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4-29 浏览次数:67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二下·成都开学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世界范围来看,重要节日均起源于宗教活动。祖先崇拜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祀”就是祭祀祖先。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与祖先崇拜有关,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核心要素就暗示着,这一节日起源于稻作先民祭祀先祖神的宗教活动。

    同世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的产生也是先有语音后有汉字。音近义通,是我们先民造字遵循的一条重要编码规则:凡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古老的汉字,往往意义也是相近的;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的,往往采用同一表音符号。这也是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字的重要原因。

    “宗”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初义是指设有先祖牌位的房屋,后引申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就是宗庙,后来进一步引申为祖宗的意义。“琮”字非常古老,它左边的“王”实为“玉”,右边的“宗”则既表音又表义。“琮”是史前先民的一种玉质礼器,呈方柱形或长筒形,“古者……大丧用琮”(《酉阳杂俎·礼异》),表明玉琮是用来祭祀先祖神的,大量出土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玉琮也证明了这一点。

    与“琮”类似,“粽”中的“米”指稻米,“宗”也是既表音也表义,祖宗的指向十分明确。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就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到了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庆食物,千百年来一直盛行不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因地域和饮食习惯差异,各地粽子的外包物和辅料千差万别,但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这一内核基本没有改变。这是由祭祀对象——南方稻作部落先祖神至高无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除了名称和内容,粽子身上还有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粽子的牛角形状。牛角是史前南方稻作部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先民的一个重要图腾符号。粽子的牛角形状是端午节节俗的点睛之笔,也是破解端午节起源之秘的一把钥匙。

    江浙地区的河姆渡、马家浜等遗址出土的大量水牛骨遗存表明,至少在7000年前,我国先民已进入牛耕时代。在甲骨文中,“牧”字表现的就是一人手牵着牛耳在稻田踩踏的生动情形。“牧”不仅是我们先民成功驯服野生水牛的证明,更是南方稻作部落领袖神权的象征,“执牛耳”象征最高权威即源出于此。

    “牛首人身”的形象,在我国学界一直被视为神农氏的标志。在《山海经》一书中,“牛首人身”形象多次出现,其频率仅次于人鸟组合和人蛇组合的形象。相比南方水牛牛角,北方旱地黄牛牛角要短得多。甲骨文中的“牛”字有着一对长长的牛角,描绘的显然是南方的水牛。无论河姆渡、马家浜等遗址器物上獠牙神兽上的“牛首”,还是北方辽西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玉器中的“牛首”,均呈现出南方水牛牛角的鲜明特征。“牛首人身”形象,其实就是南方稻作部落先祖神,也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神之一。

    虽然我国各地的粽子形状不一,但都保留着基本的牛角形。即使在北方的粟作区,用菰叶包裹的黍米粽也是牛角状,历史文献称其为“角黍”。粽子的牛角状清楚地表明,端午节祭祀的对象是南方稻作部落的先祖神。

    (摘编自郭汉闵等《端午节始源新解》)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端午节与华夏民族的大多数重要的传统节日一样,起源于祭祀祖先的宗教活动。 B . 所有的粽子外形都像牛角,主要原料都是糯米,这些都与其祭祖意义密切相关。 C . 在“琮”和“粽”两个汉字中,左边的“王”“米”表明材质,右边的“宗”表音兼表义 D . 甲骨文中的“牛”字和一些文化遗址中的“牛首”形象,都具有南方水生的某些特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说明音近义通的造字规则,为后文论述“宗”“粽”等字的内涵提供了依据。 B . 文章在“牛首人身”先祖神形象与粽子牛角形的关系上用笔较多,论证比较充分。 C . 文中多处引述《左传》《酉阳杂俎》等文献资料和相关的语言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D . 文章首段亮明观点,中间紧扣中心展开论证,尾段对全文归纳总结,行文脉络明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先民非常重视祭祖活动,在他们的精神信仰中,祖先崇拜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B . 汉字的音、形中都隐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像“粽”“牧”这样的形声字就是这样。 C . 我国学界认为“牛首人身”形象是神农氏的标志,相关文物资料否定了这一观点。 D . 民间传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实际上今天的端午节与屈原没有任何关系
  • 2. (2022高二下·成都开学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钴是锂电池中的重要材料。“目前三元锂电池基本都是含钴的,它的装机量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占到‘半壁江山’。”北方工业大学研究员张翔介绍,钴让电化学反应过程更加稳定,并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据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40年,钴的需求量将较2020年增长约20倍。

    近两年来,钴的价格一路上扬。今年前三个季度,国内现货市场钴均价为35.7万元/吨,同比上涨33.7%。“钴价应稳字当头并保持在相对合理区间,只有这样,行业才能行稳致远。”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健强调,要多渠道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强化钴金属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2018年,美国确定钴为关键矿产,日本将钴确定为战略性矿产。在我国,行业界一直非常重视钴资源。早在201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成立钴业分会,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战略性矿产目录共列入24个矿种,其中就包括钴。

