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榆林市第10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5-17 浏览次数:5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 1. 人类经历了从采集到种植,从部落到国家,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 因素是( )
    A . 人工取火的发明 B . 建筑技术的进步 C . 私有制度的产生 D . 生产工具的改进
  • 2. 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汉代关中水利工程修建,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使得这里 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下列与汉代关中水利事业相关的是( )
    A . 农民创造“井渠” B . 开凿郑国渠 C . 王景治理黄河 D . 修建都江堰
  • 3. 从夏商开始,我国古代逐步形成了庞大而又完备的手工业系统,代表了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 的最高水平。材料中的“手工业系统”(   )
    A . 劳动者有较多人身自由 B . 到明中期后居于主要地位 C . 由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 D . 产品主要用来交税和消费
  • 4. 元末,从事棉纺织业的民户已达1 000多家,元代以后,棉纺织业日渐成为普遍的家庭副业 和当时产量最多、销路最广阔的手工业。这种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 . 棉花在大江南北开始种植 B . 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C . 棉纺织技术和工具的革新 D . 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增多
  • 5. 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每市约占两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 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这反映了当时(   )
    A . 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 B . 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C . 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 D . 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 6. 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其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轴(胡人),天下四会,利之所聚,而奸之所生”。这反映出洛阳( )
    A . 成为全国性商业都会 B .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C . 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 D . 大商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 7. 汉初官营手工业主要为政府、皇室提供漆器、衣物、纺织品等物品及服务。武帝时,官营手工 业的产品,尤其是盐铁成品,虽有部分仍供给官府,但大部分交由盐铁官贩卖。这一变化是 由于武帝时期( )
    A . 放弃了抑商政策 B . 开通了丝绸之路 C . 强化了经济控制 D . 形成了统一市场
  • 8. 乾隆二十四年颁行的防夷措施:第一,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第二,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 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第三,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 佣中国人。材料反映清政府( )
    A . 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 .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 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 . 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 9. (2021高二下·藁城期中) 据统计,晚清对外贸易中主要是进口生活消费品,如1880年进口物品中棉织品、谷物、糖、煤油等生活消费品占了全年进口总额的53%。这一现象说明 ( )
    A . 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B . 民族企业生产受到压制  C . 洋务企业面临残酷竞争 D . 对外贸易出现严重入超
  • 10. 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禦丝厂,使用机器、雇佣 工人,进行生产。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是(   )
    A . 自然经济的消失 B . 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C . 洋务运动的诱导 D . 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 11.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 500万元, 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这一时期快 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 .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 .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 12. 1932年,著名实业家宋裴卿成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1935年4月,“东亚”成为天 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B .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 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 D .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
  • 13. 1946年9月,1美元可以汇兑中国国民党统治区的法币3 050元。1948年1月,1美元可汇兑法币上升至17.8万元,8月,暴增至118.08万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美国对华的经济掠夺加剧 B . 中国对外贸易占据了优势 C . 国统区经济逐渐趋于恶化 D . 国统区人民大量抢购美元
  • 14. 近代宁波的纱厂大都长期雇用外国技师,到1911年则“专用华人,自为经营”,而宁波港进口的棉纱骤减,出口的华厂棉纱增加近10倍。这说明当时民族工业(   )
    A . 迎来了短暂春天 B . 获得技术独立 C . 依赖于国际市场 D . 竞争能力增强
  • 15.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 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先后建成投产。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   )
    A . 运输业 B . 轻工业 C . 重工业 D . 金融业
  • 16. 20世纪50年代某地群众在一首歌中唱到:“低产田地大翻身,坏田也产万斤粮;荒田翻身 出高产,齐声歌颂公社强! ”歌词内容反映了( )
    A . 农业合作化的成就突出 B .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 C . 农业科技取得突出进步 D . 农业生产中的虚报浮夸
  • 17. 1975年7月,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中指出:“3月以来,工业生产 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5月和6月,原油、原煤、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创造 了历史上月产的最高水平。”这说明(   )
    A . 全面整顿工作成效明显 B . “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C . 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初步显现 D . 国民经济未受“文革”影响
  • 18. 有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业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发展农村的经 济,而是使农民重新获得了经济自由。”这里的“经济自由”是指农民( )
    A . 获得土地所有权 B . 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 C . 解决了温饱问题 D . 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
  • 19. 1984年5月,国务院指出“厂长(经理)有权对职工进行奖惩,包括给予晋级奖励和开除处 分”,“厂长有权给特殊贡献的职工晋级……这部分工资开支计入成本。”这一规定(   )
    A . 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领导 B . 拉开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C . 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活力 D . 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 20. 1928年,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不协调的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男士主穿西服、中山 装、长衫;女士主穿上衣下裙,旗袍基本成定式,并为社会肯定。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由于( )
