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1高一上·安福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构,而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他的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 即“礼”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内外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异,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的,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唯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 年 11 月 12 日第 5 版,有删改)

    1. (1) 下列对“中华之‘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与其他动物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B .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人们努力修为成为君子,甚至成贤成圣,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内外双修。 C . 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生礼仪,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D . 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是: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礼才能拯救人的灵魂。
    2. (2) 下列不属于“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的一项是(   )
      A . 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 B . 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C . 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 D .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
    3. (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梁启超认为东西文化的关键区别是“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钱穆赞同梁启超的观点,认为礼治是东西文化的核心。 B . 礼可以区别文明与野蛮。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与 “非礼”的斗争。 C . 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异,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 D . 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宗教文化,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
  • 2. (2021高一上·安福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暮  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他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粝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儿子“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这一平常细节,把儿子对母亲的孝心刻画得淋漓尽致。 B . 小说运用暮色中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鼓声,烘托了母亲虽然已近暮年却仍然不屈服于现实的坚强品格,同时也使小说韵味无穷。 C . 母子二人衣着寒碜、饮食粗陋、工作繁重,而她却“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对比中批判了她的奢华腐朽。 D . 小说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文字也朴素平实、简约凝练,但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2. (2) 小说中多次写到路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3. (2021高一上·安福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百岁盛志勇:抚平患者灼热的伤痛

    1920年7月1日,盛志勇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医师家庭。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十年寒窗苦读后,年仅16岁的盛志勇从近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被国立上海医学院录取。

    1947年秋天,就职于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的盛志勇远赴美国深造。在异地他乡求学的日子里,他心无旁骛,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学习研究烧、创伤上。1948年,盛志勇修业期满,准备启程回国,他的美国导师却不让他走,三次问他:“你为什么非要回国,难道这里不好吗?凭你的本事,在这里前途无量!”每一次,盛志勇都是摇摇头。他心中放不下自己的祖国。那年冬天,中国的时局依然动荡。但此时的盛志勇,归心似箭。他直奔旧金山,买到了回国的船票。可就在他所乘的“总统号”客轮即将启程时,美国西海岸爆发了工人大罢工,所有船只停驶。无奈,他只好在码头边的小旅馆住下来,并跑到航运调度处恳求道:“只要船运一开通,我就要回中国!哪怕是搭乘一只小船。”终于,航路恢复了,他买到了船票。这是1948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盛志勇乘坐一条小船,从大西洋彼岸驶向他魂牵梦绕的祖国。家人对他说:“你不该这个时候回来。”盛志勇却说,生于斯时,立于斯土。

    1950年,上海医学院派出一支医疗队奔赴鸭绿江畔,支援抗美援朝前线。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的经历,对盛志勇一生影响甚大,促使他改变了人生轨迹,从此开始了延续一生的战争创伤、烧伤研究与治疗的军事医学生涯。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盛志勇参加过的紧急医疗救援还有很多。为了紧急救援,那种只能容纳五六人的小飞机,盛志勇不知坐过多少次。为了救治事故中炸伤、跌伤的工人,盛志勇深夜乘车前往开山修路的工地,车辆险些掉下悬崖。

    1952年,盛志勇被点将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并被推荐出任实验外科系副主任,负责实验外科的业务工作。实验外科系是野战外科研究所的前身,初组建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没有充足的人员、设备,更没有经验,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要从头开始。盛志勇亲自设计,筹划改建外科实验室,并建成了动物实验室,总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创建创伤外科中心,对盛志勇来说,又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一切要从零开始。盛志勇决心很大,他从招揽人才开始,在他的倡导下,304医院创建了全军第一家创伤外科研究室和北京市第一家无菌动物实验室,不久,又组建了全军第一家重症监护科。

    盛志勇工作极为敬业,业余还喜欢摄影,爱好书法,把生活和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不仅自己张弛有度,盛志勇也非常体恤同事,每当有同事感到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的时候,盛志勇总是适时出现,给他们抚慰打气。柴家科记得,在他担任科室主任时,盛志勇曾对他说:“再有力的发条也有疲惫的时候,要学会调整节奏,劳逸结合。”这些言语,充满温情,令柴家科深受感动,至今难以忘怀。

    2019年,盛志勇99岁寿诞时,付小兵曾作诗一首:“学界是榜魁,仪品受人赞,八十载悬壶济生,救命于危难。长路行艰难,夫妇总相伴,双百人生知几多,盛老是模范。”这首打油祝寿诗表达了后辈学子对于恩师的敬意、感谢和深情祝福。因为有了盛志勇的感召,后辈们在从医之路上信心十足。从盛志勇到柴家科再到申传安,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医学工作者的前赴后继,我们的医学事业日新月异。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8月24日)

    相关链接

    ①大面积深度烧伤的病人,痊愈后的皮肤容易遗留色泽的改变。整形植皮技术再高明,也难以使得所植皮片的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的色泽完全一致。盛志勇认为,现代烧伤治疗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保住生命,而应该最大限度的恢复病患的身体机能以及外貌,解除精神上的负担,使他们达到生活自理,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还要走向社会,为社会所接受,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新华网2017年4月3日)

    ②如今,面对迅猛发展的世界科学技术的挑战,盛志勇把为国家培养人才作为自己后半生的最大心愿。他常说,要赢得21世纪中国医学的大发展,使中国的烧伤医学事业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后来者。

