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3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二下·梁河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礼”“法”均为人君所设立,都带有制度性。“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和“刑法”,民虽然可以暂时避免犯罪,但不是自觉地遵守法规,因此对犯罪并无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法”具有强制性,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的,它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起的是规范作用,它是在教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止,要靠长期养成,所以在道德上带有自觉意义。

    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礼法”这一概念包括“礼”又包括“法”,这两者是相关的。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我们可以解释为,离开了“礼”,“法”是无法合理地建立和起作用的。“礼”是规范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制度,或者说它可以是指导“法”的根本原则。“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就这点看,荀子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应是十分有意义的。“礼法合治”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从中国社会的理想形态看,它应该是一个“礼法合治”的社会。“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礼”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制定各种“礼”的制度。这正如孔子所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是起教化的作用,“法”是对犯法的人起惩治的作用,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摘编自汤一介《儒家的“礼法合治”》)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用于防止道德败坏,而“法”则是其进一步的补充,二者都是制度的产物。 B . “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禁恶于未然;而“法”则带有强制性,是惩恶于已然。 C . 做出越“礼”的行为即为“出礼”,可能为“法”所不容 ,需要用“法”来制裁。 D . “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教化民众有着重要的作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为政》的话,论证了“礼”与“法”在功用上的区别。 B . 文章第二段基于对荀子观点的认同,阐述“礼”“法”关系,进而提出自己的论断。 C . 文章第三自然段举例阐明“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 D . 文章论及“礼”“法”“礼法”“礼法合治”等多个概念,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则难立竿见影,所以从效果上看,“法”更有优越性。 B . “礼”“法”有从属关系,在精神上是一贯的,可见中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 C . “礼法合治”就是既重“礼”也重“法”,二者皆不可偏废,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安宁。 D . 只有吸收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才能建立一套更适应当代中国的“礼法合治”制度。
  • 2. (2022高二下·梁河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官员在考察甘肃省定西等地后,得出了“这里是不适合于人类生存土地”的基本结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是甘肃的基本省情。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县列入国家六盘山、秦巴山和藏区“三大片区”,还有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贫困村6220个、贫困人口552万人,贫困人口规模居全国第8位,贫困发生率高达266%。面对千百年来困扰甘肃人民的贫困问题,甘肃省委省政府以绝不拖全国脱贫攻坚后腿的政治自觉和造福陇原人民的使命担当,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陇原大地展开了一场“拔穷根、挪穷窝、消除绝对贫困”的反贫困攻坚战。2019年3月7日,在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的总攻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科学部署、细致安排,全省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最终实现全省5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2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谱写了21世纪脱贫攻坚、富民兴陇的历史新篇章。

    (摘编自刘进军《发扬脱贫攻坚精神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光明日报》2021年6月3日)

    材料二:

    图1  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       图2  国家公布的“脱贫标准”

    图3  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4  各省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数量

    (摘自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材料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炽热而真诚地表达出扶贫工作者的心声。前不久,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多次登上热搜,让网友感慨脱贫攻坚工作的艰苦卓绝。数百万扶贫工作者忙碌在田间地头,穿梭在山区村庄,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脱贫事业。他们就如散落在山野的一束光,照亮封闭的山乡,送去致富的希望。

    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各行各业同样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在高铁网四通八达,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今天,铁路部门依然保留开行81对“慢火车”助力脱贫攻坚,为山区人民出行带来便利,有效带动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金融行业通过优化运用扶贫再贷款、支持贫困地区开发特色农业险种、为贫困地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绿色通道”等举措,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电商行业坚持扎根三农,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真正走向全国大市场。全社会构筑起的强大合力,最终让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面对脱贫攻坚战决胜的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冲击,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推迟,扶贫产品滞销等问题让脱贫攻坚遇到了挑战,各地政府及时响应,出台了一系列举措,让务工人员及时上岗,将消费扶贫作为应对疫情、巩固脱贫成果的有力举措。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评:夺取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彰显磅礴中国力量》,中国日报网2021年3月1日)

    材料四:

