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第二次...

更新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3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小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礼记·祭统》载:“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谷梁传·桓公十四年》载:“天子亲耕,以共粢盛。”西汉桓宽《盐铁论·授时》载:“县官……故春亲耕以劝农。”据此推知(   )
    A . 祭祀传统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B . 历代君主实行重农抑商 C . 国家重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D . 农本理念影响政府行为
  • 2. (2024高一下·雅安开学考) 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家们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同时注重将佛、道修行体系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这说明理学(   )
    A . 兼具佛道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 B . 发展到阐释经书字句为主阶段 C . 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D . 整合了儒佛道三家的价值取向
  • 3.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在明代(   )
    (→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来

    中日使臣往来

    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

    朝鲜→中国

    中国→日本

    日本→中国

    朝鲜→日本

    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

    208

    882

    4

    68

    14

    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

    0.65

    0.003

    0.05

    0.01

    0.02

    明代

    161

    1299

    16

    37

    22

    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

    4.6

    0.06

    0.13

    0.08

    0.25

    A . 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 . 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 . 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 . 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 4. (2022高三上·乳山月考) 今天所称的洋务运动有过好多名目,可以说有名有字有号。洋务运动是一个反映时代的概念,它概括了近代历史一个阶段中所出现过的活动和事物,本无褒贬之义。相比之下,稍明新旧区分应该是(   )
    A . 同治中兴 B . 清末新政 C . 夷务运动 D . 同光新政
  • 5.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由此可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    )
    A . 鉴于政党政治受挫的现实 B . 说明其转向社会主义探索 C . 抛弃了资产阶级政治立场 D .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6.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下表节选自《抗日根据地经济史》部分目录。据此可知,当时根据地(   )

    第一节

    在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的同时,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第二节

