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中国文化是指,在中国比较明显,在外国不太明显;在中国有,在外国没有的文化。这里说的“中国文化”,主要是汉族中国的文化。
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通过汉字思维。现在全世界除了极少数,像中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汉字仍然和它最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着直接的联系。汉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这是古人通过图像,直接描绘他所看到的事物。另外加上一些标志意义的符号,比如说刀口上加上一点,就是“刃”;爪放在树上,就是“采”;牛被关在圈里面,就是“牢”。会意不够用,就加上声音,成为形声字,比如说江河松柏等等。用汉字来说话、思考、阅读、书写,就会带来很多特征,可能会有一些重感觉重联想而轻语法的特点。
中国人对于文字有一种自然的感受和联想。古代的“人”字,如果这个人嘴巴朝天,就是“兄”,兄原本不是兄弟的“兄”,是庆祝的“祝”,人的口朝天是向天“祝”和“咒”的意思。汉字的使用带来了书法的发达、诗歌声律的发展,比如对偶、平仄等,这些都是单音节的汉字才有的。
第二个特点,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中国的家、家族、家族共同体,要想有秩序,必须把远近亲疏关系界定得非常清楚,这就涉及到中国伦理原则和等级秩序。一是“内外有别”,父母夫妻之间分内和外,比如说叔叔,伯伯,是你的父党,同姓;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党,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爷爷奶奶是内。二是“上下有序”,伯仲季叔分得清清楚楚丝毫不乱。中国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体再放大,就是国家。西方不论是country、state都没有“家”的意思,中国偏偏有“国家”和“家国”,因为在中国观念世界里面,国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缩小的国,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在国家层面上也是非常严格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儒家学说。
第三个,汉族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三教看起来十分融洽。在中国,佛教道教没有绝对性和神圣性,所以很难看到宗教之间的辩论,也不大会有宗教之间的战争。
第四个特点,是中国有阴阳五行。五行有两大原则。一个是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的轮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相克的轮转。第二个原则是,五行可以串联万事万物,比方说,五行可以配五方,东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黄;可以配五声,宫商角徵羽;还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把万事万物连成一个大网络,这是我们先人对宇宙万事万物认识的知识基础,大家现在学了科学,对这个有怀疑,但是在古代,这就是我们理解世界最关键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产生了一整套知识和技术。
第五个,是中国天下观念,古人认为“洛者,天之中也”,洛阳是大地的中心。这是因为这套观念形成的时候,大概是东周,那时候王都在洛阳。洛阳夏至那天,“日下无影”,所以,古代中国人以洛阳为中心,想象一圈圈放大,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说法,每服五百里。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就越高,越在边儿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这就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华夷之辨”,从而形成了一套“天下观念”,即以我为中心想象世界。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文化的特点》)
材料一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1700余件。此次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位于1、2号“祭祀坑”旁,目前已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
如今的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让人惊叹不已。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加入,在现场忙碌的,是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环境学、冶金学、地质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正是这样的齐心聚力,大家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古丝绸的“身影”。
三星堆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探源。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把勺等陶器以及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玉琮、高柄豆等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性文明的交流。“此次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说。
(摘编自惠小勇等《三星堆新发现“再惊天下”》,新华社2021年3月20日)
材料二
考古正在成为“网红”,这反映出中国人文化兴趣和意识普遍提高,而三星堆将把这股考古热带向一个新高度。媒体连续多天的直播,让人们可以“参与进来”。
三星堆现已出土文物最亮眼的就是那个黄金面具。据专家推测,如果是完整的话,它会超过500克。它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剩下的一半哪里去了?这个黄金面具和成都金沙遗址的面具为什么那么像?三星堆的魅力,就在于它源源不断地提出问题。1986年三星堆的挖掘之所以震惊天下,就是因为人们没办法解释,三星堆里出土的青铜器,和中原地区(比如安阳)发掘出来的看上去是如此不同。专家表示,这次的发掘,很有可能把上次的很多结论全部推翻。比如,过去人们认为,成都的金沙遗址是三星堆的“延续”,但是这一次的发掘可能证明,三星堆文明此后还延续了很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持续发掘,足以说明这片土地上在殷商时代曾出现相当成熟的“城市文化”。这一次发现的碳化纺织品痕迹,也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李一凡《三星堆的魅力,在于它源源不断向当下提出问题》,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
材料三
自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被正式提出,已实施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丰富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客观事实,使“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不攻自破。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距今5800多年前,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这一时期中华先民所创造出的农业技术、陶器、玉器、青铜器、建筑等不仅工艺高超、规模宏大,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后来的中华文明与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脉相承。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形成一个以中原为核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模式的群体之间,就已发生频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统一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蔚为大观,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实际的统一。
(摘编自张贺《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雪夜的老人
叶骑
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打在我的脸上,像一根针,刺入肌肤,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全换成了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竟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
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遍体鳞伤、声泪俱下,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
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
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我坐过的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向我微微颌首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风雪愈紧了。
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簪,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乃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 , 不轨仁义者,皆埽迹斥逐,不与共朝。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将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曰:“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共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滂对曰:“臣闻仲尼之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欲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甫曰:“卿更相拔举,迭为唇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改)
①狱吏将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
②欲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
题弟侄书堂①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逄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
前段时间,宁夏小女孩一笑爆红网络,经纪公司、影视公司登门力邀,只为农村七岁的女孩。父亲撂下一句话:什么年龄段,做什么事。( ),孩子还小现在正是读书学习的时光,担不了公司给的重任,也不需要这些公司的任何资助,不希望成为什么网红。
有多少家庭、多少父母怀抱“”的思想,影响着正在健康成长的孩子,又有多少网红,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一个农村七岁的孩子,因为一个视频,一个微笑火起来,要使热度能持久,其难度都是可想而知的,一个七岁的孩子放下书本,过早地影视娱乐行业,过早地处在名利、金钱的氛围中,失去的不单是学习,失去的还是少年安静的成长环境,断绝的是一个少年正常的成长空间。
多少家庭在诱惑面前,一错再错,在孩子成长的年纪成为摇钱树,身心俱毁,导致成为负面报道中的典型案例。
3月22日,《四川日报》重磅推出16个版面的三星堆珍藏卷特别报道《三星堆——再醒惊天下》。该报道聚焦“宝”“人”“魂”“谜”四大主题。“宝”卷以在古蜀文明中常具有代表性的金色为主题色,主要讲述此次新发摄出土的宝藏。“人”卷以青铜色为主色,主要讲述寻宝背后的“王者”们。“魂”卷以蓝色为主题色,主要讲述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构成,以及与世界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文明交融。“谜”卷绿色为主题色,表达30多年来对于三星堆考古发掘生生不息地探寻。该报道推出后,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考古界众多专业人士纷纷点赞,重庆、河南、北京等地的媒体同行纷纷转载。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灏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