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30 浏览次数:4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满分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所谓“空间站”是指运行在外层空间的人造设施,当前主要应用于技术实验、天文观测与对地观测等。它不仅催生了“遥科学”,而且成为艺术创意的重要来源。以空间站为题材的科幻电影至迟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它们既蕴含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雄心壮志,又表现了编导从艺术角度对于宇航事业的展望与开拓,同时还包含了对人性、人情和人伦等重要范畴的揭示与反思。

    空间站代表人类对于广袤宇宙的大胆探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依靠高科技相对摆脱了地球重力的束缚,创造了在失重等特殊条件下开展实验的可能性。当然,在开发空间站潜能的过程中,科技工作者仍然需要师法自然。美国电影《美国宇航员》试图告诉观众:空间站的建设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来自内华达州的矿工开始在一颗边远星球建造原始空间站。多年后,他们因为身体已经瘫痪和变形,无法再承受地球重力而无法返乡。两名矿工生下一名男孩后将他放在一套模拟地球重力的设备中培育,希望有朝一日能送他回家。星际贸易商柯蒂斯以交换用品和避难所为条件,同意将孩子带回地球。该片所展示的“历史"当然是出于虚构。不过,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将建造空间站视为人类能动性之显示的话,那么,身体因为在空间站长期生活而残障化则反映了人类的受动性。二者经常是并行发生、相互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如何对待重力。为了避免太空生活的消极影响,科技工作者致力于开发人造重力。对此,英美合拍片《2001太空漫游》已经予以表现。对于重力的超越、模拟与利用仅仅是空间站自然定位的一个侧面,但它集中说明了人类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又依靠对自由的追求将自身从自然界提升出来。与空间站相关的宇航科技便是这种关系最集中的体现。

    迄今为止,建造、运营和利用空间站的努力都不是以人类为整体、齐心协力进行的,而是以一定共同体(特别是国家)为依托。与此相适应,科幻电影有关想象打上了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烙印。建设空间站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始终是编导关注的对象。例如,冷战时期美、苏空间站题材的影片多以两国争霸作为背景。还需指出的是,与运送航天员及货物的宇宙飞船不同,空间站可能成为人类长期生活的区域,形成“小社会”或“宇航社区”等基层单位。某些科幻影片即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相关的矛盾冲突。例如,美国电影《阿丽塔》对26世纪的想象:相对于平民百姓所聚居的地表钢铁城而言,空间站成为上等人聚居的贵族区。在类似影片中,.高高在上"不仅具备物理学含义,而且拥有社会学之所指。

    在我国,以空间站为题材的科幻电影虽然不多,但像《流浪地球》这样的影片却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预计2024年,美国、俄罗斯等16国共建的国际空间站将退役。届时,我国永久性的.天和"空间站将成为唯一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这无疑将进一步提振民族自信心,激发艺术想象,很可能成为国产科幻电影取得突破的新契机。

    (摘编自黄鸣奋《世界科幻电影里的空间站想象》,《科普创作评论》2021年01期)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空间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主要应用于技术实验、天文观测与对地观测等。 B . 文中指出人类与自然规律的关系是与空间站相关的宇航科技的最集中体现。 C . 文中" 高高在上" ,意指空间站建造在外层空间 ,所以显示了社会贫富差距。 D . 天和空间站在未来的唯一存在很可能成为国产科幻电影取得突破的新契机。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第一段提出观点之后,第二、三段从空间站的自然定位来展开论述。 B . 文章第二段中,《美国宇航员》《2001太空漫游》等影片均涉及重力问题。 C . 文章以对比指出空间站与宇宙飞船的不同在于空间站可能为人类未来基层单位。 D . 文章第四段以"无疑""进一步"等非常肯定的词语强化观点,充满自豪感。
    3.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最晚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的以空间站为题材的科幻电影至今方兴未艾。 B . 若建空间站体现人类能动性,则因在空间站长期生活致残障化反映人类受动性。 C . 科幻电影中多有反映现实的内容是与空间站至今只以一定共同体为依托有关。 D . 描述“未来富人移民空间站,将地表当成生产基地”的电影可作为第三段论据。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分布于黄河中上游。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锈、凿等,打制石器仍占一定的数量,骨器相当精致。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细泥红陶上常彩绘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饲养猪、狗等家畜。一般认为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由于遗物中常有彩陶,所以曾被称为“彩陶文化”。

