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 | 出处 |
“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 《礼记·礼运》 |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固国,本乱则国危。” | 《管子·霸言》 |
“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学而》 |
《乾隆帝写字像轴》
时期 | 特点 |
1949-1957年 | 相对自由到规范和限制 |
1958-1976年 | “大出大进”;逐渐严禁 |
1977-1985年 | 日趋活跃;渠道日益多样化 |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才流动激荡的时期:在这古今变革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政治空隙,这为人才自由流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天人关系问题上逐渐实现了从“重人”到“重天”的转变,逐步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处事原则;由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宗法制的动摇,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削弱,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人格的独立,特别是“士”的解放;“士”四处奔走,在流动中,除少数人是追求某种理想外,多数则企求步入仕途;各国征伐不止,人才便受到普遍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不仅表现在国别之间的横向流动,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才由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转变的纵向流动。
——摘编自娄金香、李亚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论述》
材料二:民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有似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但又不同于春秋战国。相同的是国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同的是国外还有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处于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士”族,有着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所想,无不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很少关注个人的名利得失。他们有着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只要是能强国富民的,他们都全力以赴。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接受和探索新的文化。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又有帝国主义压迫,所以涌现了很多有识之士立志报国。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流动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教师在高校内部纵向的职称晋升和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横向流动;第二,教师在高校系统和社会上其他系统(主要是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流动。前一种情况可视为是系统内的流动,而后一种情况则是跨系统的流动。抗战爆发后,还出现了从北方向南方(西南)的区域流动。
——摘编自李强华《民国时期教育及人才的变迁》
材料一:社会治理的法制化是古代罗马的基本特征,古代罗马法作为“商品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是奴隶制法的颠峰之作。以下是罗马法的发展历程示意图:
——摘编自高仰光(罗马法探究)
材料二: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法制表(部分)
英国 |
《权利法案》 |
制约国王权利,人治走向法治,确立君主立宪制 |
法国 |
《人权宣言部》 |
反对专制等级制度,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
拿破仑《民法典》 |
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
|
《1875年宪法》 |
确立法国议会共和制 |
|
美国 |
《独立宣言》 |
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
《1787年美国宪法》 |
确立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
|
《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 |
克服危机,促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和发展 |
——摘编自王旖获《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探究
材料:当代美术作品中有许多反应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
依据材料,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为图片中的“油画中的重要会议”撰写一篇解说词。
(要求:任选其二,自拟标题,史实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掀起了一股俄语热。1951年设立俄语系科的高校共有34所,是新中国成立前近3倍。教育部在1953年7月停办大部分师范院校英语系的决定,
1954年4月规定高中外语课以俄语为主,俄语成了我国的第一外语。60年代,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开始走向正规。1964年成立了隶属于国务院的外语规划小组,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在外语教育中英语为主,英语教学逐步得到了恢复和重视。
1979年,教育部要求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要把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孟臻《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演变与发展》
材料:1958年7月随着美国远东海军陆战队进入戒备状态,台湾当局宣布进入“特别戒备状态”。毛泽东以此为契机,做出炮击金门的战略决策。8月23日下午五点半,中国人民解放军万炮齐发,金门炮战由此开始。9月30日美国希望台湾当局与大陆“峡而治”,使台湾成为美国用来威胁中国的“航空母舰”。蒋介石断然拒绝,与大陆方面默契地通过相互炮击的方式向全世界表明,两岸对峙是国共内战的延续。双方注重炮击策略与技巧,不断降低军事打击力度,从“停一周到停两周”再到“单打双不打”。炮击具有明确的政治性,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台时,进行了两次大打。除此以外,宣传和广播也是重要手段,两封《告台湾同胞书》给台湾官兵以强烈的思想和心理震撼,对降低双方敌对情绪、增加彼此认同、促进祖国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摘编自李尚清《金门炮战及其对台工作的策略启示》
材料一:能兼采当时汉学家、古文家长处,以补理学枯槁狭隘之病。其气象之阔大,色蕴之宏丰……涤生(曾国藩)之成就,不仅堪平大乱,足以震铄一时,即论学之平正通达,宽闳博实,有清二百余年,固亦少见其匹矣。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他(曾国藩)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积极有为的变革者,而是旧制度的重建者……强化了封建体制,宣扬了传统观念,严重阻碍了变革的演进和深化,堵塞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道路。
——茅家琦先生主编的《太平天国通史》
材料三: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佩服其治学为人和带兵做事。但他是个复杂的人,有着多种身份的人,是个很多方面都留下自己影响的人物。所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是中国封建专制阶段最后一尊政治偶像。
——摘自《1969年1月毛泽东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