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威海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02-27 浏览次数:6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1高一上·乳山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

    首先,在理念上,告别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理念。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一厢情愿地认为受众会无条件地接受传播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为此,需要尊重受众的接受期待,平等地与受众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盛气凌人的说教没有人愿意听,受众只会背你而去。所以,宣传工作就不能以“传者”为中心,而应充分尊重受者的权利和感受,提升传播的质量和水平,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植入到目标受众心中去。

    其次,在传播框架上亟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框架问题。如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需要修正。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这就需要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二是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中国文化之间的秩序问题。三者完全重合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求三者之间的最大“交集”,这是文化整合需要破解的课题。将三者有效地整合起来,获得“共识”之后,构建一个立体的传播框架,将三个维度的价值理念有效地运转起来。主流价值观传播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非主流价值观传播处在中间层,文化传播应该是金字塔的基座。三个层面的传播是上下贯通的尤其是主流价值观不是孤悬在金字塔的顶部,它应从非主流价值观和中国的文化基座中汲取最大共识,获得丰厚的民意支持和文化地气,这样才能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其三,创新传播方式。习近平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内容演绎,就是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之一。比如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设计者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复活了张择端笔下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生活,让原先静态的历史名画变成了生动的动态场景。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城市的祥和、热闹生活,智慧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兼容的理念。

    (摘自张涛甫《中国文化如何输出》,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90后”古风美食播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养蚕缥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子柒的视频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充满着浓郁的烟火味道和恬静的田园气息。

    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而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

    在北大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视频创新方式,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积极意义。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大众文化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提高跨文化传播效率,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关注的目光:“add 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澳洲票房成绩亮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渠道,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润物细无声”地日益凸显出文化对外传播的正面效果。

    业内人士指出,李子柒视频从专业性上看,视频作品质量较高,甚至不输成熟的工业化纪录片。视频中充满了数天及数季度的跟拍,大量延时拍摄则被运用于展现时节变化之美,此外还有滤镜调色、微距特写、中远景切换等技术运用。

    据抖音视频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在在海外有影响的文化视频作品质量都较高,“然而不足的是,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功夫、美食、服饰等具象和器物层面,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还较少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对外文化传播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故事里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所积累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如果这些故事得到外国读者的喜欢,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喜欢。

    “文化传播要了解受众需求,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张颐武说,“李子柒视频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说明了传播题材的吸引力。”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目前中国的文化传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文化传播理念有偏差、框架不清晰以及传播方式陈旧。 B . 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需要修正当下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 C . 设计者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生活动态化,更好地表达了和谐、兼容的理念。 D . 李子柒视频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顺应观众需求而选择了充满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
    2.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在中国文化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得益于国力的提升,也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不无关系。 B . 大众文化一般具有感性化的特点,便于让外界接受,能够让外国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C . 本文在充分肯定李子柒视频的同时,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 D . 尽管人们对李子柒视频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争论,这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中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院”。 B . 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林语堂,用英文写了《生活的艺术》一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 C . 京剧文化海外推广者孙萍说:“传播的目的在于接受,我们要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D . “add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请简要概括李子柒视频在全球走红的原因。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2022高三上·枣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往黄河

    吴子新

    1965年秋,我上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朗诵课文《黄河》:“我的名字叫黄河,流经千山和万谷,自从盘古开天地,什么世面没见过……”老师告诉我们:黄河,谓之母亲河,从历史中走来,一路奔涌,有缓有急,有高有低,有曲有直,全长5464公里。——这便是我初识黄河。那时,我默默给自己许下一个愿望:将来一定去看看黄河!

    后来,我走上教师岗位,教授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时,我向学生讲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源远流长,穿越辽阔的黄土高原,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她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她仿佛由天上流来,穿过朵朵白云,轻轻流向天外。其时的我,有一种期望,盼望有一天身临黄河边,目睹黄河粗犷、凝重的奔涌,给自己一次惊涛骇浪的视觉体验,去吮吸河水与泥沙的气息,感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威武雄壮。

    再后来,我和黄河多次相见。我无数次去北京,列车每每行经黄河大桥,我扶窗而望,心里总是想,什么时候一定前往黄河,看一看变化的黄河浪,喝一口真正的黄河水。

    今年6月下旬,安徽省组织部分党员前往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延安,开展“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党旗增辉”主题活动,我有幸前往陕西黄河壶口,在那里亲睹黄河的雄姿异彩。

