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 | 出处 |
“(首辅)大学士参与机务,俨然以相位自居,一切朝政归其调度。” | 《明史·职官制》 |
皇帝批答奏折,“阁臣不得与闻;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日可,乃下”。 | 《内阁小志》 |
凡以“廷寄”发出的谕旨,“不交内阁传抄,由军机处直接加封传送”。 | 《东华录》卷26 |
年份 | 英国 | 日本 |
1894 | 69.49 | 6.26 |
1900 | 62.99 | 11.20 |
1905 | 55.71 | 14.04 |
1910 | 50.89 | 16.14 |
1914 | 48.31 | 20.39 |
这个城市太大,太复杂,人口密度太高,以至于无法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日本人控制苏州河以北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块公共租界地盘。 此外,公共租界北面是闸北和真如……与外国人居住区隔黄浦江相望。 |
文明的动力中国人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
——摘自姜义华《文明的自信》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摘编自王学减《法治之难:大清法治建设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