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使臣往来 |
中日使臣往来 |
朝日使臣往来 |
||||
中国→朝鲜 |
朝鲜→中国 |
中国→日本 |
日本→中国 |
朝鲜→日本 |
日本→朝鲜 |
|
明代以前 |
208 |
882 |
4 |
68 |
14 |
24 |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
0.13 |
0.65 |
0.003 |
0.05 |
0.01 |
0.02 |
明代 |
161 |
1299 |
16 |
37 |
22 |
70 |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
0.6 |
4.6 |
0.06 |
0.13 |
0.08 |
0.25 |
第一节 | 在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的同时,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
第二节 | 实行没收汉奸财产筹措经费的政策 |
第三节 | 国防经济政策,建立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 |
第四节 | 建立银行,发行货币 |
第五节 | 开源节流,克服财政经济困难 |
第六节 | 实行鼓励私人投资、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
材料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电成了工业化国家重要的动力来源。电梯的出现可以使人们将楼层加高,由此建筑业快速发展,摩天大楼得以出现;有了电,有轨电车和地铁出现,带来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电自身具有正负极性,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让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由此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并引发传统产业的革命,如冶金业在没有电之前,人类只能生产金、银、铜、铁、锡和铅等少数金属,而且很难做到精纯。但是有了电之后,冶金业迎来新的发展,产生了其他金属和合金的制造。电还影响了各种电器的发明,改变了社会生活。
——摘编自吴军《文明之光》
材料二:18—19 世纪以来,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认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欧洲经济发展》等整理
材料一: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潮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法体系不断经历着艰难嬗变和逐步发展。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通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材料:下面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前三个单元编排和主要内容的初稿。现在要新增一课“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内容是“4—15世纪非洲出现的一系列国家,阿拉伯商人用印度、中国的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的玛雅、印加文明,在12—16世纪的鼎盛时期,这里的农业兴盛,培育了其他大陆没有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等,城市和交通建设比较完善”。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 6世纪)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的文明产生和特点)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落)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5—15世纪) 第1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2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印度、日本等国情况)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15—16世纪) 第1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和其他航路的开辟) 第2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人类第一次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的建立)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新增一课放入哪一单元作为第几课比较适合并阐述理由。(要求:明确说明新增一课作为第几单元的第几课;结合时间、内容和历史联系等方面综合阐述理由;观点正确,论述有据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