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

更新时间:2022-02-15 浏览次数:3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诗词写得很好,可是不能够跟很正式的诗人的诗词相比。怎么样分别高下?

    现在有诗二首,是清末民初的一个真正的诗人写的诗,写的是《落花》。诗关于落花,在《红楼梦》中写的最长最动人的是林黛玉的《葬花词》,林黛玉的《葬花词》很长,我只引前几句与结尾几句,我把林黛玉所写的落花、葬花与真正的诗人所写的《落花》诗做一个比较,大家就能知道《红楼梦》诗词在《红楼梦》中是好的,但不能和一般的正统诗词相比,差别究竟在哪里?

    林黛玉的《葬花词》大家都比较熟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这里说道:“花谢花飞花满天”,漫天飞花,所有的花都落了。冯正中的一首词中说道:“梅落繁枝千万片”,梅花落了,从繁茂盛开的枝头飘落,千千万万、一片一片地飘落了,而纵然落了,它“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纵然生命到了飘落的时候,可仍然表现得如此多情,在从枝头向地面落下的过程中,她要在空中舞出一个旋转的过程。冯正中的词给人一种言外的感发,而林黛玉写的只是一层感动。

    最后林黛玉写道:“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我爱怜春天,她忽然间来了,我满心欢喜;忽然间她又走了,来时没有一句话,走时也没有一句话。《葬花吟》是写的非常动人的诗,非常直接,非常浅白。

    李后主也曾写过一首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勿。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一份悲哀写得很好,而李后主的哀悼春天消逝的词与林黛玉的诗有所不同。李后主使用很短的句子,非常精炼,因为其短和精炼,所以从落花写起而结合了人生,有了象喻性。“林花谢了春红”,而林黛玉的葬花词是铺展的,点级修饰的很多,反而把主题冲得淡漠了,写葬花就是葬花,是个人的事件了,李后主写的凝聚在一起,在短短一首词中表现人生:“林花谢了春红”,春天是红色的,珍贵美好;“太匆匆”,花落匆匆,人生消失得太匆匆,人生本来短暂,何况在短暂的人生中,有这么多悲哀,这么多痛苦,有这么多挫折和打击,“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今天树上还有几朵残花,“胭脂泪,相留醉”,每朵花像女子的红颜,上面的雨点就好像泪珠,这样带着泪的花朵留人醉,她让我为她再喝一杯酒,“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因为明天这朵花也许就不在了,花还会再开,但“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即使明年再有花开但不是今年的花了,“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永远不会回来了,所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红楼梦》的诗词写得很好,林黛玉的《葬花词》写得也很好。在《红楼梦》中,托拟林繁玉的身世,以林黛玉的年龄写的《葬花词》,曾雪芹写得很好,但如果真与中国大诗人、词人相比,像杜甫说的“一片花飞减却春”,就知道层次的不同,哲理的深浅,幽微曲折,言外意思的多少是有所不同的,真正优秀的诗和词想必是多层次而富有哲理,幽微曲折中包含言外之意的。

    (摘编自《叶嘉莹讲<红楼梦>中的诗词》

    材料二:

    诗之美与音节、字句皆有关,好的诗句除格律上的平仄音色外,又有文法上的关系。好诗是复杂的统一,矛盾的调和。好是多方面的,说不完,只是单独的成,酸,绝不好吃。老杜“天宝之乱”后辗转流离,而他还写了那么多的诗,那么好的诗,老杜在唐诗是革命,因他打破历来酝酿的传统,他表现的不是韵,而是力。我们抗战胜利前后的作品多拖着一条光明的尾巴;老杜诗虽没拖着光明尾巴,但也不是消极,因为他有热、有力,现在拖着光明尾巴的作品,即使有光也是浮光,有愉快也是浮浅,因为没热、没力。老杜的诗虽没光明、愉快,但有热、有力,绝不会今人走消极悲观之路。“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真有热,有力,字有字法,句有句法,谁比得了?普通读杜,对字法、旬法多往艰深处求,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破”“在”犹平常,而“春”字颇艰深,但老社更高处是用平常的字,而字法、句法用得更好。如“遥怜舍弟存”,“怜”字,连欢喜,悲哀全有了。