    (《辞海》第七版"仰韶文化"词条)

    材料二:

    2021年10月17日,河南省三门峡市会聚了全国众多考古专家,只为一件事—纪念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在仰韶文化发现之前,西方考古界一直认为中国没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对于发现的磨制石器等遗迹,都认为是周边少数民族的远古遗迹,并非中国主体族群的史前文化。而仰韶文化的发现,用大量的考古成果彻底纠正了上述偏见。从那之后,中国考古学开始了对自己文化来源的追溯研究。"北大教授张弛如是说。

    一百年来,一大批杰出的考古学者会聚仰韶文化研究。李济、梁思永、夏鼐等都曾参与其中,扎根田野,著文立说,让中国考古薪火相传,英才辈出。

    一百年来,仰韶遗址的发掘研究手段在不断变化着:从最初的手铲挖掘,到三维激光扫描仪、航空遥感等高科技的.全副武装";从考古学的.单打独斗",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深度融合的.协同作战";从单纯的器物发掘,到连空气也要化验分析的精细化提取……

    而今,仰韶文化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它有多个其他考古学文化无法企及的.最":持续时间最长,达2000年;影响范围最广,涉及十个省区;文化谱系最完整,几乎没有缺环……正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仁湘所说:.仰韶是很辉煌的时代,它的意义是完成了华夏文化的认同,影响到周边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甚至良渚文化。仰韶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根和魂。"

    如果说中华文明起源像满天星斗,仰韶就是那颗最亮的星;如果说中华文明起源像重瓣花朵,仰韶就是那正中间的花心。

    (摘编自通讯《仰韶文化:满天星斗中最亮的那颗》,《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8日)

    材料三:

    仰韶彩陶文饰大致可以分为象生纹饰和几何纹饰两种。象生纹饰主要有动物纹饰、植物纹饰以及少量的人物纹饰。对出土的仰韶彩陶的观察可以看出,当时的陶工对植物形纹饰做了一定的艺术加工,纹理优美,线条简洁流畅,装饰效果强烈。几何纹饰是其较为常见的。例如,漩涡纹尖底瓶(图一)结构复杂,是一件同时具有完美造型、实用意义以及艺术价值的彩陶文物。这件作品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

    目前,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仰韶彩陶文化蕴含大量设计元素,可供设计师选用和创新。如图二为带有仰韶彩陶纹饰的包装袋和手包设计示例。该设计图案选自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辨识度较高的植物纹、人面纹、鹤鱼石斧图以及鱼纹。在包装袋设计中,黑色的仰韶彩陶纹饰搭配土黄色的底色,同时点缓简体中文和英语单词,将远古史前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

    (摘编自张璐、蒋鑫《仰韶彩陶文化元素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 (1) 下列对“仰韶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仰韶文化以其首次发现地而得名,由碳—14法测定距今约7000—5000年。 B . 仰韶文化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的第一页,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C .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其彩陶文饰纹理优美,线条简畅,富有装饰效果。 D . 仰韶文化是中国生命力最强的考古学文化,或谓华夏文化认同于此完成。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指出了仰韶彩陶文饰有着不同类型,材料三还将其纹饰大致分为两类。 B . 材料二在详述仰韶文化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对西方考古界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C . 材料三以实例将仰韶彩陶纹饰和现代包装设计相结合,可为设计师提供新素材与新思路。 D . 在对仰韶文化的介绍上,材料一比材料二更注重整体,更全面;而材料三重视应用研究。
    3. (3) 同为实用类文本 ,三则材料的语言特色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冰雕连①

    风停雪住,曙光再次降临在北朝鲜的长津湖。

    苍白无力的日头慢慢升起到群山上以后,里兹伯格的部队开始往黄草岭1081高地运动。高地上静悄悄的,寒冷的阳光洒在雪原上,视野之中是一片阴森森的银白。没有枪声,没有喊声,也没有黄蜂般飞舞的手榴弹弹雨,大地上一片安详。

    里兹伯格团长有点莫名其妙,因为这种安详过于反常,中国人的无声无息也叫他摸不着头脑。以基本的常识而言,中国人不可能不向1081高地这个最后的关隘派出阻击部队,他心里想也许有不同寻常的事情要发生。里兹伯格命令他的陆战队员加倍小心,占领山头上的阵地。