    6月24日上午,我们乘坐大巴车从延安出发,一路南下170公里,前往壶口乡,专程游览黄河壶口瀑布的奇异壮观。

    大巴车过桥梁穿隧道,在山沟里穿行。不一会,车行黄土高坡之上,只见苍蓝的天穹下,黄土高坡七沟八梁,层峦叠嶂。透过飘渺的云雾,那沟沟峁峁好像黄土高坡强劲的肋骨,那曲曲折折的山路宛如大山放出来的闪电。一处处窑洞,用它那深邃的眼睛,洞察着黄土大地的沧桑变迁,见证着黄土高坡的深沉浑厚。车窗外,苹果之乡成片成片的苹果园郁郁葱葱,那些套着黄色纸袋的苹果压弯了每一根枝桠。根本见不到陕北黄土高坡上的“黄土”飞扬,每一处都是风景如画,说是陕北的好江南,没有一点言过其实。

    下午1点,我们到了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交汇处,西临陕西宜川县,东濒山西吉县,因状如茶壶之口而得此名,为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之水天上来”究竟是何种景观?未见其容,先闻其声。轰隆隆的水流声和撞击声此起彼伏,由远及近。这里的水,富有多变性,洒脱而自信,沸腾而狂放。眼前的黄河如巨龙扑入视野,带着豪情,展示自己的身躯和姿态。滔滔黄河奔腾至此,为两岸苍山所囿,不得不骤然紧缩身体,但前行的劲头更足,决心更大。

    离瀑布越近,河水轰鸣的声音越大,瀑布的景观越清晣。只见黄河水像一匹咆哮的野马腾空而起,带起的水珠肆意飞舞,升腾到我们头顶,如烟,如雾,如尘。一颗颗水滴溅向我们脸上,落在我们身上。面对如此壮景,我终于理解了黄河水在壶口处排山倒海的意境,听懂了黄河的语言,领悟出黄土地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和精神。

    站立黄河壶口瀑布栅栏旁,我已不再是一名看客,俨然是在接受一场洗礼。我想人,只有融入大自然,方知世事变化的真谛。此刻,我的心随黄河而动,随中华血脉而跳。我不由地挺直了腰杆,满心虔诚感,充满自豪感。我一边观赏瀑布奇观美景,一边握着相机频频按下快门抢拍瀑布奇观。

    下午3点半,我与黄河壶口瀑布默默作别。大巴车再次驶过黄河大桥,沿着黄河岸,爬上黄土高坡,原路返回。行至离延安市区还有50多公里的宝塔区高坡镇境内时,突然堵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只得下车等待。

    我们焦急地走上黄土高坡,走向一处窑洞。窑洞里走出一位老大爷,以为我们口渴,用朴素的陕北口音热情地请我们进屋喝水。当地村民向我们讲述了这位老大爷的故事:老大爷姓常,96岁,是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游击队员,战功赫赫;常大爷在党70年,担任过多年地方干部,膝下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得很幸福。