    据统计,全球钴资源总储量700万吨左右,但高度集中,主要分布在刚果(金)、澳大利亚和古巴。2018年这3个国家钴资源储量超过全球总储量的74%。而我国钴资源储量仅占全球1%左右,钴对外依存度达90%以上。根据《主要矿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2020年)》,2002年以前,美国是全球第一钴消费国;2002—2006年,日本接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07年至今,我国一直稳居世界第一。

    钴主要以铜、镍的伴生资源形式存在,镍钴伴生矿占据5%的钴储量,铜钴伴生矿占据44%的储量,而原生钴储量仅为6%。因此,钴的供应程度受限于铜、镍矿的开采。钴资源极其稀缺且需求量极大,是否有替代资源呢?其实,产业界和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降低锂电池中钴含量的问题。虽然钴具备被其他矿产替代的可能性,但替代的结果将导致最终产品的成本增加或性能降低。钴在短期内会继续成为新能源电池行业的首选品,其可替代性极差,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被全面替代的局面。少钴或无钴的声音出现在钴价高、镍价相对较低时,如2017年至2018年期间,钴价达到约60万元/吨,镍价只有10万元/吨左右。

    目前,再生钴的主要来源是合金边角料、废旧电池和电池生产过程的残次品。“未来最大的再生钴增量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余韵表示,2020年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再生钴与新增矿山钴相比较,其数量较小,在统计上可以忽略不计。2021年情况有所改观。钴业分会秘书长徐爱东介绍,今年国内钴产量约12万吨,其中2.5万吨来自再生钴原料,占总产量的20%。

    在国内需求逐渐增加与外部因素导致进口不稳定的双重压力下,钴资源供应安全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在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马保中看来,未来需“两条腿”走路,不仅要开发针对复杂钴矿物冶炼的新技术,还要注重从二次资源中回收钴。王健认为,要加强科技创新,瞄准新能源产业科技前沿,不断提升镍钴材料高质量供给能力,支撑电池材料可持续发展,增强产业韧性和竞争力。

    (摘编自秦志伟《“钴奶奶”发威“两条腿”应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钴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中的重要材料,钴价的上涨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钴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有着密切关联。 B . 今年钴价虽远低于2017—2018年60万元/吨的高价,但前三季度国内钴均价同比上涨33.7%,钴价上扬现象明显。 C . 我国钴消费量目前居世界第一,而对外依存度相当高,业界应关注钴资源供应安全,制定应对策略,避免受制于人。 D . 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再生钴快速发展,2020年前数量较小,2021年已增加到约12万吨,占总产量的20%。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钴业分会,并将钴列入全国战略性矿产目录,可见钴资源已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 B . 钴的储量分布极不均衡,且主要以铜、镍的伴生资源形式存在,开采技术难度大,短期内并没有合适的替代资源。 C . 从我国钴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来看,只要加强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产业竞争力,就不需要过分担忧。 D . 作者介绍钴的相关情况时多次列举数据,引用业界人土话语和规划、报告等文件,资料翔实,信息来源较为可靠。
    3. (3) “‘钴奶奶’发威”和“‘两条腿’应对”分别指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 3. (2022高二下·成都开学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兴安的雪

    朱明东

    一片一片,银如烟,白似雾,在群岭上纷纷扬扬飘荡。这是大兴安岭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它来得正是时候。

    初见兴安雪,是1982年的深秋。年少的我跟父母在大兴安岭上收白菜,虽是热火朝天,却因远离故乡而心情黯然。上午,天还晴着,可到了下午就阴起来。温度瞬间降了许多,风也硬了,刮在脸上生疼。我停下手中的活儿嚷嚷着要回家。父亲说:“要下雪了,得抓紧把白菜收回家。”我噘着嘴,硬着头皮在寒风中继续收白菜。大白菜足足装了一卡车,我正准备上车,手背儿却凉了一下,一朵晶莹的雪花亮亮地呈现在眼前。“下雪啦!”我仰起脸兴奋地大喊起来。雪花一朵朵在空中绽放,远处的山岭,近处的树林,所有的景色,都在雪中变得朦胧。当我们载着满满一卡车大白菜到家时,大雪已漫天卷地般把整个大兴安岭覆盖起来。院落里,街道上,群岭间,到处都是雪,到处都是白色的纱幔。父亲真是想得周全,要是放在第二天收割白菜,那白菜还不得让雪给埋在地里呀。屋外大雪弥漫,仓房里摞满了我们收回来的大白菜。