    据法新社2月25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5日宣布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报道称,在北京举行的盛大仪式上,习近平向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代表——其中有些人穿着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颁奖,并承诺在减贫方面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报道还提到,2015年习近平郑重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要在今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支柱。

    (摘编自《境外媒体关注:习近平宣告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参考消息》2021年2月26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贫困县、村的数量多,贫困人口规模大,后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甘肃省最终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B . 2010-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均逐年下降,中国创造了从2010年16567万到2020年最后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成果。 C . 脱贫攻坚战以来,经过各方努力,扶贫对象在收入、吃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和有效保障。 D .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2014-2020年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皆在万元以上,但在2015年、2016年和2020年出现了负增长。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甘肃定西等地因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等情况被认为不适合人类生存,但甘肃人民共同努力,谱写了脱贫攻坚、富民兴陇的新篇章。 B . 由图表4可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弱于东部地区,虽然中西部地区贫困县更多,但脱贫攻坚力度更强、效果更好、意义更大。 C . 铁路部门保留81对“慢火车”、金融行业扶贫再贷款、电商行业扎根三农,这些行业的举措对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D . 《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和“中国日报网”从不同角度聚焦脱贫攻坚战,都直接肯定和赞扬了中国在人类减贫中取得的伟大胜利。
    3. (3) 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概括并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3. (2022高二下·梁河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西征记(节选)

    宗璞

    碧初在屋里,看见玮从腊梅林中走过来,便知道他是一定要走的了。

    玮进门叫了一声“三姨妈”,碧初拿出孟弗之的鞋让他换了。玮随碧初走到姨父书桌前,弗之放下手中的笔,沉思地看着他说:“已经报了名了?”“还没有。”玮说,“我觉得该来说一声,我就要去报名。”碧初在旁说:“教育部征调大学四年级男生入伍,可你是三年级,没有征调你。”“作为志愿者也是本分。”玮说得很郑重。

    弗之和碧初看着玮,爱抚的眼光流露出关心和一个问号。玮马上回答:“已经和姐姐说了,给爸妈打了电报。”两人互望一下,点点头。

    腊梅林里传来一阵歌声,“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门开了,表妹孟嵋走了进来,笑嚷:“这样的雪可没法子踏雪寻梅,只能踏泥了。”玮笑接道:“好在梅就在门前不用去寻。”

    放了伞和书包,嵋站在娘身旁定睛看着玮,说:“玮玮哥,你是要去寻什么了,我知道。”玮微笑道:“不过是寻一个本分。”

    嵋忽然问:“这次征调有女生吗?”“没有女生。”玮看了一眼三姨父,接着说,“不过好像可以作为志愿者参加。”嵋自己说:“我是随便问问。”

    嵋送玮走过腊梅林。在大门口分手时,玮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也要去。”嵋歪头看了看他一笑,腊梅林一片雪白,雪水从树枝上滴滴答答落下。让人不禁想起北平的积雪,房檐上挂着的冰凌,什么时候能再看见?昆明到底是存不住雪的。

    玮下了陡坡,一直走到学校的征调办公室。那里中午似乎也没有休息。玮报了名,系办事员查看放在桌上的表格,对管事的翟先生说:“名单里没有澹台玮这个名字。”玮解释说:“我是三年级,但系里说我可以算是四年级了。”“这么说你是好学生。”翟先生递过一张试卷,“三年级学生可以志愿参加服役,国家是需要的,不过你要通过考试,玮点头。

    试题很简单,想来是十分需要翻译人员。“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在玮心头掠过,他很快交了卷。

    翟先生很快看完试卷,说:“上午已试过一批学生。你很好,明天去报到吧。”一面递给他一张录取通知书。通知书更简单,写着他的名字和报到日期、地点和一句话:欢迎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报到日期就是明天。

    玮疑惑地打量着周围,这么简单的手续就决定他到炮火中去了,简直不可思议。他向翟先生鞠躬,走到门外,这时雪已停了,而且化得没有一点儿痕迹。实验室前的小花圃里有些植物仍然一身绿衣,不显衰败,有几株还顶着花朵。花朵刚着雪水,湿漉漉的,不很精神。玮凝神望了片刻,忽见一人转过花丛,原来是姐姐玹子。