    美国人终于小心翼翼爬上了山头,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一个挨着一个趴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有百十号人,都据枪而待,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队将要经过的地方。这些中国人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

    阵地上的中国人好像都睡着了,听任美国人来到身旁而无动于衷,他们就那样趴卧着,每个人的武器都已冻结在自己的手中,而每个人脸上又是那样神态安详。里兹伯格听到陆战队的报告以后也爬上了1081高地,他为同一幕景象所震撼。这就是与他们鏖战了二十多天的中国军队,就是层层包围着他们、一波又一波不断向他们进攻的中国人,就是这些人,他们宁愿冻死也决不放弃自己的阵地。这是些什么人啊?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们为什么如此顽强,为什么具备着这样非同寻常的意志力?里兹伯格摇了摇头,虽然他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人,但是他知道他们都是些无畏的勇士,是真正的军人。

    里兹伯格微微并拢的手指在钢盔的边沿上碰了碰,对着静静趴卧在阵地上的中国人行了个庄重的军礼—美国海军陆战部队的军礼。

    里兹伯格对他的陆战队员们说:“让他们待在这里吧,不要打扰他们。”

    陆战队排起了长长的队列,他们一路路一队队从1081高地的下面通过,每个人都把并拢的手指放在钢盔或是兜头大衣的帽檐上,向沉睡在山头上的中国人,向他们的对手致意。

    吴铁锤一路紧赶,夕阳西下时赶到了黄草岭1081高地。

    他没有想到这个高地是他这支部队最后的归宿,也没有想到竟然会以这种方式来跟自己的老搭档欧阳云逸告别。

    百十号冻僵的人都从堑壕里抬了出来,抬到了平缓的坡地上。他们的身体弯曲着,保持着据枪射击的姿势,弯也弯不平,扳也扳不直,枪支抱在他们的怀中,冻结在他们的手上,拽也拽不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凝结着寒霜,头发和眉毛胡子上密布着晶莹细小的冰粒,在夕阳昏黄余晖的照射下晶莹剔透。

    吴铁锤看到了欧阳云逸,他好像完全睡着了,闭着眼睛,睡得很踏实、很安详。他的手上戴着蓝色的毛线手套,肩膀上背着他的帆布挎包,他的眼镜片冻裂了,眼镜架掉落在胸口上。吴铁锤把他的眼镜拿起来,解开欧阳云逸的挎包,用毛巾将冻裂的镜片擦了又擦,然后重新把它戴在了欧阳云逸的鼻梁上面。

    吴铁锤看着面前睡熟的欧阳云逸,他还从来没有这样仔细看过他。白天黑天,晴天雨天,不论酷暑还是严寒,他跟这个人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多少年了?好像还是抗战的时候,在苏北,在他的老家吴家集,这个人带着他参加了新四军的抗日支队,他们一起打鬼子,打走了日本鬼子,他们从苏北北上鲁南打国民党,他们打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岗战役、准海战役等许许多多的大仗,然后过长江,打上海。最后跨过鸭绿江来到这个冰天雪地的朝鲜半岛打美国鬼子陆战1师。这么多年了,他从没有想到过会同这个人分开,哪怕是在这个长津湖畔最残酷、最恶劣的环境中,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可是现在,这个他非常熟悉和非常敬重的人却在极度的严寒之中彻底睡了过去,他睡在自己的阵地上,没有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吴铁锤知道这个人再也不会醒来了。

    [注]①摘自王筠长篇小说《长津湖》,该书是第一部描写朝鲜战争中长津湖战役的文学作品。②里兹伯格,美军军官,真实人物。下文的我军指挥员吴铁锤与欧阳云逸为虚构人物。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引出了下文里兹伯格的猜测。 B . 在面对冰雕连之时,小说对里兹伯格与吴铁锤都进行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 C . 最后一段吴铁锤回忆他和欧阳云逸从抗战到解放战争经历过的历次战役,拓展了小说时空。 D . 小说通过写冰雕连在冻死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战斗姿态,表现了我志愿军坚不可摧的意志。
    2. (2) 小说从中美两国军人的视角对冰雕连进行了描写,二者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有人评论《长津湖》"以非虚构式的客观性完成极富现场感的历史真实",请据节选部分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满分 34 分)
  • 4. 文言文阅读

