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2-02-14 浏览次数:51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1高一上·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 .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 . 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 . 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 . 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 . 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 D . 礼治社会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与压抑了人性。
    3. (3) 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 . 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 . 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 . 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2. (2021高一上·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交代“菜大爷”雅号的由来,一方面暗示菜大爷受到了邻里四周的爱戴,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他特别重视清名埋下伏笔。 B . 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C . 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D .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2. (2) 小说突出了菜大爷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 (3) 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10小题,46分)
  • 3. (2021高一上·汕头月考) 课内文言文阅读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B . ①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②惑不从师 C . ①不如登高博见也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 . 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师不必贤弟子
    2. (2)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 . 不拘于时 B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 (3)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4. (2021高一上·汕头月考) 课外文言文阅读

    韩琦,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箢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 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曰:“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琦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继又陈救弊八事,谓:“数者之举,谤必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帝悉嘉纳。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嘉祜、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注释】①调:赋调,古代税收的一种。蠲:同“捐”,除去,免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B . 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C . 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D . 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此年岁称为“弱冠”之年。 C . 司谏,是对君主、官吏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分左、右司谏,右司谏为大。 D . 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上奏文书又称为奏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琦风骨秀异,弱冠之年考取进士第二名,可是只任了个管理库藏的小官,很多人都认为很不合适,但他却并不在意。 B . 任职谏官,韩琦敢于直谏,诤言谠议,为了罢免无所作为的宰相王随等,接连上疏七十余次,终于王随等四人同日被免。 C . 无论是多故之时,还是危疑之际,韩琦为官始终替朝廷着想,尽力事君,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D . 赵元昊反叛,宰相晏殊等想要听从赵元昊的无理请求,韩琦坚决反对,接着又陈述应该做的多件事情,皇帝悉数采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

      ②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

  • 5. (2021高一上·汕头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③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 . 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 . 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 . 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2. (2) 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 (2021高一上·汕头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孔子和荀子都关注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劝学》中“”两句更加强调学习的作用。
    2. (2)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通过两个场景来刻画周瑜的形象:先写“”,以美女烘托英雄;再写“”,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的谈笑自若。
    3. (3) 荀子在《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广泛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
    4. (4)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疏于寻师求教,根源在于其对地位的敏感,他们觉得“”,所以就束手束脚,不复师道。
四、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 7. (2021高一上·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红岩》,是革命历史小说中影响最广的一部。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形成了             的红岩文化。

    长篇小说《红岩》在1961年正式出版后             。小说一出,             , 出版后不到两年时间,就多次重印。北京所有的宣传机构几乎             地行动起来,纷纷著文介绍。书店门前,人们排着长队争买《红岩》。有读者说道:“我不只一次地在大街上、公园里、电车上听到朋友们在谈论着《红岩》,他们时而谈到威武不屈的许云峰,时而谈到坚韧倔强的江姐,时而谈到勇敢沉着的成岗,也时而谈到为了党的事业而长期装疯的华子良……”“红岩热”还带来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热潮,长期以来,红岩故事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红岩精神在今天依然是人们精神力量的源泉。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久负盛名  赞不绝口  千金难买  不约而同 B . 赫赫有名  赞不绝口  洛阳纸贵  殊途同归 C . 赫赫有名  好评如潮  千金难买  殊途同归 D . 久负盛名  好评如潮  洛阳纸贵  不约而同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B . 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C . 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 D . 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2021高一上·汕头月考) 下面的邀请函的主体部分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做修改。

    我校决定于1月28日(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上午9:00至11:00在大礼堂召开高一年级学生家长会。我们热忱通知您在闲暇之余抽出宝贵时间光临学校,到时候我们将真诚沟通,共同搭建家校联系的平台。您的热情参与和宝贵的意见,会有力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期盼您的参与,等着您的到来。

  • 9. (2021高一上·汕头月考) 以“潮·起汕头,韵·动亚洲”为主题的第三届亚青会将在海滨城市汕头举行,下图是第三届亚青会的会徽,请写出该图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请忽略字母和数字)。要求语意简明,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

五、写作(60分)
  • 10. (2021高一上·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读过许多讲述读书求学经历的文章,我们自己正行走在读书的路上。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答案各不相同,有人为了理想的追求,有人为了中华的崛起,有人为了改变环境和命运,有人只为精神的底色。

    同学们,你的十年读书路,有哪些难忘的经历?你是为何而读?又将为何而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