再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文章中多有体现。

    比如《无讼》一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例,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两种社会形态中维持社会治理的方式,围绕“讼师”(律师)在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作论述,判然划分出了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对“打官司”的不同态度与看法。从而得出结论:都市社会,法律必不可少,律师地位很重要,而在乡土社会里,“讼”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

    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比如讲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或讲述一个案例的时候;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来读,因为文章的标题是全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提炼。比如在《血缘与地缘》一文中,开头一段先讲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的权力,第二段则论述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作者写这些,一是为了论述清楚乡土社会血缘的特点,二是为后文写地缘的特点作铺垫,因为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必然有本质不同的地方,地缘社会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大方向。

    至于论述方面,作者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进行,纵的方面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方面则是对事实与案例联系的综合与分析,有时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述更加丰富有力,往往在横的方面展开过多,导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这时我们要注意回顾前文的论点,并与之进行对照,看看其论点是平行的还是推进的。这样来读,也就不难理解内容了。

    (摘编自戴庆华《怎样读懂(乡土中国)》)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中国》针对中国人“愚、弱、穷、私”四大痼疾,提出要依据中国乡土社会的地域特点及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来进行治理。 B . 《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论著,共有十四章,它不属于文学作品;虽以论述为主,但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C .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论著,有时语言通俗易懂,如文中所讲作者的亲身经历或案例,形象生动,有文学性;但文中也不乏晦涩难懂之处。 D . 《乡土中国》阐述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血缘是维持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按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展开,主体部分从时代背景、文体等多方面阐述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具体方法。 B . 本文运用例证法,举《无讼》一例,主要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在写法上有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结论的特点。 C . 文章在分析《血缘与地缘》时先概述其首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再概括作者写这些的两个目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D . 《乡土中国》在论述方式上通常纵横交错,纵的是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是对事实与案例的综合与分析。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中国》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全书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 B . 《乡土中国》在论述时有时往往横的方面展开较多,读者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不对文章前后观照就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C . 在乡土社会里,“讼”的发生是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里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 D . 《乡土中国》一书,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质,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对推进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2021高一上·高邮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2019年5月18日)

    (材料二)

    “我不在博物馆看展览,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一个热衷在博物馆“打卡”的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休闲时光,毋庸置疑,“逛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仿佛是跨越千百年时光而来的先人信札,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得以一窥祖先们的生活图景、悲欢离合。这样的“精神盛宴”,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已不再是小众需求。虽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中国博物馆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

    “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在做好保护、研究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让身处其中的观众在很舒服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关强说。这对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无疑提出了很高要求。

    调查发现,博物馆“讲故事”能力仍是短板,观众对博物馆不同方面的评价中,评分最低的三项是“互动体验手段”“高科技展示手段”和“讲解体验”。 “至今还有很多博物馆停留在展示奇珍异宝的阶段。”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好的展览,要用故事打动观众。展览的要义,不是追求最上乘的展品,而是讲好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展览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坛坛罐罐,而是展示这个区域过去人们的生活。

    (同材料一)

    (材料三)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正在于它跳出了传统器物学和考古学的解读思路通过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方法,解读国宝背后的文明密码及其传奇故事。

    与传统的展陈方式相比,观众更青睐有互动和参与感的展览。为了满足新需求,不少博物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在文物活化方面各出奇招。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组文物表情包,被年轻人大量下载;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体验;湖南省博物馆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等系列活动,每场预约名额都被一抢而空……

    (《人民日报》2019年5月10日)

    1. (1) 下列材料一图表的解读不正确一项是(   )
      A . 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和参观人数,与上年相比都有增加。 B . “新华社记者卢智编制”,标明了编制者的身份和姓名,以体现信息的可靠性。 C . 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比上年增加了218家。 D . 统计图配有多个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图案,可以让读者感到形象、亲切。
    2. (2)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解决目前博物馆“成长的烦恼”。
    3. (3) 如果选用上述三则材料做一期宣传专题,下列哪项适合做专题的主标题?选择并简述理由。

      A.博物馆“热”背后的“冷”思考   B.博物馆的未来路在何方?

