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事件 | 文献 |
1759年 | 乾隆皇帝因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洪仁辉用中文向清政府申诉而被流放,其中文老师直接被处死。原因是外国人没有资格说中文,更没有权力向清政府申诉 | 《旧中国杂记》 |
1858年 |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被判了死刑I | 《天津条约》第51条 |
材料说明( )
观点一 |
3月18日起义不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一场无产阶级革命 |
观点二 |
“巴黎公社起义完全是由巴黎工人发动的".公社是自发产生的,谁也没有有意识和有计划地去准备它" |
观点三 |
第一国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促进公社诞生,但国际精神对巴黎的工人阶级是有影响的 |
苏联的这一做法( )
材料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列宁一代革命家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没有(也不可能有)明确指示,更没有历史先例可以借鉴,列宁只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进行艰苦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实践---再认识,终于找到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摘编自穆森《对列宁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
材料二: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间,毛泽东扮演了多重角色。纵观开国伟人毛泽东的多重角色,我们看到了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崭新政权,看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更看到了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生发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昂扬斗志。尽管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短暂的.春天"后,磨难与考验接踵而来,但毛泽东毕竟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开启了华夏儿女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纪元。
———摘编自《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认识与思考》
的多重角色及作出的伟大贡献。
材料: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中华民族创造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壮举。
虎门硝烟、.致远号"撞向敌舰、襄河忠魂……;
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东北抗日义勇军……;
江南制造总局、戊戌六君子、武昌起义、革命统一战线、《论持久战》、三大战役……。
这些抗争探索,使中华民族在沉沦中获得新生。
———摘编自鲁本悟《中华民族的崛起重生和伟大复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能够反映近代中国时代主题的论点,并运用史实予以
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材料一:随着人们对铁路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晚清就形成了不同的铁路文化观。洋务派为代表的先进人士主张在中国修铁路,但遭到了顽固派的坚决反对,于是洋务派与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通过十年的论战,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铁路在军事国防及在经济等其他方面的作用,导致清政府决定兴办铁路。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使国人把铁路看成了救国救民的利器,维新派对此积极宣传,大规模快修铁路成了清政府的基本国策。晚清国人对修铁路的态度经过了坚拒、松动、认可、急办这样的变化过程,他们的铁路文化观也就相应地经过了拒斥、萌芽、发展到形成的过程。
———摘编自李书领《试论晚清时期国人的铁路文化观》
材料二:中国铁路从技术引进到自行设计,从人有我无到人有我快,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铁路建成了世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创造了.高铁里程世界第一,工程建造技术、装备技术世界领先"的最新成就,列车速度的不断提高,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让世人感怀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铁路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中国70年建设成就的见证,从列强垄断到大国崛起的历史性跳跃,它承载的是中国历代铁路人的心血,是中国的科技发展的体现,更是我们中国人自强不息、奋勇向上的精神。
———摘编自杨默《铁路发展见证新中国70年建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