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三上·怀宁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所谓“空间站”是指运行在外层空间的人造设施,当前主要应用于技术实验、天文观测与对地观测等。它不仅催生了“遥科学”,而且成为艺术创意的重要来源。以空间站为题材的科幻电影至迟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它们既蕴含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雄心壮志,又表现了编导从艺术角度对于宇航事业的展望与开拓,同时还包含了对人性、人情和人伦等重要范畴的揭示与反思。

    空间站代表人类对于广袤宇宙的大胆探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依靠高科技相对摆脱了地球重力的束缚,创造了在失重等特殊条件下开展实验的可能性。当然,在开发空间站潜能的过程中,科技工作者仍然需要师法自然。美国电影《美国宇航员》试图告诉观众:空间站的建设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来自内华达州的矿工开始在一颗边远星球建造原始空间站。多年后,他们因为身体已经瘫痪和变形,无法再承受地球重力而无法返乡。两名矿工生下一名男孩后将他放在一套模拟地球重力的设备中培育,希望有朝一日能送他回家。星际贸易商柯蒂斯以交换用品和避难所为条件,同意将孩子带回地球。该片所展示的“历史"当然是出于虚构。不过,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将建造空间站视为人类能动性之显示的话,那么,身体因为在空间站长期生活而残障化则反映了人类的受动性。二者经常是并行发生、相互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如何对待重力。为了避免太空生活的消极影响,科技工作者致力于开发人造重力。对此,英美合拍片《2001太空漫游》已经予以表现。对于重力的超越、模拟与利用仅仅是空间站自然定位的一个侧面,但它集中说明了人类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又依靠对自由的追求将自身从自然界提升出来。与空间站相关的宇航科技便是这种关系最集中的体现。

    迄今为止,建造、运营和利用空间站的努力都不是以人类为整体、齐心协力进行的,而是以一定共同体(特别是国家)为依托。与此相适应,科幻电影有关想象打上了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烙印。建设空间站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始终是编导关注的对象。例如,冷战时期美、苏空间站题材的影片多以两国争霸作为背景。还需指出的是,与运送航天员及货物的宇宙飞船不同,空间站可能成为人类长期生活的区域,形成“小社会”或“宇航社区”等基层单位。某些科幻影片即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相关的矛盾冲突。例如,美国电影《阿丽塔》对26世纪的想象:相对于平民百姓所聚居的地表钢铁城而言,空间站成为上等人聚居的贵族区。在类似影片中,.高高在上"不仅具备物理学含义,而且拥有社会学之所指。

    在我国,以空间站为题材的科幻电影虽然不多,但像《流浪地球》这样的影片却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预计2024年,美国、俄罗斯等16国共建的国际空间站将退役。届时,我国永久性的.天和"空间站将成为唯一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这无疑将进一步提振民族自信心,激发艺术想象,很可能成为国产科幻电影取得突破的新契机。

    (摘编自黄鸣奋《世界科幻电影里的空间站想象》,《科普创作评论》2021年01期)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空间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主要应用于技术实验、天文观测与对地观测等。 B . 文中指出人类与自然规律的关系是与空间站相关的宇航科技的最集中体现。 C . 文中" 高高在上" ,意指空间站建造在外层空间 ,所以显示了社会贫富差距。 D . 天和空间站在未来的唯一存在很可能成为国产科幻电影取得突破的新契机。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第一段提出观点之后,第二、三段从空间站的自然定位来展开论述。 B . 文章第二段中,《美国宇航员》《2001太空漫游》等影片均涉及重力问题。 C . 文章以对比指出空间站与宇宙飞船的不同在于空间站可能为人类未来基层单位。 D . 文章第四段以"无疑""进一步"等非常肯定的词语强化观点,充满自豪感。
    3.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最晚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的以空间站为题材的科幻电影至今方兴未艾。 B . 若建空间站体现人类能动性,则因在空间站长期生活致残障化反映人类受动性。 C . 科幻电影中多有反映现实的内容是与空间站至今只以一定共同体为依托有关。 D . 描述“未来富人移民空间站,将地表当成生产基地”的电影可作为第三段论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