      C.博物馆,应讲好自己的“故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2021高一上·高邮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青葱岁月

    宋清香

    ①那年,你二十二岁,或是二十三岁。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大学校园的青涩,犹如藤蔓下刚结出的还沾着露水的青瓜。木架子搭起的简陋床铺,一张掉漆的书桌,便是你的全部家当。那时,你房间的脸盆里总有浸着未洗的衣服。有时,你会让我们这些女生把它们给洗了。或是,帮你改作业。于是,我们有了进入你房间的机会,那些没有叫上的女生,就只能扒在门口,眼巴巴地看着我们。有时,你会对她们说,来了就一起进来呀!她们就会得到大赦一般,欢呼着冲进来,脸上肌肉因激动而变得不自然,手脚也一时不知往哪里放,但心里自然是欢喜的。我们总是借着洗衣粉放哪了,要不要用肥皂的问题,尽量拖延在房间里的时间,然后让自己的一双眼睛不够使。我们看到你书桌上有笔筒,笔筒里插着好看的钢笔;我们还看到你床头的墙上贴着明星画,可好看了;我们还看到你的床头,放着厚厚的一摞书,那是你上课跟我们提到的,和我们书包里不一样的书,我们好想跟你借,但是始终没有开口。

    ②那年冬天,你穿一件白色高领毛衣,那毛衣好白哟!我伸出手,再比一比,还是觉得白,我们不知道怎么有那么白的毛衣,我们想象,要是那毛衣穿在我们身上,会是怎么样?估计,一下就黑了。你在跟我们讲孔乙己的时候,我正跟同桌为那毛衣是不是那个人——后来我们的师母织的争得脸红耳赤。你常让我们忆苦思甜,你说你上学的时候只能带一瓶“腌菜”去学校,一吃就一个星期。我们一脸茫然,不知你说的“腌菜”是什么物种。你说就是那个水腌的白菜,我们还是不懂。你搜肠刮肚,想遍所有能用上的词,想把这个菜用普通话给我们描述出来,我们却还是一脸懵懂。你急得满脸通红,抓耳挠腮,情急之下,你说,就是那个“杂菜”嘛!哦——早说嘛!随即,笑声犹如山洪一般从我们教室里倾泻而出。那笑声,像是持续了一个世纪。以至于现在我们想来,或是同学们坐在一起的时候,仍然要笑上好久。我们那,腌菜,称“杂菜”。你呢,终于松一口气,心想,终究是说清楚了。但是看到我们个个笑得人仰马翻的,却又觉得犯下大错,抿着嘴,拿着书盖住着脸,扑哧一声,也跟着我们笑了!尔后,又一场大笑的高潮袭来。

    ③那年,你带我们野炊。步青塔下,八圩河边。我们那只有这一座塔,这一条河!踏春,秋游,只有这一个去处。我们自己发了面粉蒸馒头,还自备了一些野蔬。捡了柴火,却点不着火。柴是湿的。一个个撅起屁股往刚搭起的灶火里吹,湿闷的黑烟呛得我们眼泪鼻涕横流。好不容易听到锅里的水哗哗地响起,眼见着面团渐渐地肥胖起来,心里那叫一个美。早过了饭点,我们个个更是饥肠辘辘。我们一边不断往灶里加柴,一边不断地掀锅,总是问,能吃了不?大概可以了吧!不知谁说了一句,我们的黑爪子便齐向那锅里抢去,有的抓了块大的,也有只撕了块小的,刚出锅的面团,像兔子一样,在我们手上蹿来蹿去。烫了嘴的,踩了脚的,那嘻笑叫骂声,在山涧里激起一层层浪花。一回头,却发现,你坐在角落里,正看着我们,脸上还挂着笑呢!我们刚刚还热气腾腾的脸,僵住了,不动了!随即便露出尴尬的笑,于是,便撕下手里的一小块,讪讪地说,给!

    ④最后一次见你,你脸色蜡黄,眼眶深陷。看到我们来,脸上勉强挤出一点笑。你挣扎着从病床上坐起来,却没了力气,我过去帮你把手塞到袖子里。你走的那天夜里,我破天荒地一夜翻来覆去睡不着。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陪你再喝上一杯,多想再跟你探讨一下你写的诗,或者哪怕再让你教训一次也无妨。你说这么多学生,只有我继承了你的衣钵,成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只是,很遗憾,我做得没你好,我的学生都很怕我,都不敢和我亲近。但是,是你教会了我,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名心里装着学生的老师!

    ⑤摘一朵花开,剪一段光阴,置于时光流转的小巷里,会一段青葱岁月!

    (选自《赣南日报》)

    1. (1)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地点

      情节概括

      老师的表现

      “我(们)”的表现

      房间里

      找机会进入老师的房间

      让学生帮改作业、洗衣服、叫其他人进来

      冲进来、激动、欢喜、拖延时间

      课堂上

      搜肠刮肚、满脸通红松了一口气

      踏青、秋游

      捡柴生火、嘻笑叫骂、

      尴尬的笑、讪讪地说

      医院

      探望病中的老师

      勉强挤出一点笑,挣扎着从病床上坐起来,却没了力气

      帮忙整理衣袖、睡不着

    2. (2) 文中有好几处写“笑声”,请选择一处,作简要分析。
    3.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 第①段中“青涩”的意思是,形容老师涉世未深,年轻、纯洁的样子。 B . 文章通过描写四个场景所发生的快乐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C . 文章用第二人称写作,显得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真实性便于抒发感情。 D . 文中的“满脸通红”“抓耳挠腮”表明老师学问低,回答不了大家的问题。 E . 文章语言上具有清新自然、典雅深沉、符合人物的身份的特点。
四、文言文阅读
  • 4. (2021高一上·高邮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 (1) 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 (2) 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 . 从而师之
    3. (3) 下列加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 则群聚而笑之 B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 (4) 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 凌万顷之茫然 C .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 (5) 翻译句子。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1高一上·高邮月考)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其一)

