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年纪还不顶大,不过他有时也想想老,想得还很暧昧,不管惨切安和,总离着他还远,不迫切。他不是那种一步即跌入老境的人,他只是缓缓的,从容的与他的时光厮守。是的,他已经过了人生的峰顶。有那么一点的,颤栗着,心沉着,急促的呼吸着,张张望望,彷徨不安,不知觉中就越过了那一点。这一点并不突出,闪耀,戴车匠也许纪念着,也许忽略了。这就是所谓中年。
吃过了早饭,看儿子夹了青布书包(他知道他的生书已经在油灯下读熟,为他欢喜),拿了零用钱,跳下台阶,转身走了,戴车匠还在条桌边坐了一会。天气很好。街上扫过不久,还极干净。店铺开了门的不少,也还有没有开的。这就都要一家一家的全打开的。也许有一家从此就开不了那几块排门了,不过这样的事究竟不多。巷口卖烧饼油条的摊子热闹过一阵,又开始第二阵热闹了。烧饼棰子敲得极有精神(棰子是从戴车匠家买去的),油条锅里涌着金色泡沫。风吹着丁家绵线店的大布招卷来卷去。在公安局当书办的徐先生埋着头走来,匆忙地向准备好点头的戴车匠点一个头,过去了。一个党部工友提一桶浆子在对面墙上贴标语。戴车匠笑,因为有一张贴倒了。正看到知道一定有的那一张,“中华民国万岁”,他那把短嘴南瓜形老紫砂壶已经送了出来,茶泡好了,这他就要开始工作了。把茶壶带过去,放在大小车床之间的一个小几上,小几连在车床上。坐到与车床连在一起的高凳上,戴车匠也就与车床连在一起,是一体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先试试,踹两下踏板,看牛皮带活不活;迎亮看一看旋刀,装上去,敲两下;拿起一块材料,估量一下,眼睛细一细,这就起手。旋刀割削着木料,发出轻快柔驯的细细声音,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
木花吐出来,车床的铁轴无声而晶亮,滑滑润润的转动,牛皮带往来牵动,戴车匠的两脚一上一下。木花吐出来,旋刀服从他的意志,受他多年经验的指导,旋成圆球,旋成瓶颈状,旋苗条的腰身,旋出一笔难以描画的弧线,一个悬胆,一个羊角弯,一个螺纹,一个杵脚,一个瓢状的,铲状的空槽,一个银锭元宝形,一个云头如意形……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如兰叶,如书带草,如新韭,如番瓜额,戴车匠的背佝偻着,左眉低一点,右眉挑一点,嘴唇微微翕合,好像总在轻声吹着口哨。木花吐出来,挂一点在车床架子上,大部分从那个方洞里落下去,落在地板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木花吐出来,宛转的,绵缠的,谐协的,安定的,不慌不忙的吐出来,随着旋刀悦耳的吟唱……
平常日子,下午,戴车匠常常要出去跑跑,车匠店就空在那儿。但是看上去一点都不虚乏,不散漫,不寂寞,不无主。仍旧是小,而充实。若是时间稍久,一切,店堂,车床,黄雀,洋老鼠,姻姻,伸进来的一片阳光,阳光中浮尘飞舞,物件,空间;隔壁侯银匠的棰子声音与戴车匠车床声音是不解因缘,现在银匠棰子敲在砧子上像绳索少了一股;门外的行人,和屋后补着一件衣服的他的女人,都在等待,等待他回来,等待把缺了一点什么似的变为完满。--—戴车匠店的店身特别高,为了他的工作(第一木料就怕潮),又垫了极厚的地板,微仰着头看上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也许因为高,有点像个小戏台,所以有那种感觉吧。——自然不完全是。
戴车匠所做的东西我们好多叫不出名字,不知道干什么用的。戴车匠做螺姊弓卖。我们看着他做,自己挑竹子,选麻线,交他一步一步做好,戴车匠自己在小几上蓝花大碗中拈一个螺姊吃了,螺壳套在“箭”上,很用力的样子(其实毫不用力),拉开,射出去,半天,听得落在瓦沟里(瓦沟扫屋每年都要扫下好些螺壳来),然后交给我们。——他自己儿子那一把弓特别大,有劲,射得远。戴车匠看着他儿子跟别人比射,细了眼睛,半晌,又没有什么意义的摇摇头。
为什么要摇摇头呢?也许他想到儿子一天天大起来了么?也许。我离开故乡日久,戴车匠如果还在,也颇老了。我不知因何而觉得他儿子不会再继续父亲这一行业。车匠的手艺从此也许竟成了绝学,因为世界上好像已经无需那许多东西,有别种东西替代了。我相信你们之中有很多人根本就无从知道车匠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没有见过。或者戴车匠是最后的车匠了。那么他的儿子干什么呢﹖也许可以到铁工厂当一名练习生吧。他是不是像他的父亲呢,就不知道了。——很抱歉,我跟你说了这么些平淡而不免沉闷的琐屑事情,又无起伏波澜,又无熔裁结构,逶逶迤迤,没一个完。真是对不起得很。真没有法子,我们那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平淡沉闷,无结构起伏的城,沉默的城;城里充满着戴车匠这样的人;如果那也算是活动,也不过就是这样的活动。——唔,不尽然,当然,下回我们可以说一点别的,我想想看。