    一棵棵白绿相间的大白菜,在大雪覆盖前成了全家人喜庆的收获。也就是这一天,我正式接纳了大兴安岭,真正将它视为自己新的家乡。温暖的炕桌前,我们听父亲讲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的故事。开发大兴安岭那几年冬天格外冷,雪下得也猛。对大兴安岭而言,一下雪,就意味着一年里漫长冬季的开始。冷的天,白的雪,外加寂静的群岭,让人感到孤独和恐慌。那厚厚的积雪被阳光晃得格外刺眼,更让人感到大兴安岭刺骨的冷。

    雪落兴安,没有大路,很多时候人都要行走在无边无际的密林中。踩着厚厚的雪,有时一脚下去,半截身子都被雪埋住了,难以跋涉。天冷、降雪,风也总是刮不完。风夹着雪,雪裹着风,冰天雪地中,开发建设者们咬紧牙向老林子深处开拔。腿冻麻了,手冻裂了,鼻子也冻白了,但人们还是坚定地往前走。往前走,前面的视野会更开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雪中,人们行走出一条冰雪的弧线。高寒禁区,终于被这英雄的群体所突破,在他们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铁路,还有纵横交错的条条公路,座座崛起的贮木场。父亲说这话时,我看到了他眼中闪动着晶莹的光,就像飘到我手背上的那朵雪花一样。

    兴安岭的雪,为我带来了无限的诗情。即便雪再大,路再难走,自己都能走出一道风采来。每次下雪,我都尽情地观赏,总试图把洁白的雪与多彩的梦融在一起。兴安的雪比老家大平原上的雪更加凌厉。它清澈而纯洁,飘逸而洒脱,把逶迤的群岭瞬间泼成一幅黑白相间的水墨画。雪花飘,梦儿摇,年少的热情迅猛燃烧。至今想来,兴安雪,应该是点燃我文学梦的使者。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兴安的雪,把我从年少牵到中年。2003年冬,我在家中临窗而立,飘扬的雪花在窗外飞舞,我的心也仿佛变成雪花。雪越下越大,倏忽间,变成了晚春时节江南的梨花,一瓣瓣儿,慢慢地、轻柔地落下来,白了大地,醉了时光。

    有一年,都到了十一月中旬,大兴安岭南麓仍未下雪。在我心里,不下雪,那还是大兴安岭吗?尽管室内热气腾腾,可外面不见一抹洁白,着实令我不安。一连几晚,我都睡不踏实。一日下班时,忽然感到朔风强劲,云阴天暗,心中窃喜,这天要下雪了。果不其然,第二天一觉醒来,拉开窗帘,哎呀,窗外早已被厚厚的雪染成银色。我情不自禁找出相机,穿戴整齐,兴奋出门。我要把这珍贵的雪,收藏到我的镜头中、我的记忆里。

    可一楼的单元门却推不开。谁能把门堵上?我一急,用肩膀猛地推开了门。一大堆带着风的雪涌进来。这雪下得可真够大。小区院内的雪差不多半米厚,停在院子里的车都陷在了雪中。我惊奇地打量着这场丰厚的大雪,被它不同凡响的景象惊呆了。我顺手在一辆小车顶上抓了一把雪吞入口中,一阵特有的清凉和寒气旋即绕在舌尖。踩着绵柔的雪,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仿佛又回到童年。小区外的街道就像铺了一条长长的厚厚的白棉被,偶有车辆的辙印,也显得富有情趣和诗意。路两旁的树也灵动起来,它们似一个个穿着洁白婚纱的新娘子,在等候众多宾朋的祝福。哦,兴安雪,这就是你的静美和纯洁。这场迟到的雪,让我兴奋很多天。我在银装玉砌的世界里尽情地拍摄。银色的小桥,洁白的雕像,在我的相机里美成了一幅幅灵秀的画。

    春的风,夏的雨,秋的霜,都不足以释放大兴安岭内在的气质,只有冬的雪,才让世人领略到大兴安岭的高洁和纯美。

    对大兴安岭人而言,除了对山岭和林木有特殊的情感外,就是雪。大兴安岭的雪一般要到立冬后才站得住,提前下来的,很快就融了。持续半年的降雪,把大兴安岭人的性格塑造得格外豪放和洒脱。雪中,约上三五位好友,在温暖的酒馆里,满斟慢饮,情酣意畅,岂不快哉?冰天雪地,山岭是宝,林木是宝,浩荡的兴安雪也是宝。如今的大兴安岭,因雪而生财,因雪而致富,雪带火了旅游业,壮大了冬泳队伍,拓展了运动场地,大兴安岭人巧用这壮美的冰雪,书写发展新篇章。雪,点染了北国群岭;雪,醉美了千里兴安;雪,塑造了大兴安岭人扎根边疆的坚强品格。

    周末,雪悄悄降临,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在空中绽放。小城上空飘着雪,群岭间舞动着雪。绵延的大兴安岭渐渐被雪裹了起来,严严实实的,不惹一丝尘埃。

