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仙游县度尾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1-24 浏览次数:8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 31. (2021八上·仙游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运动中,北京十几所学校的青年学生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各地学生、教职员、工人、商人等各界群众纷纷声援,运动遍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经过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组织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翻译出版了几十种马克思主义著作,创办了《劳动者》等工人刊物。

    ——摘编白彭明《五四运动史》

    1. (1) 根据材料,指出这场运动的名称。
    2. (2) 小历同学认为这场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的文化运动,小史同学认为这场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你同意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德本来只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一个军事顾问,但博古却把他捧为“太上皇”,李德瞎指挥,在军事上更是他说了算。到了1934年的夏天,红军打仗缺乏弹药,加上长期转战,部队得不到休整,在付出重大牺牲后,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摘编自《王平回忆录》等

    材料二:毛泽东在会议上尖锐地批评了李德不懂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只知道纸上谈兵,并特别分析了他军事指挥的错误。大多数与会者赞赏和拥护毛泽东的发言,认为李德同志不适宜再领导军事了,应撤销他军事上的指挥权,让毛泽东参与军事指挥。

    ——摘编自卜松林、李向平《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

    材料三: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前进1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摘编自朱曙光《长征胜利史——培育忠诚卫士的不竭源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红军没能打破敌人“围剿”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会议”的名称,并说明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征精神。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会战的攻势作战阶段,蒋介石亲临上海前线视察,要求战士有进无退,有我无敌,不成功便成仁。最终,中国军队以伤亡20余万人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摘编自孙继业、孙志华《正面战场大会战》

    材料二:东北民众及未走之东北军组建抗日义勇军,仅1932年1月就袭击日占城市30多次;各地学生开展集会游行,宣传抗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各界人民募捐大批物品,慰劳抗战将士;800多万华侨平均每月捐款2000多万元。

    ——摘编自李宏生主编《历史》等

    材料三:为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击破日军的“囚笼”,八路军发起了“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破坏华北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第二阶段重点攻占深入根据地的据点;面对日军报复性的“扫荡”,八路军开始了反“扫荡”为主的第三阶段作战。

    ——摘编自王东福、芮素平《中国历史100断面》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战”的名称,以及“会战”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期间中国民众的抗战方式。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的目的,并比较战役前两阶段与第三阶段作战重点的不同。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
  • 34. (2021八上·仙游月考) 材料论述题

    抗战开始后,得知国内车辆、司机严重匮乏,华侨领袖陈嘉庚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祖籍安溪的华侨女青年白雪娇报名应征,临行前给父母留下告别信:“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安危莫卜。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更是令人哀惜不置的,尤其是在祖国危难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1939年,三千多名南洋的热血青年华侨,唱着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别南洋歌》,分九批踏上归国的轮船,奔赴烽烟四起的抗日战场。

    ——摘编自《重读抗战家书》

    1. (1) 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 (2)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