(有删改)
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甫长于言情,太白不能也;永叔长于言情,子瞻不能也。王介甫、曾子固偶作小歌词,读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之故。
(清·袁枚《随园诗话》)
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偶作小歌词,读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之故。
秋发庾岭①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②。
岭色随行掉,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释】①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因上书押击朝政,被贬为徐闻县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②霏微:迷蒙。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面对________的现实,在________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________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________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上联:教子孙两行正路克勤克俭
下联:继祖先一脉真传唯读唯____
3月23日,央视新闻直播间继续推出“三星堆新发现”特别节目。此前在3号坑发现的铜尊,经过初步的浮土清理后,铜尊上的纹饰逐步显露。经测定,这尊铜尊高度有70多厘米,是迄今为止三星堆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尊。
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副主任郭汉忠介绍,这尊青铜尊在埋藏前已经被砸坏,所以通过箱体将铜尊取出后,倒放在操作台上,让底部的膜来承受整体的压力。对于铜尊缺失的部分,未来将通过泥塑、制膜等方式进行修复。郭汉忠预计,在完成表面清理、取样、尊内CT探明、清理矫形等环节后,需要半年时间来修复该铜尊。
在浮土清理后,这口铜尊初步显现的纹饰和工艺显露出怎样的特点?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表示,整体来说,这尊铜尊显示出是一件大器量的、南方风格的大口折肩尊。“和以前1号坑和2号坑发现的铜尊在风格上是一致的,工艺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这口尊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苏荣誉说,这口尊的特点集中在其肩部的装饰上,装饰肩部夔纹带浮雕更加凸起;三肩的俯卧鸟也有所不同,以前都是板状、片状的,而这件青铜尊上是圆雕的,显得更加立体;与之相间的是三个圆雕的兽首,兽首的额部装饰扉棱,清楚表明它们与器物是分铸的。苏荣誉进一步推论,这些南方风格的器物集中出现在三星堆,说明三星堆的文明有强大的吸引力,把这些长江流域的青铜器汇聚于此、埋藏在此。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词的下阕空了四句,这四句分别是:①衣冠磊落 ②似谢家子弟 ③车骑雍容 ④相如庭户,请按照词的格律要求填写,只填序号。
一则关于“有超过10万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个小时”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网友小王说:“给老爸看了这条新闻,他怎么给人一种”吾道不孤“的感觉,网瘾老头儿不好管啊。”网友小张吐槽道:“我爸妈一人一个手机,都不愿搭理我了。”网友“思考人生的胖儿”则反思道:“老人的内心其实很孤单的,尤其是孩子们不在身边的时候……”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银发”触网成了一大发展趋势。假如你的父母成为网瘾家长,你该怎么办?请写一篇发言稿,参与“如何与网瘾家长相处”主题的座谈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