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戏衣(丝绸) | B.头盔(羽毛) | C.髯口(毛发) | D.刀枪把(竹木) |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容器 | 温度/K | 起始时物质的浓度/(mol·L−1) | 10分钟时物质的浓度/(mol·L−1) | |
c(A) | c(B) | c(C) | ||
甲 | 448 | 3 | 1 | 0.5 |
乙 | T1 | 3 | 1 | 0.4 |
丙 | 448 | 3 | 2 | a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已知:ⅰ.该实验条件下,SnCl2的氧化产物为SnCl , 的还原产物为Cr3+。
ⅱ.杂质不参加反应。
Ⅰ.将铁矿石粉碎,取m g铁矿石粉于烧杯中,加入浓盐酸,加热使其充分溶解;
Ⅱ.冷却后过滤、洗涤,将滤液和洗涤液转移到250 mL仪器a中定容;
Ⅲ.移取25 mL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4 mol·L−1盐酸,加热至接近沸腾,边摇动锥形瓶边缓慢滴加一定浓度的SnCl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停止滴加SnCl2溶液;
Ⅳ.冷却后加入50 mL蒸馏水和指示剂,用c mol·L−1 K2Cr2O7溶液滴定至终点;
Ⅴ.重复测定三次,消耗K2Cr2O7溶液的平均体积为VmL。
资料:Ⅰ.SCN−中S、C、N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2价、+4价、-3价。
Ⅱ.SCN−的性质类似卤素离子,能被氧化为黄色的(SCN)2 , (SCN)2可聚合为红色的(SCN)x。
Ⅲ.NO2可溶于浓硝酸。
向浓硝酸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立即变红是因为生成了(填化学式)。
实验二:
a.将实验一ⅲ中的气体通入Ba(OH)2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过滤、洗涤白色沉淀,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完全溶解,再滴加少量KMnO4溶液,不褪色。
c.另取少量实验一ⅲ中试管内的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①通过b证实了红棕色气体中不含SO2 , 证据是。
②a中,Ba(OH)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以增大OH− 浓度的目的是。
③由上述实验现象可知:SCN−转化的最终产物中一定有。
实验三:
①对比实验一和实验三可得结论:一定浓度的NO2。
②结合实验三,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解释实验一ⅱ和ⅲ中的现象:。
已知:H2S有剧毒;常温下溶解度为1∶2.6(体积)。
向pH≈8的含硫废水中加入适量Cu2+的溶液,产生黑色沉淀且溶液的pH降低。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溶液的pH降低的原因:。
向pH≈8的含硫废水中加入一定浓度的Na2SO3溶液,加酸将溶液调为pH=5,产生淡黄色沉淀。
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不同pH时,硫化物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本工艺选择控制体系的pH=5,不选择pH<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铝作阳极、石墨作阴极,以直流电电解含一定浓度Na2SO4的pH≈8的含硫废水。阳极产生微小气泡,随后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浑浊,阳极附近生成的胶体吸附淡黄色浑浊。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述产生淡黄色浑浊的可能原因:(1种即可)。
②阴极产生的气泡把污水中的悬浮物(含阳极扩散的胶体)带到水面形成浮渣层,结合电极反应式解释胶体和浮渣层的形成过程:。
已知:金属离子沉淀的pH:
|
Fe3+ |
Fe2+ |
Mg2+ |
Mn2+ |
Co2+ |
开始沉淀时 |
1.5 |
6.3 |
8.9 |
8.2 |
7.4 |
完全沉淀时 |
2.8 |
8.3 |
10.9 |
10.2 |
9.4 |
a.若矿石粉中存在少量FeO,经上述流程也可制得纯度相同的CoC2O4
b.向溶液3中加入氨水,作用仅是调节溶液的pH
c.流程中,仅通过调节溶液的pH无法将金属元素完全分离
已知:+RCl+HCl
已知:R1—C≡CH+
①试剂b的结构简式是。
②N→H的化学方程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