    (萧)懿字元达,少有令誉。解褐齐安南邵陵王行参军,袭爵临湘县侯。迁太子洗马。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入为中书侍郎。永明季,授持节、都督梁、南、北泰、沙四州诸军事。是岁,魏人入汉中,遂围南郑。懿随机拒击,伤杀甚多,乃解围遁去。懿又遣氏帅杨元秀攻魏历城、皋兰、骆谷等六戍,克之。魏人震惧,边境遂宁。进号征虏将军,增封三百户。入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吏部郎。

    永元二年,裴叔业据豫州反,授持节、征虏将军,历阳太守,讨叔业。叔业惧,降于魏。既而平西将军崔慧景入寇京邑,奉江夏王宝玄围台城。齐室大乱,诏征懿。懿时方食,投箸而起,率锐卒三千人援城。慧景遣其子觉来拒,懿奔击,大破之,觉单骑走。乘胜而进,慧景众溃,追斩之。授侍中、尚书右仆射,未拜。

    仍迁尚书令、都督征讨水陆诸军事,持节、将军如故,增邑二千五百户。时东昏肆虐茹法珍等执政宿臣旧将并见诛夷懿既立元勋独居朝右深为法珍等所惮乃说东昏曰:“懿将行隆昌故事 , 陛下命在器刻。”

    东昏信之,将加酷害,而懿所亲知之,密具舟江渚,劝令西奔。懿曰:古皆有死,岂有叛走尚书令耶?"遂遇祸。中兴元年,追赠侍中、中书监、司徒。宣德太后临朝,改赠太傅。天监元年,追崇丞相,封长沙郡王,谥号宣武。

    (选自《梁书》卷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东昏,即东昏侯萧宝卷,南齐皇帝。②隆昌故事,指隆昌年间郁林王被废事件。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东昏肆虐茹法珍等执政/宿臣旧将/并见诛夷/懿既立元勋/独居朝右/深为法珍等所惮/ B . 时东昏肆虐/茹法珍等执政/宿臣旧将/并见诛夷/懿既立/元勋独居朝右/深为法珍等所惮/ C . 时东昏肆虐茹法珍等执政/宿臣旧将/并见诛夷/懿既立/元勋独居朝右/深为法珍等所惮/ D . 时东昏肆虐/茹法珍等执政/宿臣旧将/并见诛夷/懿既立元勋/独居朝右/深为法珍等所惮/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解褐:脱去平民所穿的粗布衣服,易上官服,指人仕担任官职。 B . 领:兼任职务,文中“领历阳太守”指萧懿兼任较高级的职务。 C . 暑:亦称作“日暑”“日规”,古代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一种仪器。 D . 谥号:古代帝王后妃、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懿少年时有很好的声誉。在南郑之战中,他随机应变,阻击魏军,迫使魏军解散了包围撤走。 B . 萧懿派遣氏人统帅杨元秀进攻并占领魏国的历城、皋兰、骆谷等六个成所,使边境得到了安宁。 C . 萧懿在平定崔慧景之乱时,率三千精锐奔袭把崔觉打得一人骑马逃走,之后追上并斩杀了崔觉。 D . 萧懿认为自古以来就有死节之事而没有尚书令叛逃。天监元年被追赠为丞相,封郡王,得美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出为晋陵太守,曾未期月,讼理人和,称为善政。

