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经济重心南移
②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③辽、西夏兴起,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⑤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材料: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人物 |
看法 |
利玛窦(1552—1610),明万历 年间来中国居住达30年。 |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 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 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 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 蒙思想家。 |
“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 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 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 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 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
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材料二:美国的政党分肥制比英国还极端。1800年,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 胜,上台后就清洗了上届总统亚当斯卸任前几个小时突击任命的大批联邦党官员,换 上了民主一共和党人。……安德鲁•杰克逊(美国第七任总统)的拥护者、纽约州参 议员威廉• L•马西竟无耻地辩解说:“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 属于胜利者所有"。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 而死。
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大规模改革的序幕。改 革法令规定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 工作至退休。法令要求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 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
—编自古燕著:《西方政治的稳定一文官制度》等
材料:(秦失天下)……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 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 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 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 材料二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 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昨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 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 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
—清顾炎武著《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顾、黄两贤都将“三代封建”之君认定为“藏天下于天下” “未尝为一己而立" 是“以公心待天下之人”;相应则简单地指斥秦以后的中央集权体制为“独私其一人 一姓” “一人之产业”,均无法通解前后历史。(顾)亭林、(黄)梨洲先贤因为得 不到类似亚里士多德那种政治学理念的支撑,既撤不走政治道德化的心理屏障,也跳 不出“封建、郡县"“公天下、私天下"等固有的概念陷阱。可见中国传统的思维方 式在政体分析面前,实在是捉襟见肘。
― 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材料一:“子孙违犯教令”是清末礼法之争的两大焦点之一。礼教派认为,“子孙治罪之 权,全在祖父母、父母,实为教孝之盛轨"。在正当防卫的概念是否适用于子孙受到 尊长亲属侵害的场合上,礼教派主张保留尊亲属对子孙的教令权,对“正当防卫"条 款予以限制;而法理派则认为教令权是旧的家族主义的残余,与宪政时代的国家主义 原则格格不入。
一编自梁治平著《礼教与法律:法律移植时代的文化冲突》
材料二:儒家思想以伦常为中心,讲究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因此制定有差别性 的行为规范——礼。法家则讲一赏一刑,反对有别,认为亲亲爱私则乱,不因人而并 其法,太史公所谓“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之于法"者也。所谓“儒法之争”主 体上是礼治、法治之争,更具体言之,亦即差别性行为规范及同一性行为规范之争。
—摘编自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统治者 |
表现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
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与汉士族联姻。 |
东魏掌权者高欢 |
是鲜卑化的汉人,其子高洋,废东魏皇帝,建立北 齐。 |
西魏掌权者宇文泰 |
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其统治时期进行反汉化的“胡 化运动”。 |
北周武帝宇文邕 |
继续汉化改革,摆脱鲜卑旧俗。 |
隋文帝杨坚 |
其父杨忠被赐鲜卑姓氏“普六茹”,杨竖掌权后恢 复汉姓。隋统一后,一些少数民族名称逐渐消失, 被称为“汉人”。 |
唐高祖李渊 |
其先祖被赐鲜卑姓大野,是鲜卑化的汉人。李渊的 母亲为鲜卑人。 |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从上表中提取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方面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 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