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芜湖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5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 1. (2021高二上·芜湖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谛。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

    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彰明刑罚、辅助教育”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B . 儿子犯罪被判死刑,父亲行贿求情,最后判子赦父,体现了明太祖既重法律又重伦理情怀。 C . “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之间存在相通性,目的都是使百姓“向善”。 D . 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法律道德化并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列举不同时代的事例,论证了“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治理的传统。 B . 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 C . 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材料,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观点。 D . 文章引经据典,从德法互补的角度深入阐述了我国古代在国家治理上的特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这对违法者具有约束力的同时,对百姓也有教化作用。 B . 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于明代,《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就明确地阐释了政刑与礼教的关系。 C .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认真贯彻实施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明刑弼教传统,国家方会兴盛。 D . 只要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就能减少法律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
  • 2. (2021高二上·芜湖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十年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道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大道两头远望。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那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20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们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

    “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吉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我原来根本没有想到你会长这么高的个子。”

    “哦,你走了以后,我是长高了一点儿。”

    “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面目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的,于是他们通知我们说,他们想跟你‘聊聊’。好吧,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 (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寒冷寂静的夜晚,“夜间10点”“寥寥无几”“一阵冷飕飕的风”,环境的幽冷、夜晚的凄清成为情节展开的标记,故事空间进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B . 第五段刻画出鲍勃的容貌及性格,并用“伤疤”暗示了其在西部的经历。从后文“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可推测出鲍勃的经济状况,一定是在西部发了财。 C . 小说中出现两次对“一阵冷飕飕的风”的环境描写;第二次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也成为情节转换的标志。这如同影视作品中的背景音乐一样,对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暗示作用。 D . 小说把警察与罪犯这一对最不可调和的矛盾摆到友谊面前,让警察深陷在职业操守与私人情感的深渊中挣扎。是继续保持对挚友的忠诚,还是履行自己作为警察的职责,吉米最终选择了后者。
    2. (2) 小说成功地刻画了吉米的人物形象,请概括并分析。
    3. (3) 小说虽然简短,情节也不是很复杂,然而仔细品读,有很多人性的冲突反映在小说里。你认为小说中人性的冲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2021高二上·芜湖月考) 文言文阅读

    柴绍,字嗣昌,晋州临汾人也。祖烈,周骠骑大将军,历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慎,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绍幼矫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少补隋元德太子千牛备身。高祖微时,妻之以女,即平阳公主也。

    义旗建,绍自京间路趣太原。时建成、元吉自河东往,会于道建成谋于绍曰追书甚急恐已起事隋郡县连城千有余里中间偷路势必不全今欲且投小贼权以自济绍曰:“不可。追既急,宜速去,虽稍辛苦,终当获全。若投小贼,知君唐公之子,执以为功,徒然死耳。”建成从之,遂共走太原。入雀鼠谷,知已起义,于是相贺,以绍之计为得。授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大军发晋阳,兼领马军总管。将至霍邑,绍先至城下,察宋老生形势,白曰:“老生有匹夫之勇,我师若到,必来出战,战则成擒矣。”及义师至,老生果出,绍力战有功。下临汾,平绛郡,并先登陷阵,授右光禄大夫。隋将桑显和来击,孙华率精锐渡河以援之,绍引军直掩其背,与史大奈合势击之,显和大败,因与诸将进下京城。

    武德元年,累迁左翊卫大将军。寻从太宗平薛举,破宋金刚,攻平王世充于洛阳,擒窦建德于武牢,封霍国公,赐实封千二百户,转右骁卫大将军。吐谷浑与党项俱来寇边,命诏讨之。虏据高临下,射绍军中,矢下如雨。绍乃遣人弹胡琵琶,二女子对舞,虏异之,驻弓矢而相与聚观。绍见虏阵不整,密使精骑自后击之,虏大溃,斩首五百余级。

    贞观元年,拜右卫大将军。二年,击梁师都于夏州,平之。转左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七年,加镇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改封谯国公。十二年,寝疾,太宗亲自临问。寻卒,赠荆州都督,谥襄

