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米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2-04-21 浏览次数:5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24题   共计48分)
  • 1. “王国维认为,若依商朝人的继统法,武王死后,周公理应为王,但他拥立武王之子成王;自此以后子继之法,遂为百王不易之制矣”。由此可知,最符合材料的是作者(   )
    A . 盛赞了周公的伟大人格 B . 认为商周继统出现制度性变革 C . 认可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D . 反思了殷商继统法政治弊端
  • 2. 秦代规定:御史大夫可以代皇帝起草诏令,接受皇帝的差遣出使,监督百官并向上转达群臣奏议,当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时,御史大夫可以递补升任。可见秦设御史大夫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
    A . 提高中央机构效率 B . 辅助君王统领朝政 C . 锻炼官吏储备人才 D . 参与国计制约相权
  • 3. 西汉建国以来,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他们既能参与制定国家重要政令,又能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大大影响皇帝的集权。对此汉武帝采取的对策是(   )
    A . 启用中下层官员参与中枢机要 B . 取消丞相的称号分权于诸公卿 C . 实行察举制度监督和选拔官员 D . 设刺史加强对诸国丞相的督查
  • 4. (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 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    )
    A . 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 B . 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 C . 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 D . 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 5. 唐朝中后期,看重文章词华的进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经科,许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长儒家旧学经术的山东士族“转成孤寒之族”。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   )
    A . 科举制有助于阶层流动 B . 儒家思想受到佛道冲击 C . 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 D . 选官取士标准不够合理            
  • 6. 据史载,一次,宋孝宗的一名幸臣请求法外开恩,宋孝宗答道:“降旨不妨,恐外庭不肯仿行。”要他去央求宰相,可宰相“坚执不从”,并表示“纵降旨来,定当缴了”。宋孝宗得知此情,不禁浩叹:“书生难与他说话!”此事说明,宋代(   )
    A . 士大夫全面干预司法 B . 司法制度遭到皇权的破坏 C . 宰相政治地位已超越皇帝 D . 宰相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事务
  • 7.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但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和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反映了行省(   )
    A .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 B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 C . 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协调发展 D .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相互兼顾
  • 8. 宗室御史处是清朝于雍正五年(1727年)独创的机构,职责是对宗人府执掌的对王公、将军以及一般宗室、觉罗的“议处”“议叙”(考功议奖),以及宗人府银库、钱粮、册籍等事务进行稽察。这一机构(   )
    A . 使选官用人制度进一步完善 B . 强化清朝贵族政治经济特权 C . 适应了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D .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 9. 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部分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遗址地址 所属时代 石器 蚌器 骨器 铜器 出处
    长安张家坡 西周 93 173 82 0 《沣西发掘报告》
    长安客省庄 69 21 61 0 《沣西发掘报告》
    扶风云塘 18 8 7 0 《文物》1980(4)
    磁县下潘汪 44 177 4 0 《考古学报》1975(1)
    小计 224 379 154 0  
    A . 西周时期尚未使用青铜农具 B . 当时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C . 蚌器在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D . 西周农耕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
  • 10. 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雇佣工匠,而秦朝建立后,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这反映了(   )
    A . 战国手工业水平相对领先于秦朝 B . 秦朝经济政策阻碍了手工业进步 C . 秦朝建立后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 . 大一统国家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
  • 11.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招募平民煮盐,政府统一收购发卖。唐中期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在产盐之地设立机构将食盐收购并卖给商人。这一变化(   )
    A . 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B . 废除了政府对盐业垄断 C . 提高了手工业者积极性 D . 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
  • 12. 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   )
    A . 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 B . 增强了地方积极性与自治性 C . 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 D . 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 13. 宋代制瓷业突破了青白二色,成功烧制出各色瓷器,器型也千变万化,纹饰则刻、 印俱全。因此名窑四起,除东京的官窑外,还有民营的汝窑、钧窑、定窑、哥窑、吉窑、建窑等。这反映出当时(   )
    A .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 制瓷业占据主导地位 C . 手工业追求形式变化 D . 工商食官制度最终解体
  • 14. (2021高三上·遂宁月考) 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仅是将“力农”视作“勤”,经商买卖归于“游惰”之列。而明朝人却已不将经商视作游惰,而是视为一种治生的正常手段。于是,就将做买卖之事也视为“生理”,即使是在皇帝下发的劝农力农的诏谕中,也是鼓励农民在农闲时间去忙一些其他的“生理”。这反映了(   )
    A . 重农政策的废除 B . 商品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C . 等级观念的动摇 D . 资本主义萌芽波及到农业
  • 15. 清朝中叶,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近海航道、长江、运河、黄河等内河成为运输主干道,舟楫不通之处附以驿道等陆路运输,这样就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商人结为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据此可知(   )
    A . 交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B . 地域性商帮地位不断 C . 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提高 D . 重农抑商的政策难以推行
  • 16. 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 .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 .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 17. 有学者认为,先秦儒学追求的“内圣而外王”有两个维度,一是对个人独立人格的坚持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关注,二是对社会伦理秩序、政治民生问题的关切。由此可见,先秦儒学(   )
    A . 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养成 B . 是礼乐制度的时代化发展 C . 成为传统文化形成的标志  D . 具有高度的人文自觉意识
  • 18. 西汉时期人们性格直露,言行激烈,急躁易怒,较少谦让。而东汉时期“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在生活中人们身体力行,谦让蔚然成风,并且谦让的范围十分广泛。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儒学发展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嬗变 B . 东汉时期社会普遍崇尚礼乐谦让 C . 礼仪受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直接影响 D . 两汉时期社会价值观念截然不同
  • 19. 论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多元文化的面貌,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时代,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这其中),佛教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该时期这一多元文化面貌的出现,反映了(   )
    A .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B . 庞大而又严密的理学体系建立 C . 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 D . 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
  • 20. 魏背至隋唐时期,“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佛教)耳”。北宋以后,佛教逐渐走向势微,儒学复兴。由此可推知(   )
    A . 民众价值取向多元化 B . 儒学理论建设加强 C . 佛教理论来源单一               D .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 21. 唐太宗认为自己是太上老君的后裔,对道教相当优待。唐高宗李治在乾封元年(666),追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将其神像搬入皇家祖庙。道教因此平步青云,得以迅速发展。唐玄宗笃信道教,把老子的《道德经》列为众经书之首,明令科举时要加试。道教在唐代得以兴盛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主导思想由尊孔转向崇道 B . 炼制长生不老丹药的巨大吸引力 C . 唐代皇帝普遍喜好道教 D . 李唐皇室巩固政权的政治需要
  • 22. (2022高一下·嫩江月考) 朱熹晚年编著的《四书集注》,是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使理学通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注重理论的教育,注重普及,注重民俗的改造,使“士人的思想”成为“世人的常识”。这反映了(   )
    A . 朱熹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 . 朱熹重视理学的普及化、世俗化 C . 朱熹理学强化了等级与秩序 D . 理学的主张“存天理、去人欲”
  • 23. (2021高二上·河南月考)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   )
    A .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 . 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 C . 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 D . 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
  • 24. 明清之际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把学术研究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或以复兴古学(经学)为己任;或独辟蹊径,开诸子学研究新风气;或探究“切用于世”的学问;或会通西学,倾心于“质测之学”的研究。他们的研究( )
    A . 抨击了理学的空疏之弊 B . 促使正统思想发生改变 C . 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 . 批判和否定了孔孟儒学
二、问答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计52分)
  • 2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及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 26. 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有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争辩的深化,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变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看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壁虚构,它也是基于肯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进展”和“变迁”。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学问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精确  )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华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华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我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