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冠豸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2-03-28 浏览次数:10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神农教稼”的远古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 . 游牧文明 B . 海洋文明 C . 草原文明 D . 农耕文明
  • 2.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 . 秦朝建立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 .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 3. 古代中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奠定于(    )
    A . 《黄帝内经》 B . 《伤寒杂病论》 C . 《千金方》 D . 《本草纲目》
  • 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汉字和书法艺术发展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文字是金文 B . 书法成为艺术的局面形成于西汉时期 C .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 .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 5. 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 . 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 . 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C .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D . 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 6. 明朝时,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图1所示明代青花扁壶手工艺品应出自的城市是(    )

    A . 苏州 B . 广州 C . 景德镇 D . 杭州
  • 7. “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A . 推行县制 B . 奖励军功 C . 鼓励耕织 D . 严明法度
  • 8. 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状况。下列诗句中能体现盛唐经济繁荣的是(    )
    A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B .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二首》) C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D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 9.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文明成果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造纸术 B . 圆周率 C . 指南针 D . 活字印刷术
  • 10. 自负的盛世帝国理所当然地把对外贸易视为朝贡制度的延伸,明朝对外贸易就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其中典型的例证是(    )
    A . 玄奘西行 B . 鉴真东渡 C . 郑和下西洋 D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11. 乾隆时,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戈,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说明(    )
    A . 昆曲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B . 京剧已经形成 C . 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 D . 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
  • 12.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19世纪初流行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
    A . 饱读诗书已经没有价值 B . 《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一读 C . 《红楼梦》能替代其他一切文学作品 D . 《红楼梦》已被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
  • 13. 图2清朝《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展示了苏州斜桥商市。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图2清朝《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

    A . 出现了农村集市 B . 坊市分置 C . 边境贸易繁荣 D . 商业市镇兴盛
  • 14.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下定这一禁烟决心的是(    )
    A . 李鸿章 B . 林则徐 C . 曾国藩 D . 左宗棠
  • 15.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在华“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项规定开启了(    )
    A . 中外交往的序幕 B . 对外贸易的窗口 C . 平等协商的先河 D . 协定关税的先例
  • 16. 太平天国运动中,西方侵略者的“洋枪队”和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这体现了(    )
    A . 太平军已攻陷北京城 B . 清军已没有抵抗能力 C . 外国势力已开始侵华 D . 中外反动势力已勾结
  • 17. 如下图所示圆明园的变化是由于(    )

    A . 农民战争的荡涤 B . 无情岁月的洗礼 C . 英法联军的焚烧 D . 甲午战争的摧毁
  • 18. 下图是小历同学整理的某单元部分学习内容,该内容呈现的阶段特征是(    )
    A . 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 B .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 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D . 中华民族革命的兴起
  • 19. 小史同学要查找民族英雄邓世昌的事迹,他可查阅的书籍是(    )
    A . B . C . D .
  • 20. 据表1推知,洋务运动时期注重(    )

    表1  福州船政学堂课程设置(节选)

      学堂

    课程  

    前学堂

    后学堂

    公共基础课

    法语、四书五经等

    英语、四书五经等

    专业课

    船体建造、机器制造、测绘等

    驾驶专业:航海计算术等

    轮机专业:水速计仪表操纵等

    A . 总结传统生产经验 B . 接受法国民主思想 C . 借鉴英国政治制度 D .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21. 制作学习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图所示的学习卡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公车上书 C . 百日维新 D . 辛亥革命
  • 22.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两句话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 .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 . 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C . 贫苦农民富有主权斗争精神 D .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 23. (2019八上·徐州期中) 1859年5月24日至8月14日,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部众数十万围攻宝庆(邵阳)两个多月而未克,只得撤退。据说,石达开临走之前感叹了一句:“铁打的宝庆!”该历史事件发生在中国(   )
    A . 古代史晚期 B . 近代史前期 C . 近代史后期 D . 现代史初期
  • 24.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    )
    A . 注重稳定国内秩序 B . 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 . 避免发生国际纠纷 D . 强调与各国间的友好相处
  • 25. (2018·包头)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这一思想(    )
    A . 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 . 与维新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C . 延续了民主共和国的精神 D . 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 26. “一场成功的起义开端了辛亥革命,宣告统治中国268年的部落王朝,和有着2200年之久的中国封建帝制一道,将在革命风暴中寿终正寝。”“成功的起义”指(    )
    A . 萍浏醴起义 B . 南昌起义 C . 武昌起义 D . 广西起义
  • 27. 如下图所示民国纸币上的时间是公元(    )

    A . 1904年 B . 1914年 C . 1915年 D . 1916年
  • 28. 李大钊评论:“一世怪杰的袁世凯,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伪造民意”指袁世凯(    )
    A . 就任临时大总统 B . 镇压二次革命 C . 悍然复辟了帝制 D . 重兵围剿护国军
  • 29.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的“甲午、戊戌、辛亥”均采用个(    )
    A . 年号纪年 B . 干支纪年 C . 民国纪年 D . 公元纪年
  • 30. (2019·潍坊) 1901年,“建设新中国”一词在报刊上频繁出现,有人倡言“推翻旧政府”“立党救国”。这反映了(   )
    A . 维新变法影响深远 B . 中国同盟会力量壮大 C . 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D . 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其中第31题6分,第32题11分,第33题13分,第34题1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弗兰西斯·培根说到宋元科技时,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上,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1. (1) 结合所学,举出中国古代发明传入欧洲并对“文字上”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一项。
    2. (2)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文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尤其是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你同意西方学者的观点吗?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踏着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瓷器、茶叶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材料二:唐朝杨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历经磨难,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三: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

    材料四马夏尔尼是英国18世纪政治家、杰出的外交家。1793年,他以庆贺乾隆入十寿展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乾隆皇帝对西方实行商业开放政策。乾隆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交流。

    1. (1) 根据材料一中图片及文字,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点?(写出2点即可)
    2. (2) 材料二中提到的“高僧”是谁?
    3. (3) 材料三中,“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对外交往有何贡献?
    4. (4) 材料四中乾隆皇帝的态度体现出清朝何种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带来的危害是什么?新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是在哪次会议之后?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外国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昏庸统治,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任人欺凌、落后和贫穷的面貌,就必须进行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推翻这些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摘编自《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材料二: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全民族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一部反对不公、反抗侵略、追求富强民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革命斗争史。

    ——引自《革命文化: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

    1. (1) 材料一中的“变局”指什么?并根据材料一指出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2. (2) 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进行的努力。
    3. (3) 模仿示例,根据材料二中的划线内容提一个历史问题。

      示例: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总结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4年11月,正是平壤战败和黄海海战失败后,孙中山等在夏威夷发起成立兴中会,提出了推翻清朝的主张,第一次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号召。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也从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开始。维新思想家严复在天津的报纸上第一次提出了“救亡”的口号。

    ——摘自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回答:

    1. (1) 材料中的“黄海海战失败”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哪场战争?
    2. (2)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