    实行没收汉奸财产筹措经费的政策

    第三节

    国防经济政策,建立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

    第四节

    建立银行,发行货币

    第五节

    开源节流,克服财政经济困难

    第六节

    实行鼓励私人投资、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A . 实施多种措施促进经济的繁荣 B . 得到了多种政治势力援助 C . 致力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 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 7. (2022·朝阳一模) 1952年某农业生产合作社试行短期包工制,先逐步实行临时包工,即在某一件农事活动上,定出每亩地所需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标准,将全社土地分给各生产组按此标准完成。1953年实行季节包工制;1954年根据前两年包工取得的经验,进一步实行常年包工包产制,把全年每亩地的各项工作分别规定统一的标准,再按各生产组劳力、技术等情况,将全社土地分配给各生产组完成全年任务。这些举措意在(   )
    A . 开启全国土地改革运动的序幕 B . 促进农业高级合作社迅猛发展 C . 扩大农民个体生产经营自主权 D . 改变束缚农业生产力的旧体制
  • 8.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20世纪60年代初,在"浙江省城镇人口回乡下乡安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被精简人员回乡后的粮油供应问题、在返乡途中及回乡后有关经费的开支、各类用品的调配、回乡后的工作安排等作了明确规定。这些工作(    )
    A . 为有序调整经济提供了保障 B . 拖累了国民经济发展 C . 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劳动力 D . 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
  • 9.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
    A . 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 . 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 . 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 . 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10.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 . 契约理念的萌发 B . 世俗权力的加强 C . “民族情感”的缺乏 D . 新生产方式的孕育
  • 11.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受当地雨水稀少、缺乏木材资源的制约,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这里的“人们”指的是(   )
    A . 古西亚人 B . 古埃及人 C . 古希腊人 D . 古罗马人
  • 12. (2024高二下·新余开学考) 有学者指出,为了保护跨国贸易的经济活动,欧洲中世纪的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和负责处理商务纠纷,这些都就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这种现象有利于(   )
    A . 国际贸易不断发展 B . 民族国家意识逐步觉醒 C . 王权实力大大加强 D . 政府行政职能持续转变
  • 13.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16世纪,世界上第一家期货交易所在伦敦成立;17世纪,世界上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建立。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 . 荷兰已成为商业殖民帝国 C . 商品输出成为殖民的主要手段 D . 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 14. (2024高三下·湖南模拟) “有一种强大的光在全世界散播开来,特别是在英国和荷兰这两个自由国度……文学与知识必将空前地大步前进”;他们大多持世界主义的观念,他们谈论的只是全人类;他们都怀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大多把英国视为理想政府的典范。上述思想和现象产生于(   )
    A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 . 文艺复兴时期 C . 新航路开辟时期 D . 启蒙运动时期
  • 15.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泰纳在《艺术哲学》中这样评价文艺复兴运动:“感官的诱惑太强,幻象的波动太迅速……一有机会,平时聚集的浪潮便一涌而出,把一切由责任和法律组成的堤岸全部冲倒。”由此来看(   )
    A . 文艺复兴运动注重感性的表达 B . 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反对一切法律 C . 文艺复兴运动形成全社会浪潮 D . 文艺复兴对个人主义的过分推崇
  • 16.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杰克逊总统(1828—1836年在任)的拥护者、纽约州参议员威廉·马西曾说:“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战利品属于胜利者所有。”由此可知,威廉·马西(   )
    A . 强调官员选拔公平公正 B . 倾向于政党分肥制度 C . 要求建立廉洁高效政府 D . 反对美国的文官制度
  • 17.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一书中写道:“在一个重要的层面上,欧洲大陆以及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美国的工业化并不同于英国,即以私营企业推动工业化自发进展的前提条件,在欧洲大陆还不如英国那般有利。如我们所知,英国在经历了约200年的缓慢准备后,并不存在任何生产要素的真正短缺,实际上也没有阻止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其他国家,情况就不是这样。”这说明(   )
    A . 欧洲大陆国家工业化与政府干预关系密切 B . 英国工业化的实现完全是私营企业的推动 C . 欧洲大陆国家工业化缺乏基本的制度支撑 D . 英国工业化的实现是没有制度制约的结果
  • 18.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德国统一之前普鲁士时代,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文盲率仅5.52%.其它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政策使自由劳动力在数量上大量增加,而且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据此可知(    )
    A .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推动教育的发展 B .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扮演了重要角色 C . 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 D . 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劳动者素质提高
  • 19.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到:“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罢免。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另外一方面,如果用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那是最违背公社精神不过的。”由此可见,马克思
    A . 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 B . 赞扬了巴黎公社的英勇斗争精神 C . 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D . 指导了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
  • 20. (2024高一下·南京月考) 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
    A .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 .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 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 . 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3大题,共50分。其中21题24分,22题14分,23题12分。)
  • 21.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发展、合作、共赢是人类文明前行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电成了工业化国家重要的动力来源。电梯的出现可以使人们将楼层加高,由此建筑业快速发展,摩天大楼得以出现;有了电,有轨电车和地铁出现,带来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电自身具有正负极性,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让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由此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并引发传统产业的革命,如冶金业在没有电之前,人类只能生产金、银、铜、铁、锡和铅等少数金属,而且很难做到精纯。但是有了电之后,冶金业迎来新的发展,产生了其他金属和合金的制造。电还影响了各种电器的发明,改变了社会生活。

    ——摘编自吴军《文明之光》

    材料二:18—19 世纪以来,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认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欧洲经济发展》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电力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该时期生产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2.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概述 18—19 世纪欧洲“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主要表现。请指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
  • 22.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与调整反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潮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法体系不断经历着艰难嬗变和逐步发展。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通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23. (2022高三上·中山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前三个单元编排和主要内容的初稿。现在要新增一课“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内容是“4—15世纪非洲出现的一系列国家,阿拉伯商人用印度、中国的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的玛雅、印加文明,在12—16世纪的鼎盛时期,这里的农业兴盛,培育了其他大陆没有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等,城市和交通建设比较完善”。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 6世纪)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的文明产生和特点)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落)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5—15世纪)

    第1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2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印度、日本等国情况)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15—16世纪)

    第1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和其他航路的开辟)

    第2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人类第一次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的建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新增一课放入哪一单元作为第几课比较适合并阐述理由。(要求:明确说明新增一课作为第几单元的第几课;结合时间、内容和历史联系等方面综合阐述理由;观点正确,论述有据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