    (节选自《旧唐书·柴绍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会于道/建成谋于绍曰/追书甚急/恐已起事/隋郡县连城千有余里/中间偷路/势必不全/今欲且投小贼/权以自济/ B . 会于道建成/谋于绍曰/追书甚急恐/已起事隋/郡县连城千有余里/中间偷路/势必不全/今欲且投小贼/权以自济/ C . 会于道/建成谋于绍曰/追书甚急恐/已起事隋/郡县连城千有余里/中间偷路/势必不全/今欲且投小贼/权以自济/ D . 会于道建成/谋于绍曰/追书甚急/恐已起事/隋郡县连城千有余里/中间偷路/势必不全/今欲且投小贼/权以自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祖:曾祖父的父亲或者是古代帝王的庙号。文中“高祖微时”指的是后者。 B . 实封:古代臣子按与实际相符的封户来食其所得封户之租税的一种食邑制度。 C . 贞观:谓正道示人之意。文中指的是唐朝君主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计23年。 D . 谥襄:谥号是古人死后,后人给予的褒扬性评价的文字,文中“襄”即如此。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柴绍出身官宦之家,以好身手闻名。柴绍的祖辈和父辈皆非平民百姓,都曾经被帝王加官授爵。柴绍年少时矫健勇敢,以侠义自任而闻名关中。 B . 柴绍不惧困难,决断理智冷静。柴绍三人为举义起事长途直奔,囿于现状,建成提出自保之策,柴绍冷静分析复杂的状况,做出了慎重正确的选择。 C . 柴绍审时度势,能够料敌如神。作为长官,在部队到霍邑后与宋老生战斗前,柴绍先到对方城前观察敌军的部署情况,据状做出了自信的预先判断。 D . 柴绍临危不乱,出其不意大胜。在吐谷浑与党项合力侵边、居高临下、乱箭齐发之时,柴绍仍能以女子跳舞之策迷惑对方,出精锐偷袭对方得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投小贼,知君唐公之子,执以为功,徒然死耳。

      ②下临汾,平绛郡,并先登陷阵,授右光禄大夫。

  • 4. (2021高二上·芜湖月考) 古诗词阅读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 .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 (2)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 5. (2021高二上·芜湖月考) 名句名篇默写
    1. (1) 李白虽然在政治上很是不得意,但内心却仍充满自信,其名篇《将进酒》中的“”两句就是明证。
    2. (2) 李商隐《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3. (3) 陆游《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应用(29分)
  • 6. (2021高二上·芜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普通百姓则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所以,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月恶日”。各地端午节习俗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习俗背后对于端午日时间性质的          是高度一致的。为了保证顺利度过端午日这个关卡,人们          了各种民俗活动,如灭“五毒”,悬挂艾草、菖蒲,缠五色线、佩香囊等。纵观诸多民俗,形式虽有差异,但          基本都是为了辟邪除祟。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方地理环境           , 生产方式不同,地方性的历史传统也不一致,因此南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不小的差异。以竞渡为例,南方河流众多,很早就有端午竞渡活动,尤其以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为盛。但在缺水的北方,基本没有竞渡。近年,个别北方地区从南方也引入了龙舟竞渡,来提高节日气氛。作为端午节的一部分,竞渡最初以辟邪禳灾为目的,后来逐渐发展出纪念先贤的寓意。

    1. (1)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疾病增多,各种毒虫活动加剧,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 B . 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毒虫活动加剧,各种疾病增多,直接威胁人类安全与健康 C . 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各种毒虫活动加剧,疾病增多,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 D . 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各种疾病增多,毒虫活动加剧,直接威胁人类安全与健康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猜想创造不谋而合截然相反 B . 想象创造殊途同归截然不同 C . 猜想制造不谋而合截然不同 D . 想象制造殊途同归截然相反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近年,北方个别地区从南方也引入了龙舟竞渡,来烘托节日气氛。 B . 近年,个别北方地区也从南方引入了龙舟竞渡,来提升节日气氛。 C . 近年,北方个别地区也从南方引入了龙舟竞渡,来烘托节日气氛。 D . 近年,个别北方地区从南方也引入了龙舟竞渡,来提升节日气氛。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于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与文学作品和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唱叹“曲高和寡”。(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渐行渐远,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苦心经营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上。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 . 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C .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D .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 . 这是老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老先生十多年的汗水——不,是他毕生的心血。 C .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D .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 .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 .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 .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 8. (2021高二上·芜湖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不溶于水。在果汁加工中,果胶不仅会影响出汁率,。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而果胶被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

  • 9. (2021高二上·芜湖月考) 请以儿子的口吻写一段话,比照父亲的推理形式,对父亲的观点进行反驳。

    父亲对喜欢游说的儿子说:“你不要到处游说了。如果你说真话,那么富人恨你;如果你说假话,那么穷人恨你。既然游说只会招致大家恨你,你又何苦为之呢?”

    儿子说:“我喜欢到处游说。,我何乐而不为呢?”

四、写作(60分)
  • 10. (2021高二上·芜湖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释梵卿《临终偈》中有句:一鞭策起疾如飞。

    臧克家《老黄牛》中亦有句:不待扬鞭自奋蹄。

    骏马奔驰千里,或许需要一鞭策起,或许应该不待扬鞭。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