    不好的作品坏人心术,堕人志气,坏人心术,以意义言;堕人志气,以气象言,文学虽不若道德,而文学之意义极与道德相近。唯文学中谈道德不是教训,是感动。文学应不堕人志气,使人读后非伤感、非愤慨、非激昂,伤感最没用,如《红楼梦》便是坏人心术,最糟是“黛玉葬花”一节,《葬花吟》最堕人志气,真酸,几时中国雅人没有黛玉莽花的习气,便有几分希望了。吸大烟者明知久烧是不好,而不抽不行;诗中伤感便如嗜好中的大烟,最害人而最不容易去掉,人大概如果不伤感便愤慨了,这也不好,这是“客气”,客气,不是真气,要做事,便当努力做事,愤慨是无用的。有理说理,有力办事,何必伤感?何必愤慨?见花落而哭,于花何补?于人何益?一个文学家不是没感情,而不是伤感,不是愤慨,但这样作品真少。伤感、愤慨,激品,人一如此,等于自杀;而若不如此,使消极了,也要不得;消极要不得,不消沉可也不要生气,有人说生气是你对你自己的一种惩罚。非伤感、非愤慨,非激吊,要泛出一种力来才行。“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登池上楼》),自自然然一种生惫,有力而非勉强。勉强是不能持久的,普遍有力多是勉强,非真力。

    (摘编自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黛玉与冯正中写“落花”的差别,在于冯正中的词给人一种言外的感发,而林篇玉的只是一层感动,《葬花吟》写得动人,也非常直接,非常浅白。 B . 李后主的《相见欢》因为从落花写起而结合人生,所以在运用到短小而精炼的句子时,写悲哀写得很好。 C . 文章用杜甫的“一片花飞减却春”这一多层次而又富有哲理且幽微曲折中包含言外之意的诗句,来形象说明《红楼梦》诗词和大诗人词人相比有所不同的多种原因。 D .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有一种生意,泛出一种力来,而《红楼梦》的“黛玉葬花”一节,最堕人志气。见花落而哭,于花何补?于人何益?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诗词写得很好,但是不能和一般的正统诗词相比,它们之间有着巨大而明显的差别。 B . 林黛玉的葬花词是铺展的,点缓修饰的很多,反而把主题冲得淡漠了,而李后主的词表达非常精炼,因此李后主写“落花”更好。 C . 老杜在唐诗是革命,因他打破历来酝酿的传统,他表现的不仅是韵,还是力。“近有平阴信,通怜舍弟存,”真有热、有力,字有字法,句有句法,无人能比。 D . 好诗是复杂的统一,矛盾的调和。这就犹如只是单独的咸、酸,绝不好吃一样。老杜诗虽没光明、愉快,但有热、有力,绝不会令人走消极悲观之路。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够符合材料一结论的一项是(   )
      A .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B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 . 欲与相守难相望,分隔两地愁断肠。 D .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4. (4) 有的人认为叶嘉莹与顾随在诗词这一层面对《红楼梦》的看法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相同的论证手法。
  • 2. (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精灵

    [美]纳博科夫①

    ①墨水瓶投下一个抖动的圆形影子,我正在专心致志地描画它的轮廓,远处的一间屋里时钟在打点,我呢,又是一个精神恍惚、老像做梦一般的人,还以为是有人在敲门,先是轻轻地敲,接着敲得越来越响。来人敲了十二下,停下来等候。

    ②“是的,我在家,请进……”

    ③门把手怯生生地转动一下,满身流汁的蜡烛斜了一下烛光,来人往旁边一闪,站在了长方形的阴影之外,只见他弯腰弓背,灰衣上披着星夜的霜尘。

    ④我认得这张脸一一认识他已经好久好久了啊!

    ⑤他的右眼仍然隐在阴影里,左眼怯生生地偷偷瞅我,眼晴拉长了,隐隐发绿。眼珠子像一块铁锈在忽闪……两鬓灰白,如青苔丛生,银眉很淡,不注意看几乎看不出来,没有胡须,嘴周围的皱纹显得很可笑——这一切像是和我的记忆开玩笑,让我隐隐恼火。

    ⑥我站起来,他上前一步。

    ⑦他的破旧上衣显得太小,好像穿得不大对一一衣襟错了位。他手里握着一项帽子一一不能叫帽子,是一个松松垮垮的深色包袱,根本没有帽子的样儿……

    ⑧我含糊不清地咕哝了一句欢迎的话,握了握他轻飘飘、冷冰冰的手,拍拍一只破旧的扶手椅的椅背。他在椅子上悬悬地坐下来,然后急匆匆地说起来,

    ⑨“街上乱得可怕,所以我就躲进来了,不请自来,来看看你。你认出我了吗?你我二人过去常在一起玩,追逐打闹,一玩就是好几天,如今故地重游。你难道要说全忘了?”