    苏轼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晴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注释】①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奉宋神宗之诏入汴京,准备变法,重游西太一宫。此时距初游之时已经三十二年了,王安石也已经四十八岁。在这期间,父母双亡,家庭变故,国事难为,他在事业上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②“元祐间,东坡奉祠西太一宫,见公久作,注目久之,曰:‘此老野狐精也。’遂次其韵。”此时王安石已去世。

    1. (1) 下列关于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的诗前三句写景,为后一句的抒情做铺垫。景既是眼前所见之景物,也像是回忆中家乡的风景,从而勾起思乡之情。 B . 王安石的诗写夏景,苏轼的诗写秋景,二者运用色彩表现景色之美,虽无细致铺陈,但仍将景色写得如在眼前。 C . 第一首诗不仅怀念故人故地,也有对抱负尚未施展的感慨,但都收于“白头想见江南”一句中,可谓含蓄委婉。 D . 苏轼的诗为和韵之作,最后一句写自己怀乡之思却无人相送,表达对王安石的怀念。
    2. (2) 这两首诗在艺术成就上不相上下,请赏析这两首诗写景的诗句。
六、情景默写
  • 6. (2021高一上·高邮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2. (2) 《赤壁赋》中,从侧面衬托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3. (3) 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4. (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七、选择题组
  • 7. (2022高三上·汉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全红婵姓名被抢注商标”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在全红婵刚拿到奥运冠军后,就有多个商家瞄准机会,在第一时间申请注册“全红婵”商标,试图蹭热点以______丰厚利益。事实上,这种恶意抢注商标的乱象早已有之。“清澈的爱”——边防战士陈祥榕生前对祖国的深情表白,被人当做商标提交了注册申请;“钟南山”“火神山”“雷神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的标志性符号,也有人妄图进行“商业化运作”。在这些恶意注册的商标中,有的侵犯了个人权益,有的亵渎了英雄烈士,有的违背了公序良俗,有的触犯了公众利益。诸如此类恶意抢注商标的行为,引起舆论的广泛批评,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实在令人______。

    (    )。从“搭便车”到“蹭热度”再到“傍名人”,恶意抢注商标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企业的真正经营,而是通过_______谋取私利,损害的是当事人的权益,伤害的是社会公众的感情,扰乱的是正常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秩序。

    ______,商标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挖掘名气蕴藏的商业价值、激活名人背后的流量效应等做法比较普遍。但是,未经当事人将其姓名作为商标允许注册使用,既无法为企业发展锦上添花,而且会因为抢注行为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得不偿失。无论如何,商标注册,不是门一本万利的生意;恶意抢注,却是种明令禁止的行为。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谋取        不齿        囤积居奇        平心而论 B . 谋取        不屑        投机取巧        毋庸置疑 C . 牟取        不齿        投机取巧        平心而论 D . 牟取        不屑        囤积居奇        毋庸置疑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荣誉绝不是消费的对象,热度也不是投机的理由。 B . 热度绝不是消费的对象,荣誉也不是投机的理由。 C . 热度也不是投机的理由,荣誉绝不是消费的对象。 D . 荣誉也不是投机的理由,热度绝不是消费的对象。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未经当事人允许将其姓名作为商标注册使用,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得不偿失,既无法为企业发展锦上添花,又会因为抢注行为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B . 未经当事人允许将其姓名作为商标注册使用,既无法为企业发展锦上添花,又会因为抢注行为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C . 未经当事人允许将其姓名作为商标注册使用,不仅无法为企业发展锦上添花,反而会因为抢注行为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D . 未经当事人允许将其姓名作为商标注册使用,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不仅无法为企业发展锦上添花,而且会因为抢注行为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八、语言表达
九、材料作文
  • 9. (2021高一上·高邮月考) 根据下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今年暑假,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进入了“宅”生活:中小学生“宅”在家中上网课进不了学校;餐饮工作者“宅”在饭馆营不了业,宅在医生护士“宅”在医院回不了家……这种“宅”何尝不是一种坚守!这种“宅”生活会让人厌倦无聊,但也出现了许多精彩或感人的事情。

    在这段“宅”生活期间,有没有发生让你感到难忘的事情?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为记叙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出现真实人名等相关信息,不可抄袭和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