    “爸妈来电报了。”玹子说,并递过一张电报纸。

    电文已经译好:“玮儿,一心报国,岂可阻拦,唯望一切谨慎。”玮默默地看了几遍。“我真感谢爸爸妈妈这样支持。也是离得太远,我想妈妈要在身边,会哭着不让我去呢。”玮说。他把录取通知递给玹子,玹子也默默看了好几遍,两人各拿着一张纸站在花圃前。

    回到住处,玹子摆上一瓶红葡萄酒,说:“做译员不一定上战场。”

    玮说:“我可是要上战场。”远征军出师不利,怒江西岸腾冲、龙陵一带沦陷已近两年。把敌人赶出国境,他怎能不去!他不止一次想到高黎贡山和怒江,还想到高山树顶上和江水翻腾的波浪上闪动着的月光。

    铉子望着玮,“我们关心的是你的平安。”她斟了两杯酒,递给玮一杯,一面说:“以壮行色。”一缕阳光照在酒杯上,亮晶晶的。两人举杯对碰一下,将酒一饮而尽。

    饭后,两人到蹉跎巷。侄儿阿难站在房间中央,腰上拴着一根长带,正在勇敢地摇摇摆摆学步,他看见孩子,就挥舞着小车迎上来,高兴地大声笑着,叫“姑--妈,妈-姑”玹子弯腰,将他抱起,笑说:“真沉,太沉了。”阿难伏在玹子肩上,扭头疑惑地望着玮。“你不认识我么?”玮不知道怎么样介绍自己。他一下子想起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想起什刹海边的大房子,他的各种玩具,他的飞机模型和地图。他在地图上已经越过了万水千山现在却要跨出最重要的一步,这在地图上没有多远,可是也许会改变他整个的人生。“如果我死了,你会记得我么?”他忽然在心里说,看着阿难。因为他小,所以他最有希望——这大概是玮要来蹉跎巷的重要原因。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善于利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澹台玮从梅林出现,从梅林离开,人梅相映,隐喻坚贞美好的人格。 B . 嵋表妹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孩子,她爱唱爱笑,从她问“征调有女生吗”可看出她有自己的思想与追求。 C . “玮默默地看了几遍”电报,“玹子也默默看了好几遍”通知,细节描写表现了玮的犹豫,玹子的不舍。 D . 小说围绕澹台玮报名参军展开,巧妙地将人、事、景融为一体,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人物的情感激流。
    2. (2) 小说匠心独运,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的背后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小说结尾处“因为他小,所以他最有希望”就有着丰富的潜台词,请联系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2高二下·梁河月考) 文言文阅读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 , 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 , 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九渊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因轮对,遂陈五论,帝称善。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道崇观。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其有涉人伦者,使自毁其状,以厚风俗。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有诉人杀其子者,九渊曰:“不至是。”及追究,其子果无恙。有诉窃取而不知其人,九渊出二人姓名,使捕至,讯之伏辜。因语吏以某所某人为暴,翌日有诉遇夺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吏大惊,郡人以为神。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群盗屏息。荆门为次边而无城,乃请于朝而城之,自是民无边忧。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旧用铜钱,以其近边,以铁钱易之,而铜有禁,复令贴纳。九渊曰:“既禁之矣,又使之输邪?”尽蠲之。

    (节选自《宋史·陆九渊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 B . 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 C . 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 D . 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角,故称“总角”。 B . 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北宋沦亡后,宋高宗逃往南方,在杭州设立临安府,称之为行在。 C . 主簿,官职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设置,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D . 贴纳,贴,补缴费用;纳,交纳(息钱)。宋代贴纳一般为征收税费或者补缴差额等,文中指后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陆九渊自幼聪颖,与众不同。他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童年时代举止与普通孩子不同,见到他的人都不怠慢他。 B . 陆九渊长于教育,不沿学规。对于犯有小错的弟子,他能够使其认识到错误;对于不能清晰认识自己心中想法的弟子,他能为其进行梳理。 C . 陆九渊为官勤勉,治政有方。他在荆门军任职期间,只要有老百姓喊冤上诉,就随时开堂受理;裁决案件时,大多都能调解好。 D . 陆九渊为民请命,关心民生。荆门临近边境而无城,他奏请朝廷在荆门设城;他又整顿市场,减轻商人税额,将铜钱禁止,全部换成铁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