    ⑩他的声音实实在在地迷惑了我。我觉得头晕目眩一一依稀记起了当年的快乐,无穷的、无可替代的快乐,至今蒙绕心头……

    ⑪不,这不可能:我是一个人来的……怕是什么精神迷乱症,说犯就犯了吧,然而我身旁的的确确坐着个人,瘦得不像个真实的人,穿着带长稳的德国短靴,声如铜岭,闪动着金黄色和碧绿色,好熟悉一一说出来的话如又如此简单,和真人一模一样……

    ⑫“好啦一一你记得的,对,我是从前的森林精灵,一个淘气鬼。如今我在这里,和大家一样,迫不得已逃亡啊。”

    ⑬他发出一声低沉的叹息,我又一次产生了幻觉,好像看到如波似浪的滚滚灵气,高大茂密的枝叶汹涌奔腾,明亮的桦树皮一闪一闪,伴着一种连绵不断的悦耳轰鸣……他朝我俯过身来,亲切地盯住我的眼晴,“还记得我们的森林吗?冷杉黑漆漆,桦树白茫茫?如今全被砍光了。说来痛心,令人难以忍受—一我亲眼看着我心爱的白桦树噼里啪啦地倒下,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把我赶进沼泽地里,我哭泣,我怒吼,像只麻崔一样狂叫着,飞快地逃走,去了邻近的一片松树林。”

    ⑭“我在松树林里伤心,止不住哭泣,我从小到大都不习惯松树林,再说,瞧瞧,这哪里还是松树林呀,只是一摊蓝瓦瓦的煤渣。还得再走些路。不知不觉到了一片树林——真是一片好林子,茂密,幽深,凉爽。然而不知为何,这林子和以前的林子不完全一样。想当年我经常从早玩到晚,猛烈地打呼哨,使劲地拍手,惊吓路人,你还记得你自己的事吧一一有一次你在森林里的一个昏暗的地方迷了路,我不停地把林中小路弄得错综复杂,让树干乱转,闪现在枝叶丛间。一整夜都在恶作剧。不过那时就是到处鬼混,开开玩笑,大家怎么写我都行。可如今我清醒了,因为我的新住处实在不好玩。白天黑夜周围都有奇怪的噼里啪啦响声。起初我以为是个精灵同伴,在这一带出没。我呼唤着,又听听回音,还是噼里啪啦声,还有轰隆隆声。不过不对啊,那不是我们精灵发出的声音。”

    ⑮“我久久流浪,穿过不同的树林,却找不到安宁,要么是死寂,荒凉,了无生趣,令人室息;要么是恐怖,令人不敢去想。最后我下定决心,变成一个乡巴佬,背个背包出发,永远离去。别了,俄罗斯!我梦想到一片能和睦相处的绿林,可什么都没找到,最后落脚在了这个陌生的、可怕的石头城,于是我变成了一个人,戴着浆过的硬领,穿着短靴,究全一副人样,甚至还学会了人的话语……”

    ⑯他陷入了沉默。眼晴像湿润的树叶一般闪闪发亮,胳膊交叉起来,蜡烛淹没在烛泪中。摇曳的烛光下,他梳向左边的几缕灰白的头发很奇怪地闪着微光。

    “我知道你也在苦苦寻找,”他的声音又幽幽传来,“不过你的寻找比起我的来,比起我狂风暴雨般的寻找来,不过是熟睡之人均匀的呼吸罢了,你不妨想想:我们部落里没有一个人留在俄罗斯。有一些像丝丝烟雾一般绕着圈飘走了,另一些流落到世界各地,家乡的河水变得忧伤,再没有欢快的手在河面上击溅月华,偶有没被收割的风信子,成了孤儿,默然无语,淡蓝色的古斯里琴也不再弹响,它曾为我的对手,轻盈的田野精灵服务,为他的歌声伴奏。那个头发蓬乱、热情友好的家居精吴,含着眼泪放弃了你那蒙羞受辱、又脏又乱的家,也放弃了枯萎的小树林,想当年那些小树林,明亮处楚楚动人,幽暗处又神秘莫测……