    (《人民日报文艺》)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突出兴安的雪的特点,作者拿平原地区的雪来与之比较,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也拿南北之秋进行比较。 B . 经历了收白菜事件后,作者从思想上接纳了兴安的雪,但兴安的雪有时让作者感到孤独和恐慌。 C . 作为高寒山区,大兴安岭的城市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即便是寻常的娱乐运动也别具一番趣味。 D . 作品追忆了老一辈英雄们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时,不畏严寒,战天斗地的艰难场景,寄托着对时代精神的思索。
    2. (2) 本文语言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3. (3) 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以删除,你是否赞成?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 4. (2022高二下·成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 一 )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 二 )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居外,有大事,乃入议。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见陵,曰:“咄,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陵曰:“霍与上官无恙乎?”立政曰:“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陵字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今何语之亲也!”因罢去。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史记·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B .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C .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D .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君,既可指年长的君主、主人,又可作为称呼他人兄长的敬辞,文中指后者。 B . 后土,相对皇天而言,指土地神;除此之外,“稷”也是古人对土地神的称呼。 C . 保宫,在汉代既可指少府的属官,也可指囚禁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文中指后者。 D . 大将军,是汉代最高军事统帅,一般主管军事,文中霍光以该身份兼任辅政职务。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陵对苏武动之以情。他细述苏武的兄长和弟弟为汉天子忠心效命的悲惨下场,以及苏家妻离子散,老母逝世的残酷事实,以期突破苏武的心理防线。 B . 李陵对苏武晓之以理。他指出苏武归汉无望、信义不闻的可能;又根据皇帝的一贯表现,作出了归汉后也难料安危的预判,以期瓦解苏武的爱国意志。 C . 李陵家人因误会被杀。公孙敖从抓获的人质口中得知了李陵在教匈奴练兵的消息,皇帝因此事大怒并因此将李家灭族,但实际教匈奴练兵的人是李绪。 D . 李陵对大汉情感复杂。他虽然对武帝的统治十分失望,但面对汉使的邀请,仍显露出归汉之意,只因其对话意外被卫律听闻,他迫于威胁才勉强拒绝。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②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 5. (2022高二下·梁河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②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指皇宫。

    1. (1) 下列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借苏武的典故写晚年的困厄境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B . “久”写出诗人困厄的时间之长;“空”突出诗人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之情。 C . 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抒发了低落的情绪和内心的悲愤,照应了题目。 D . 本联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自己虽不被理解,满怀忧愤,却矢志不渝。
    2. (2) 本诗颈联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 (1)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用太阳神的神话传说直写山高,以急流之险凸显蜀道的艰难。
    2. (2) 《赤壁怀古》中 “”两句,写词人感慨人生短暂,情不自禁以酒洒地,表示凭吊。
    3. (3) 《荀子·劝学》中说,螃蟹虽有“”自身条件,却连一个容身小洞也掘不好,原因在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2高二下·成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当今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 ),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难以打动人心。黑格尔认为,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感人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认识到了,并建构了文以载道的审美价值和文质兼优的精神格局。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鲜明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B . 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C .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D . 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种责任几千年前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认识到了,并建构了文以载道的审美价值和文质兼优的精神格局。 B . 这种责任几千年前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认识到了,并建构了文以载道的精神格局和文质兼优的审美价值。 C . 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认识到了这种责任,并建构了文以载道的精神格局和文质兼优的审美价值。 D . 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认识到了这种责任,并建构了文以载道的审美价值和文质兼优的精神格局。
  • 8. (2021高三上·成都期中) 学校将举办诗歌朗诵比赛,以下是校团委向语文老师发出的邀请函正文初稿,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本届诗歌朗诵比赛将于本周五14:00在多功能厅举行。参赛选手将围绕“激扬青春,点燃梦想”为主题,带来精彩的朗诵表演。我们谨代表主办方,邀请您光顾现场,担任评委。届时,我们将惠赠礼物一份。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我们对此敬谢不敏。

  • 9. (2022高二下·成都开学考)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康德和黑格尔,著书立说,善思辨敢批判,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鲁迅   岳飞   关汉卿   张衡   张自忠   钱学森

    抨现实砭时弊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保家卫国   感怀时事

四、写作(60分)
  • 10. (2022高二下·成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60、70后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有较强的忧患意识,驱动他们的是“贫穷动力”,他们更像是“登山者”,追求的是“会当凌绝顶”式的成功;而90、00后生于物质富足的年代,他们自我意识强,驱动他们的是“嗨动力”(兴趣动力),他们更像是“探险者”,向往的是“一路风景一路歌”式的生活。

    70后时常困惑:为什么当年能够激励自己奋斗的,却激励不了年轻一代?90、00后也时常困惑:为什么自己的想法往往得不到上一代的理解和支持?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为他们解“惑”。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