      ②而懿所亲知之,密具舟江渚,劝令西奔。

  • 5. 古代诗歌阅读

    侠客行

    南北朝庾信

    侠客重连镳,金鞍被桂条

    细尘部路起,惊花乱眼飘。

    酒醺人半醉,汗湿马全骄。

    归鞍畏日晚,争路上河桥。

    [注] ①桂条:古代名马。②鄣:通" 障" 。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一、二句写游侠的风采,他们好交友,喜欢乘马相连而行,名马身上披着金鞍。 B . 诗的五、六句写坐在马上的人含着醉意,浑身被汗水浸湿的马也像人一样带着骄态。 C . 诗的前六句描写了人马由近而远、疾驰而过的姿态和意气,近景和远景交接快速。 D . 诗的七、八句写侠客们在归途中并趋急驰、争上河桥情景,表现了他们好胜的品性。
    2. (2) 诗的第三、四句极受评论家赞誉 ,请从内容与手法角度简要赏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庄子《逍遥游》中,描写鲲鹏振翅奋飞的句子是“”。
    2. (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的句子是“”。
    3. (3) 冠是古代男子束发插簪使头发固定的器具 ,古诗词中很常见,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满分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文人向来爱竹,以“竹”为绘画题材是中国画所特有。一种设色,归为花鸟画;一种墨竹,是典型的文人画。墨竹的起源聚讼盈庭,           , 但从白居易《画竹歌》“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可知唐代画竹已成独立题材。唐名家萧悦工于画竹,一色而有雅趣。此“一色”或许是指青或绿,而非是墨竹的墨色,但至少画竹已有了抽象化的表现,是写意发展向工笔设色的过渡。

    在北宋,文同墨竹画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文同画竹,画风写实而不繁琐,枝、叶、节、竿皆似真竹;画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正反浓淡,           ;画竹节以勾描渲染而成;同时将书法的布局和抽象之美          其中,形神兼备,使墨竹完成了从工笔设色花鸟画向独立成系的飞跃。其追随者众多,元赵孟頫,明王级、夏袒,清石涛、郑板桥直至近现代的吴昌硕画墨竹皆受文同影响,           , ( ) 。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尚无定论       错落有致       交汇       一脉相承 B . 莫衷一是       鳞次栉比       交汇       薪火相传 C . 莫衷一是       错落有致       交融       一脉相承 D . 尚无定论       鳞次栉比       交融       薪火相传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此“一色”或许是指青或绿,而非是墨竹的墨色,但至少对画竹已有了抽象化的表现,是工笔设色向写意发展的过渡。 B . 此“一色”或许是指青或绿,而非是墨竹的墨色,但至少画竹对抽象化已有了表现,是写意发展向工笔设色的过渡。 C . 此“一色”或许是指青或绿,而非墨竹的墨色,但至少画竹对抽象化已有了表现,是工笔设色向写意发展的过渡。 D . 此“一色”或许是指青或绿,而非墨竹的墨色,但至少对画竹已有了抽象化的表现,是工笔设色向写意发展的过渡。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画坛由此形成“湖州竹派”,文同终为一代宗师 B . 文同终为一代宗师,“湖州竹派”在中国画坛由此形成 C . “湖州竹派”在中国画坛由此形成,文同终为一代宗师 D . 文同终为一代宗师,中国画坛由此形成“湖州竹派”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朝的女性挎包,应该是中古时代出现较早的一种生活时尚的代表。挎包的使用,解放了人的双手,减轻了负重压迫之感,使出行如同松弛走秀,迎合了女性追求美丽的心态,彰显了当时女性的风度气质,打破了贵族妇女繁文绣节的社交属性。

    存世文物中,唐代女性挎包形象更为普遍。有学者指出,唐代女性挎包或许与胡人影响有关。如盛唐鼓目鹰鼻胡俑(上图),身穿窄袖袍,从右肩至左肋斜挎一个半圆包。如果这个解读无误,那么挎包真是全面继承了北朝以来胡人的服饰风格,证明.包包"也与中古时期胡汉服装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包的主要使用者是女性,男性用包      ①     。中国古代男性       ②      :医生出诊携带药箱,学子出外带考箱,士兵野外携带物箱等等。如果说,挎包成了女性服饰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内化到女性心里,融入了她们的审美追求。那么,男性挎包则仅在特定环境下偶有使用,     ③   , 如北齐士兵斜背的挎包就是作为承载后勤事物的装备而使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第一段用特指问,第二段用正反问,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满分 60 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和“君子若兰”是儒家比喻君子美好品德的三种譬喻,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君子若玉”重于美好品德的外现,强调君子品德像玉一样熠熠闪光;“君子若水”重于美好品德的实践,强调君子像奔腾不息的流水一样普惠社会;“君子若兰”重于美好品德的养成与坚守,强调君子即使在因难环境中也要像兰花那样“独善其身”“不以无人而不芳”。

    如果把这三种譬喻进行不同的排序,可能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比如,有人把三者排序为“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认为美好品德养成之后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自己的美好品德在造福社会中光彩闪耀。

    那么,你对这三种譬喻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