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党员 |
89名 |
共产党员 |
7名 |
中国青年党员 |
7名 |
中国国家社会党员 |
6名 |
中国社会党员 |
1名 |
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党员 |
1名 |
无党派人士 |
89名 |
项目 |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
工业生产总值增长(%) |
1970年占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比重比1948年增长(%)) |
||||||
国家 |
美国 |
法国 |
联邦德国 |
美国 |
法国 |
联邦德国 |
美国 |
法国 |
联邦德国 |
1960-1970 |
4.3 |
5.7 |
4.4 |
61 |
78.7 |
75.6 |
-16.8 |
1.9 |
6.5 |
材料一: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近些年,随着《人民的名义》、《扫黑风暴》等一些反腐题材的影视剧的热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映入普通百姓的眼帘。下列是中共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整风”运动。(“整风”是中国共产党祛除不良习气,加强自身建设的一种特殊手段。它发轫于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并被当作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经验,在建国后中共的建设中多次运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共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整风”运动被逐步摈弃,代之而起的是通过制度化的党性党风教育开展作风建设。)
名称 |
内容和意义 |
1941-1945年 |
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
1950-1954年 |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
1957年 |
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 |
1983-1987年 |
针对“文化大革命”使党的建设遭到的严重破坏问题 |
2000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
2012年中共十八大 |
为民务实清廉 |
十八大后 |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背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魏短暂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统治集团进行了军事改革,建立起府兵制度。宇文泰设置六个柱国大将军,以合周礼六军之制。周武帝宇文邕时,将柱国统帅的兵士改称为侍官,使兵士具有皇帝卫队的性质。士兵最初由豪强子弟充任,后以平民子弟为主。士兵装备自给,免除课税,战时打仗,闲隙农耕,有了兵农合一的趋势。《历代兵制》所记载:“故隋之兵威,视南北之国为尤强。是征伐四克,而成一统,皆府兵之政也。”府兵制的确立是北周军制的重大改革,周武帝死后,北周大权落入外戚杨坚手中。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唐初规定府兵三年一代,但随着唐朝中期之后边患增加,用兵不断,戍期延长,加上腐败日益严重,边将侵吞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因此无人愿当府兵。天宝八年(749年),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交。唐政府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傅斯年(1896~1950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当时,年轻的傅斯年深受二十世纪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影响。特别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实现独裁专制,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傅斯年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与北京大学国粹派论战,影响颇广”。五四运动前,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四期间,态度发生了走向极端的转变。留学英美期间,他对中国旧文化的批判进行反思。傅斯年提出了“史学就是史料学”,更提出在史学研究上应该坚持“动手动脚找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原则。
——摘编自王汎森著《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