    为了年轻一代的茁壮成长,盛志勇教授呕心沥血,一丝不苟。他已经是92岁高龄的老人,每天坐在办公室用他那架英文打字机,逐字逐句为他的学生修改文章,有的文章他要修改3遍以上,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

    (中国工程院网站2012年5月11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盛志勇出生在医师家庭,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后来自己踏上医学之路,这说明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个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B . 盛志勇不怕危险,多次参加紧急医疗救援。这些经历改变了他,让他延续了战争创伤、烧伤研究与治疗的军事医学生涯。 C . 盛志勇善于调节工作和生活,他认为应该劳逸结合,在工作之外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和疲惫。 D . 盛志勇重视人才培养,这是科研之外又一大贡献,只有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盛志勇年轻有为,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受美国导师的重视,前途无量,这样的成功源自他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学习。 B . 盛志勇热爱祖国,面对导师的挽留,时局的动荡,甚至是美国工人的罢工,船只停驶,都无法阻止他踏上归国之路。 C . 盛志勇勇于开拓,他带领大家开创了军队医学很多第一,如建立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外科研究室和重症监护科等。 D . 盛志勇德艺双馨,他认为不仅要治疗病患,更要恢复患者身体,解除精神负担,使他们自食其力,为社会所接受。
    3. (3) 付小兵评价盛志勇:“学界是榜魁,仪品受人赞”,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 (2021高一上·安福月考) 文言文阅读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骜子曰武,武子曰恬,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四年,武攻楚,虏楚王。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亲近蒙毅,位至上卿。

    始皇欲游天下,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始皇至沙丘 , 赵高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

    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胡亥不听

    二世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B . 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C . 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D . 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 拜,是一种表恭敬的礼节,而在文中指授给官职。 B . 匈奴的最高首领是单于,而古代鲜卑、回纥、蒙古等族的最高统治者叫作可汗。 C . 崩指我国古代帝王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D . 卿是指古代高级长官或对人的尊称。因蒙毅官居上卿,故此处以“卿”来代指他。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蒙恬家世显赫,官高位显。他的祖父从齐到秦去侍奉秦昭王,做了上卿,蒙恬父子为秦统一天下攻城略地,家族深受秦始皇赏识信任。 B . 蒙恬统兵有方,战功卓著。蒙恬自担任秦将以来,破楚攻齐。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路向北驱逐戎狄,威震匈奴,备受尊宠。 C . 蒙恬忠心事主,不辞劳苦。蒙恬修筑从临洮到辽东的长城、修建自九原到甘泉的直道、挖掘护城壕沟、填塞山谷,十分艰辛。 D . 蒙恬坚守节义,不辱祖上。蒙恬身陷囹圄,自知必死无疑,但在足可反叛的情况下,却因知恩守义而作罢,最后吞药而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

      ②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

  • 5. (2021高一上·安福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西江月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其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B .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一声春晓”以动衬静写出空山春晨的寂静与空灵。 D .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 (2)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
    1.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上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2. (2) 《荀子·劝学》中“”,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 (3) 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 7. (2021高一上·安福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茶峒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的西北方是四川(重庆),西南是贵州,东及东北、东南则属于湖南,处在三省的交界点上。这里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路整洁风雅,吊脚楼____________________,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如诗如画。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____________________。《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连两岸的篾缆换成了脚拇指粗的钢索了。(              ),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读过沈从文的《边城》《湘西》《湘行散记》等著作,他一片深情地把湘西一带的民情风俗、老幼贵贱的爱憎哀乐,写得_________。沈从文的笔是彩笔,写出来的文章像画出来的画。画的是写意画,几笔就点出了韵味和神韵,轻妙而空灵。我想,是这块神奇的土地哺育了沈从文,使他________。有了沈从文,使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古色古香    明澈如镜    绚丽多姿    名声大噪 B . 古老沧桑    波光粼粼    千姿百态    声名鹊起 C . 古色古香    波光粼粼    绚丽多姿    声名鹊起 D . 古老沧桑    明澈如镜    千姿百态    名声大噪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B . 摆渡的还是个老人,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C . 老人还在那里摆渡,翠翠和黄狗也许是没有的 D . 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翠翠和黄狗也许是没有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了沈从文,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B . 沈从文使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C . 因为沈从文,才使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D . 沈从文因为使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所以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 8. (2021高一上·安福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发表在《营养进展》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与不吃蘑菇的人相比,①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调查了1966年至2020年间的17项癌症研究,分析了19500多名癌症患者。研究小组的发现表明,尽管香菇所含的氨基酸、麦角硫氨酸量高于白蘑菇、奶油蘑菇和波多贝罗蘑菇,但在日常饮食不管吃哪种蘑菇都能够降低患癌风险。蘑菇是麦角硫氨酸的最高膳食来源,而麦角硫氨酸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抗氧化剂和细胞保护剂。在体内补充抗氧化剂可能有助于防止氧化应激,从而②         

    不过研究人员称,虽然该发现为蘑菇的抗癌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但是也要注意饮食中的多样性,多摄入水果和蔬菜,任何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都可以预防某些癌症,③          , 一生中患癌症的风险就越低。

    1. (1)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1高一上·安福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淘宝购物配送、美团外卖点餐、高铁刷脸进站、网上挂号看病等成了我们生活的日常。然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却成了“数字时代的难民”。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中有将近两亿人从未接触过网络,购物难、出行难、看病难成为老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口结构越来越“老”,数字化形态越来越“新”,我们如何才能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呢?数字时代,如何让老人们优雅而有尊严地生活呢?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