    ⑱“这就是当年的我们,当年的俄罗斯,曾是你的灵感,曾是你风月无边的美丽,曾是你青春永驻的魔力!如今我们全都走了,走了,被一个发了疯的检查员赶出家园,亡命天涯。

    ⑲“我的朋友,我不久就要死去,对我说点什么吧,告诉我你爱我,一个无家可归的孤魂,过来坐近点,把手给我……”

    ⑳蜡烛扑扑闪了几下,熄灭了。冰冷的手指摸摸我的手掌,那熟悉的忧郁笑声如钟震响,然后消失了。

    ㉑当我打开灯的时候,扶手椅上并没有人……没有人!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只有一股淡淡的香气,桦树的香气,温苔的香气,飘荡在屋子里……

    (有删改)

    【注】①纳博科夫(1899-1977),俄斋美籍作家,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塑造一个“木精灵”的形象,文章中间强调“我是一个人来的”,最后又说“没有人”,这就意味着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使故事具有魔幻色彩。 B . 文章开头交代了自己精神恍惚、老像做梦一般,使我遇见流浪的“木精灵”的情节显得合理。 C . 木精灵“两鬓灰白”“银眉”表现出的是一个老者的形象。面目全非的故人,却有着熟悉的声音,这让作者的记忆慢慢打开,记忆里充满快乐。 D . “仍然”“怯生生地”“偷偷瞅”“像一块铁锈”,这些词展现出长期流落他乡的人物胆怯、卑微、木讷的特点。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该作品借用章话故事的题材形式来叙事。“木精灵”的出现为文章增添了浪漫色彩,增强了小说的魔幻效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叙述了我在昏暗环境下描画一个墨水瓶,心理恍惚,接下来进入幻觉,倾听闯入家里的“木精灵”对他讲述的悲惨故事,给人一种真实感。 C . 第②段讲述了“木精灵”今昔不同的境遇,虚实相映,形成对比,强化了其被迫逃亡的无奈之情。 D . “我心爱”“我哭泣”“我怒吼”直接表达情感,表达对森林的热爱和森林被毁后的悲伤;“还记得我们的森林吗?”“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用反问的修辞,表达森林被毁后的无奈。
    3. (3) 请赏析小说划线语段的语言艺术特色。
    4. (4) 纳博科夫的作品既具有现代主义魔幻元素,也承袭了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文学的根基,请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分析本篇小说中的现实感、真实性。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騒”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魂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誉,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迹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般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蒿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我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袭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莓,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筋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如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协凄怛悼,诚欲救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

    (节选自《报任安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B .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C .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D .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谗谄,是谗毁和谄谀的意思,这里指说他人坏话以巴结奉承别人的人。 B . 《小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其中最突出的是描写战争和劳役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对战争劳役有怨愤发牢骚,因而坏乱了礼法。 C . 媒孽,原指酵母和酒曲,比喻借机诬罔构陷他人的错失,以致其成罪。 D . 国士,意思是一国之中被推崇敬仰的人物。司马迁认为,李陵历来积铸的品德,有国士的风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为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遭遇小人离间,身处困境。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恨引起的。 B . 司马迁与李陵,曾同在侍中曹这个部门任职,有一定的交情,同时司马迁也是出于公道而为李陵辩解。 C . 李陵带领的兵平不满五干,深入敌人军事要地,面对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 D . 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汉武帝庆贺。

      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汉武帝为此忧心忡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②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但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 4. (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筋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辛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③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 ,谁念曲寒坐鸣呃。