      ②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群盗屏息。

  • 5. (2022高二下·梁河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②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指皇宫。

    1. (1) 下列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借苏武的典故写晚年的困厄境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B . “久”写出诗人困厄的时间之长;“空”突出诗人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之情。 C . 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抒发了低落的情绪和内心的悲愤,照应了题目。 D . 本联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自己虽不被理解,满怀忧愤,却矢志不渝。
    2. (2) 本诗颈联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 6. (2022高二下·梁河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天下百姓热烈响应的句子是“”。
    2. (2) 陆游《书愤》的“”两句,化用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年老力衰、自我期许落空的悲愤之情。
    3. (3) 《诗经.氓》中的“”两句以河水、沼泽为例来表明任何事物总有个限度(底线),并以此来暗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2高二下·梁河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

    由中铁二院承担全线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已开通运营。中老铁路寄托着两国人民的殷殷期盼,凝聚着两国人民的美好憧憬,承载着二院人铸造精品工程的匠心与服务交通建设的初心。参建者们以苦干实干的信念和攻坚克难的勇气,把高质量呈现作为头等大事抓,夜以继日,        向“塔山”猛攻,            ,跑好冲刺阶段。勘察设计团队采用卫星定位技术和高精度电子水准仪等先进设备和技术,研发三维断面自动采集系统,(    )。“我们的选线思路是从宏观到局部,再到工点,逐步找到最优方案”,设计师说起选线方案的时候,当初踏勘现场的情形依然           。合龙的大桥无言、贯通的隧道无声,它们静静地           在那里,是中老铁路建设者辛勤付出的最好证明。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栉风沐雨           踔厉奋发             记忆犹新             屹立 B . 筚路蓝缕          踔厉奋发             记忆犹新             矗立 C . 栉风沐雨          蹄疾步稳             历历在目             矗立 D . 筚路蓝缕          蹄疾步稳             历历在目              屹立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交通不便和植被茂盛给野外勘测工作带来的巨大困难被克服 B . 来克服交通不便和植被茂盛给野外勘测工作带来的巨大困难 C . 因而克服交通不便和植被茂盛给野外勘测工作带来的巨大困难 D . 不但克服了交通不便,而且克服了植被茂盛给野外勘测工作带来的巨大困难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凝聚着两国人民的美好憧憬,承载着二院人服务交通建设的初心与铸造精品工程的匠心。 B . 承载着两国人民的美好憧憬,凝聚着二院人服务交通建设的匠心与铸造精品工程的初心。 C . 承载着两国人民的美好憧憬,凝聚着二院人铸造精品工程的匠心与服务交通建设的初心。 D . 承载着两国人民的美好憧憬,凝聚着二院人服务交通建设的初心与铸造精品工程的匠心。
  • 8. (2022高二下·梁河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赛场外业余爱好者也积极投身冰雪运动。医学专家认为,溜冰滑雪不仅是一项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运动,更是一味愉悦身心、抵抗抑郁焦虑的良药。

    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主任治疗师李勇强告诉记者,滑雪、滑冰是一项全身性运动,             , 经常参加该项运动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手、脚、眼等协调性和柔韧性都比较好,肢关节也会变得更加柔软、富有弹性,运动身姿更柔美。李勇强说,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因此门诊上经常会遇到抑郁、焦虑的孩子,而且近年来越来越高发。             。有研究表明,运动会使大脑分泌的内啡肽增多,这是一种快乐传递素,能大大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此外,冰雪运动多数是团体运动,还能锻炼孩子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李勇强提醒,             , 不能在准备活动没做开、身体没预热的情况下就上场,这样关节韧带非常容易受伤。“运动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在运动结束后做一些牵伸,这才是对我们韧带最好的保护。”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 (2) 请为上文信息拟写一则标题,要求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