    虽然堵车达三个小时,但我们结识了黄土高坡的常大爷,听到了常大爷的故事,一点不后悔。

    我想,黄河以其“黄”而独步天下,黄色是她的底色,也是她的本色,正如我们的黄皮肤一样,永远不变。正是有着黄土地的支撑,黄河才激情万丈,绕山石而穿梭,遇陡崖而跳跃,即便是在平坦地段,也不失风度与气质。那一篇篇描写黄河的诗文,那一个个诉说黄土地的故事,如音符般在广袤的天空中激荡。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回忆三年级时的课文《黄河》和老师的讲解,表明自己对黄河的向往由来已久。 B . 作者写苹果之乡的累累硕果,既写出了当地的风景,也暗示了黄土高原的生活变化。 C . 作者介绍黄河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意在说明壶口瀑布成为世界最大黄色瀑布的原因。 D . 作者从一名“旁观者”变为“感受者”,身份的转换表现出自己受到了黄河精神的洗礼。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王之涣、李白描写黄河的相关诗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黄河悠久的历史,富有文化韵味。 B . 文章写壶口瀑布时,把黄河水比作一匹咆哮着腾空而起的野马,有声有形地绘出黄河在此处的磅礴气势。 C . 文章划线部分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节律感;“强劲”“深邃”用词精当,优美生动地写出黄土高坡的独特景观。 D . 文章以标题“向往黄河”统摄全篇,按“初识黄河-走近黄河-感受黄河”的思路行文,逐层推进,脉络清晰。
    3. (3) 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与常大爷的偶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有人说:“好的散文,其目的是宣传‘真善美’,是人和自然的调和。”请据此分析本文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1高一上·乳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 , 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橱,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幹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连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榷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 . 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寻:不久 B . 时虞允文当国               当国:执政,主持国事 C . 弃疾行愈力,不能夺          卒:士卒。 D . 辛弃疾善长短句             雅:一向,向来
    2. (2)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 .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B .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C .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D .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辛弃疾有远见卓识。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他的建议被采纳施行 B . 辛弃疾有主见,善斡旋。皇上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采买军马,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C . 辛弃疾决事果断。修建飞虎营时,需要瓦二十万。辛弃疾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 D . 辛弃疾重情义,有胆识。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却为他写祭文来吊唁。
    4.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余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任职) B . 烟涛微茫难求(信:如果)  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C . 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深林兮惊层颠(栗:使深林战栗) D . 时之枕席(觉:睡着)   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
    5.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②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1高一上·乳山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墓

    柴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释】①柴望:南宋诗人。②秦望山:山名,在浙江绍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以落日余晖的景象开篇,又以“自”“谁复”等语词抒发诗人强烈的情感。 B . “雨打乱花”、“鸟翻黄叶”景象,和“复道”、“宫墙”联用,形象鲜明,极具张力。 C . 诗人发出“莫向高台望”的感慨,意在表明自己对官场险恶仕途坎坷的深切感受。 D . 这首怀古诗写法上富于变化,或写景,或抒情,词语选用精当传神,感染力强。
    2. (2) 诗人为什么“伤心”“凄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理解性默写
    1. (1) 《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畅游之乐自作者笔下泉涌而出,其中表现仿佛离开尘世、飞升成仙的句子是“.”
    2. (2) 《劝学》中,“”两句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3. (3) 在《虞美人》中,“?.”两句,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达了词人亡国之君的浓重愁绪。
六、 语言文字运用题
  • 6. (2021高一上·乳山月考)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昌黎,称苏轼为苏东坡,分别是以官职、郡望、号来称 呼人。 B .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驱五毒以防疫祛病等习俗。 C .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上均有严格限 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D . 《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乡土中国》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 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 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 7. (2021高一上·乳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______的乡下人,他们______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不仅对物,同样对人。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   )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任何人相处的基本办法。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急速____________中,我们在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_________。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土头土脑  才  变迁  流弊 B . 与世无争  也  变迁  弊病 C . 土头土脑  也  变化  流弊 D . 与世无争  才  变化  弊病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孔子将其归结到“心安”两字,他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行为,因人而异的答复了他的学生。 B . 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 C . 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归结到“心安”两字,列举具体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D . 孔子将其归结到“心安”两字,他列举具体行为,而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因人而异的答复了他的学生。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产生的亲密的感觉,不仅对物,同样对人。 B .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不仅对人,同样对物。 C .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产生的亲密的感觉,不仅对人,同样对物。 D .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不仅对物、同样对人。
  • 8. (2021高一上·乳山月考) 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甲骨文    金文     战国文字      篆文    隶书     楷书

    回:象形字,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

    例句:

    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④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1. (1) 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只填写序号)。
    2. (2) 请根据上述例句中“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

      ①用本义: ②用引申义

  • 9. (2021高一上·乳山月考) 语文课上,学习荀子的《劝学》,老师讲到“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时,对大家说:“这是讲学习的作用,倒也罢了,如果在人的培养上也这么做的话,那就可怕了!”这位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请你代他说出来。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150字左右。
七、作文
  • 10. (2021高一上·乳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杜甫把李白作为自己追寻的偶像——“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为李白写了十几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他的推崇,同时也努力汲取李白的优点来丰富自己,于是他的诗在沉郁中添加了豪放,于悲怆中又展现了辽阔。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悲恸,世界哀思,长沙市花店一时告罄。人们说,他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偶像。

    偶像,本义是指用土木等雕塑的神像。后来,人也可以成为偶像。那些被树立起来的偶像身上,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和追求。《人民日报》评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向往。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你对“追寻偶像”有何看法?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