    【注】①元和初年,李贺被人以避讳他的父亲“晋肃”的名讳为理由,剥夺了考试资格,不久后写下了这前诗。②马周:据《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对待,后至长安当了中邮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马周替常何条陈二十余事,切中时弊,得到唐太宗赏识,拜为监察御史。③迷魂:指心情抑郁,行止彷徨。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采用主客对白的形式,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诗人作客饮酒自伤自哀:于是主人开导致辞,勉励客人:最后以客人回应作结。 B . “主父”句使用了主父偃入关后久不得任用、郁郁不得志的典故,客人以之自比,饱含无限心酸之情。 C . “马周”以下四句是主人看穿诗人引古自伤的心事,用马周一度受厄但终得重用的典故动慰诗人,古事对古事,话中有话,极尽循循善诱之意。 D . 本诗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往往避生就熟,如“零落栖迟”“幽寒坐鸣呃”“雄鸡一声”等,或语新,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诗情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李贺式的锦心绣口。
    2. (2) 本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都含有怀才不遇之愁。本诗的后四句与《将进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装,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 5. (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春江花月夜》中,写了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
    2. (2)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3. (3) 《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语用(20分)
  • 6. (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变,从引发消费诉求、获取信息,到形成购买决策和完成交易,当下和过去完全不同。特别是随着电商的       和消费者的代际变迁,许多新变化、新玩法出现了。一方面,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品牌的产生越来越快,试错和创新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新奇品牌        ;另一方面,消费者从未像现在这样拥有如此多的选择,消费者不再统一认同大众化的品牌,而是通过看点评或是社群推荐、权威人士试用,选择真正符合自己“调性”或需求的产品,有些甚至完全是为了        。消费者的搜索过程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反而充满了乐趣。同时,由于互联网对品牌的冲击,有人说在网上通过意见领袖创造价值效率更高,有人说对终端渠道特别是对稀缺渠道的把握变得更加重要,还有人说没有哪个品牌能真正拥有消费者,这些品牌不过是为下一个品牌暂时保管消费者的热情而已……诸如此类的变化还有很多。所以,品牌无法成为永远的护城河,甚至有一些老的品牌会成为        和包袱。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兴起    络绎不绝    独树一帜    擎拳 B . 兴盛    相继产生    标新立异    掣肘 C . 兴起    相继产生    标新立异    掣肘 D . 兴盛    络绎不绝    独树一帜    擎拳
    2. (2)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 . 牡丹、品钟、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C . 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 D . 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过不去。”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变,从形成购买决策、获取信息,到引发消费诉求和完成交易,当下和过去完全不同。 B . 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变,从引发消费诉求、获取信息,到形成购买决策和完成交易,当下和过去完全不同。 C .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变,从获取信息、引发消费诉求,到完成交易和形成购买决策,当下和过去完全不同。 D .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变,从获取信息、引发消费诉求,到形成购买决策和完成交易,当下和过去完全不同。
  • 7. (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小说中只写普遍性或典型性人物等同于偏执和盲从。因为那样的话,我们只看到人的相似之处,而非其独特之所在。好的小说是普遍性与个性化的复杂统一。只是通过一个人物去描述一种类型,如果成功的话,就意味着①是失败的;如果作家有意去塑造某些类型的群体而非个体,那么这个作家很大可能是想②,如马克·赫尔普林在《施罗伊德施皮策》中把对一种类型的群体的嘲讽夸张到了极致。

    这并不是说,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需“圆润”,③也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查尔斯·秋更斯的小说中充满了很多扁平人物,但他用细节把这些人物也写得活灵活现。

  • 8. (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逻辑推断。
    1. (1) 请根据已知的四条信息,推断哪一个同学的身份是正确的?(   )

      四个同学分别姓张、李、高、陈,他们每人各任一个职务,四个职位是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和劳动委员。已知:

      ①体育委员下围棋很厉害,班长与姓李的同学都不是他的对手。

      ②班长主持班会的时候,学习委员和姓张的同学都举手提了些建议。

      ③学习委员分别给班长和姓李的同学辅导过功课。

      ④体育委员参加篮球赛时,班长和姓高的同学一起为他助威。

      A . 张同学是学习委员 B . 李同学是体育委员 C . 高同学是劳动委员 D . 陈同学是班长
    2. (2)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对于高中生来说,要想提高成绩,需要做大量的习题。因为只有刷题才能提高解题能力。提高解题能力需要有大量的做题经验,有了做题经验,就一定会对题目有全面的理解,进而就会提高做题正确率。

      ①不是刷题了就会提高解题能力。

四、写作(60分)
  • 9. (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人民日报》2017年1月23日)

    “为官一任,遗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消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作为当代青年,看了以上材料,你对“扶贫”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主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