    A . 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变异 B . 社会生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C . 民族资本主义主导国民经济 D . 政府重视铁路的修建和使用
  • 21. 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在上海“石库门”的里弄房屋,其总体布局是依照欧洲联排式 房屋,各个单元内部又是三合院或四合院,这种建筑,很快成为上海普通居民流行的住宅。 材料反映了近代上海( )
    A . 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B . 城市建设被洋人控制 C . 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D . 政府倡导推动近代化
  • 22. 在近代中国,广大内陆地区依然长期使用竹排或牛皮筏、羊皮筏等原始工具渡运客人,而没 有使用轮船等先进交通工具。这一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西方先进交通工具的影响小 B . 地理环境的制约 C . 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 D . 经济发展不均衡
  • 23. 清末,有线电报自上海北达北京,“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 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连成了一个“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报网。有 线电报的进步( )
    A . 便利了不同地区的联系 B . 致使区域发展逐渐失衡 C .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 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统治
  • 24. 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及时刊登社会各界人士投递 的有关应对瘟疫的稿件,其中有些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材料可以反映出( )
    A . 科学的卫生观念得到普及 B . 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 C . 中国的生物科学取得突破 D . 瘟疫改变了人们世界观
  • 25. 任景丰,这位京城里的照相馆老板,以赤子情怀和正义之气,打开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扇窗,也打破了洋人在中国垄断电影的局面。任景丰这一历史性贡献反映在( )
    A . 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B .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诞生 C . 《渔光曲》在国际上获奖 D . 电影《风云儿女》的成功放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末期,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 中段)两岸建立邸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并 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娱乐行业,占卜、典当、彩帛、瓦肆等行业十分发达,经久不衰。 1201年,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 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吸引外地游客来此游乐。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据统计,明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 316个市镇,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 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大批市镇是大中城 市与广大农村联系的纽带。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 明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专业市镇比如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到清代前期 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开封商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北宋开封繁荣的原 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市镇的特点。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 -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级发展时期。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 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 822万元,平均每年新 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 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投资方向方面,主要涉及纺织、樂丝、 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 伸展。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材料二: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局部)

    时间

    条例名称

    主要内容

    1937 年

    《工厂迁移案》等。

    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

    1939 年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

    《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

    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 消费等各个环节

    1941 年

    《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

    《管理工业机器、化工材料细则》;

    《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

    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业实行 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后的深圳当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 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 3% o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1983年底就从原来的2万增至 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0.3元/斤。后来 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

    ——摘编自《深圳口述史》(下卷)

    材料二: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完深圳来到上海,发现两个城市的反差惊人。1990年4月,中 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 开放将扩大范围、提高层次,继续推进。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都强调,浦东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 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面。

    ——摘编自(美)库恩《中国30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 区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0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有利于浦东开发 开放的重大举措,并概述浦东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
  •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竹枝词三首

    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成。色类砂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

    ——摘编自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

    牛酥羊酪作常餐,卷饼包臀日曝干,留行中华佳客到,快呼请上水晶盘。

    ——摘编自招隐山人《申江纪游》

    荷兰冰水最清凉,夏日炎炎竞爱尝。中有柠檬收敛物,涤烦祛秽带琼浆。

    ——摘编自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

    材料二: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 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 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 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 (1) 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人们生活习俗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